APP下载

蔡淦教授“异病同治”学术思想浅析

2018-02-13郑亚江马赵青洪蔚蔚王文艳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6期
关键词:同治脾虚脾胃

郑亚江,马赵青,洪蔚蔚,王文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也就是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就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异病同治”的思想最初体现在《黄帝内经》的论述中,最终真正确立于《伤寒杂病论》[1-2]。“异病同治”是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中的特色之一。中医学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是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中医治疗疾病主要不是着眼于疾病本身,而是着眼于疾病的“证”, 不管是什么疾病,只要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就可以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法,即使是相同的疾病,如果出现了不同的证,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治法, 即“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就是辨证论治原则。“异病同治”思想就是在此原则影响下产生的,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于提高疾病的临床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上海市名老中医蔡淦教授临证时非常重视“治病求本”,善于运用“异病同治”的法则治疗多种慢性脾胃病及疑难杂症,临床疗效显著。笔者有幸侍诊于侧,深感蔡老临证辨证之准,体会到了“异病同治”在中医临床中的广泛应用,获益良深,兹将其妙用六君子汤加减异病同治的几则验案举例如下。

1 病案举例

1.1胃痞 患者,女,28岁,2016年1月9日初诊。患者4年前出现中脘胀满不适,伴有晨起恶心,无呕吐,食油腻食物后腹胀、腹泻,脐周隐痛,泻后症缓,无里急后重,严重时需服用黄连素缓解。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同时伴有面部痤疮反复发作,舌淡苔薄,舌体胖,边有齿痕,脉弦细。胃镜:慢性胃窦炎;肠镜: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胃痞(肝郁脾虚);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治以理气疏肝和胃,健脾止泻。予延胡索9 g、炒白芍9 g、西砂仁3 g、广木香6 g、广郁金9 g、太子参12 g、半夏9 g、连翘9 g、陈皮9 g、甘草6 g、黄连3 g、白茯苓18 g、炒白术9 g、山药9 g、竹茹6 g、乌梅9 g、柴胡6 g,共14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二诊(1月23日):服药后中脘胀满以及晨起恶心均明显好转,食油腻食物、辛辣后仍易腹泻,面部痤疮发作减轻,月经量、周期正常,无痛经,舌淡苔薄,体胖边有齿痕,脉弦细。于上方加黄芩9 g,14剂。

[按] 患者食油腻食物后腹痛、腹胀、腹泻,泻后症缓,结合舌体胖,边有齿痕,乃为脾虚征象;患者平素不善与人交流,性格内向,脉象弦细,乃为肝郁之象。故以六君子汤健脾,四逆散疏肝,并取痛泻药方之意止痛止泻,方中乌梅性酸涩,酸可柔肝,涩可止泻;并加竹茹、砂仁止呕。二诊腹泻仍在,原方加黄芩,取葛根芩连汤之意,加强渗湿止泻之功。

1.2胃痛 患者,男,16岁,2016年1月9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1年。患者因生活条件所限,经常食生冷食物,1年前开始出现胃痛,得食或热后胃痛减轻,吃生冷食物胃痛加剧,伴有易疲劳,易饥饿,泛酸,腹胀,无烧灼感,无嗳气,反复发作,曾自服胃达喜,可暂时缓解症状,大便1次/d,夜寐尚安,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弦细。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脘痛(脾胃虚弱);西医诊断:慢性胃炎;治以温中健脾,理气止痛,予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2 g、炒白术9 g、白茯苓18 g、甘草6 g、陈皮9 g、半夏9 g、西砂仁3 g、广木香6 g、延胡索9 g、瓦楞子27 g、吴茱萸3 g、黄连3 g、高良姜6g、香附9 g、荜拔9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服。二诊(1月16日):胃痛明显好转,泛酸、腹胀均减轻,舌脉同前。守上方,14剂巩固疗效,嘱不宜吃生冷、油腻、辛辣、粗硬食物。

[按] 本例以六君子汤为基本方益气补中,配以良附丸温胃祛寒,左金丸制酸。患者病程较长,因偏食生冷食物,日久寒凝气滞,不通则痛,故见胃脘疼痛、腹胀,得食或热后胃痛减轻;脾胃受损,水谷精微不能正常的运化、输布周身,所以易疲劳。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弦细,均为脾胃虚弱之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健运,气血精微物质充足,各脏腑功能正常,身体才能康健。

1.3泄泻 患者,男,36岁,2016年2月13日初诊。主诉腹泻3年。患者3年来,每于受冷、或食油腻食物后即出现腹泻,水样便,3~4次/d,伴有腹部隐痛,泻后痛减,肠鸣,乏力,四肢倦怠,精神萎靡,怕冷,以右侧肢体以及后背为甚,性功能减退,舌淡苔薄,脉沉细。辅助检查:肠镜镜:未见明显异常。中医诊断:泄泻(脾肾亏虚);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治以温肾健脾,予白芍9 g、党参9 g、防风9 g、炮姜6 g、半夏9 g、陈皮9 g、炒白术9 g、白茯苓18 g、甘草6 g、补骨脂9 g、乌梅9 g、诃子9 g、菟丝子9 g、肉豆蔻3 g、芡实9 g、金樱子9 g、葫芦巴9 g、蛇床子18 g,共14剂,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口服。二诊(2月27日):患者腹痛、肠鸣、乏力明显减轻,性功能改善,大便糊状,2~3次/d,但仍诉怕冷,舌淡苔薄,脉沉细。守原方,14剂,继续巩固。

[按] 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和大肠、小肠,“无湿不成泻”,其主脏在脾[3]。患者一派虚寒征象,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升清降浊,在下则为“飧泄”;肌表失养,腠理不固,故见怕冷;日久脾阳及肾,脾肾俱虚,则可见腹泻、性功能减退等症状。本例以六君子汤健脾,四神丸温肾,痛泻药方止痛。芍药甘草相合,酸甘化阴,缓急止痛;腹泻伴肠鸣者,多为脾阳不能蒸腾、气化,水液不能正常输布,水湿滞留肠道所致,故配以防风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乌梅固涩止泻,现代研究显示,乌梅配伍防风,具有抗过敏作用,可以降低肠道易激的现象,更辅以炮姜、肉豆蔻、诃子、芡实、补骨脂温补脾肾,收涩固肠。金樱子、菟丝子、阳起石、葫芦巴、蛇床子均为温肾壮阳之品。

1.4虚劳 患者,男,54岁,2016年7月2日初诊。主诉乏力半年。半年来患者自觉全身乏力,易疲劳,舌体发麻,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浅睡眠,易惊醒,梦不多,稍有不慎易感冒、肠鸣腹泻,舌淡,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半年前单位体检未发现明显异常。中医诊断:虚劳(心脾两虚);西医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亚健康);治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处方:太子参9 g、炙黄芪9 g、防风9 g、陈皮9 g、生米仁18 g、佩兰9 g、白术9 g、白茯苓9 g、木香6 g、白芍9 g、夜交藤30 g、葛根9 g、当归9 g、合欢皮18 g、生甘草6 g。二诊(2016年7月29日):服药后睡眠改善,舌头发麻亦好转,舌淡有裂纹苔薄,脉细。方药不变,继服14剂。三诊(2016年8月13日):乏力明显减轻,余诸症明显改善。近期B超发现右肾结晶,舌胖苔薄黄,有裂纹,脉细。原方+金钱草30 g,14剂。

[按] 本例患者属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称为亚健康状态,虽然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长期紧张工作、生活压力大、情绪抑郁、焦虑等因素有关。中医学将其归属于 “虚劳”“不寐”等疾病范畴,多因思虑劳倦、心脾气血亏虚所致。中医理论认为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又主肌肉、四肢。思虑劳倦过度,脾气亏虚,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营养全身,故见疲劳乏力,食欲不振,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且土虚木乘,故易肠鸣腹泻;舌体失养而麻木;不能固卫肌表而易感冒。心主血,藏神,脾虚心神失养,因而有睡眠欠佳、易惊醒等一系列的症状。故治疗应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主,处方中太子参、白术、黄芪、陈皮、甘草甘温补脾益气,茯苓、佩兰、米仁健脾渗湿止泻,白芍、防风配白术疏肝解郁,健脾止泻;当归甘辛温养血安神,夜交藤、合欢皮安神;木香理气醒脾,防止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2 讨 论

蔡老认为,临证时患者病情往往比较复杂,症状繁多,这就要求医者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中医治病关键在于病机的异同,而不是着眼于疾病本身的区别,这就是平时所说的“万变不离其宗”。不同疾病可以采取相同治疗方法,治疗既不决定于病症,也不决定于病因,关键是在于辨别不同疾病有无相同的病机。病机相同,就可采取相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4]。

以上4个病例虽然临床表现各异,但同出于一源——脾胃虚弱,这是由脾胃的生理功能决定的。脾(胃)居于中焦,为万物之母,气血生化之源,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气血津液的化生,脏腑器官、形体百骸、营卫经络的滋养,无不仰仗于脾胃。脾主生清,胃主降浊,“谷入于胃,上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输布精微,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鼓舞气机,气血相顺,水火既济,通调水道,五脏通和,营卫不悖,协调运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生生不息。同时,左升(肝肾之气上升)右降(心肺之气下降)皆有赖于脾胃的斡旋。若脾气亏虚,气化失常,一则影响机体的消化吸收以及水液代谢功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便溏、倦怠乏力,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水肿;二则对其他脏腑的升降出入运动亦产生影响:血虚心无所主,可见失眠、多梦、眩晕、心悸、面色无华;水液停滞,生痰、成饮,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出现咳喘、痰多;土虚木乘,可有胸胁胀满疼痛,精神抑郁,急躁易怒;脾阳久虚及肾,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正如《四圣心源》所谓:“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则神病,肝木左郁则血病,肺金右滞则气病” ,《脾胃论》亦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现代研究已经显示,脏腑组织失于滋养,产生各种病理变化的根本是脾虚。脾虚对胃黏膜产生的影响有:黏膜中上皮细胞内含大量自噬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腺体萎缩;磷脂含量降低;血流量减少;免疫应答能力下降,从而严重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5-8]。对肠道的影响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肠腔内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血清溶菌酶含量降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9-10]。而赵振爱等[11]认为脾虚、卫外失养是亚健康发生发展之原因,提出“脾虚致亚健康理论”,主张治疗的关键在于实脾,脾虚则正不胜邪而病进,脾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能够驱邪外出而病愈。

六君子汤源自明虞抟的《医学正传》,是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而成,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为主,且能行气化痰。原方中半夏为君药,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人参为臣药,专于补中益气温阳;茯苓健脾利水,渗湿止泻,白术和胃化痰,两药合用,加强了和胃除湿的功效,陈皮理气和中,合辛温的半夏用以调理中焦逆乱之气,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六味药药性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峻,调理中焦逆乱之气机,恢复“升降相因”的状态[12]。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六君子汤能减轻胃黏膜水肿、瘀血等病理变化,降低炎细胞浸润,减轻肠上皮化生,明显减轻胃黏膜的慢性损伤,从而促进胃液分泌,胃液中游离酸的排出量得以显著提高,减少胃窦G细胞增加,恢复或改善胃肠道的内分泌功能,还能调节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此外,该方还可降低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可延缓氢离子从胃腔到黏膜内的弥散,并抑制上皮细胞表面的碳酸氢盐移行进入胃腔内,从而达到减轻炎症,保护胃黏膜的目的[13-14]。

另外,蔡教授喜欢用太子参代替人参,因慢性胃病患者,迁延多年,脾胃虚弱,腐熟受纳功能减退,峻补易阻滞气机,变生他证。故蔡师用太子参平补脾胃之气,并有生津养阴之功,清而不腻,适合长期应用。上述病例充分体现了蔡老在治疗脾胃病时方剂的严谨配伍,灵活化裁,时刻不忘顾护脾胃之“后天之本”在临床辨证防治疾病中的重要性,正如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

总之,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症,只有抓住疾病的本质,辨证地运用“异病同治”这一法则,才能最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

[1] 岳利峰,陈家旭. 对“异病同治”的认识[J]. 吉林中医药,2007,27(8):3-4

[2] 邱诗明. 浅议“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之起源、应用及发展[J]. 医学信息,2011,24(6):3541

[3] 李静,邢海涛,黄文政. 黄文政教授应用参苓白术散“异病同治”病案举隅[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5,16(10):851-852

[4] 杨璐,李丹阳,闫玥,等. 中医异病同治临床应用体会[J]. 中医药学报,2012,40(1):49-51

[5] 姚永莉,宋于刚,赵彤,等. 大鼠脾虚模型胃肠粘膜形态学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1):8-10

[6] 徐州,肖国辉,代嘉莉. 香砂六君颗粒防治脾虚胃病的动物实验研究[J].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22):1933-1936

[7] 刘旺根,陈四清,冯黎. 黄芪建中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J]. 陕西中医,2007,28(3):375-376

[8] 杨舒,钱会南. 中医脾虚证的免疫机制研究进展[J].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433-1435

[9] 杨东旭,张杰,王葳. 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小鼠肠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J].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9,30(5):9-11

[10] 陈玲,王娜. 健脾止泻散对脾虚泄泻小鼠PM中吞噬功能、血清LZM含量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2):278-280

[11] 赵振爱,王科先. 亚健康宜从脾防治[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8):3-4

[12] 代红彬,赵浩,孔立. 六君子汤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术[J]. 中国中医急症,2015,24(9):1533-1534

[13] 姚敏,囤荣梁,王云霞,等.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J].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1):2613-2615

[14] 王太丽. 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胃炎40例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11):999

猜你喜欢

同治脾虚脾胃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毓庆宫在乾隆、嘉庆、同治三帝心中掀起的波澜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四水同治
中国官窑瓷器的最后辉煌:“同治大婚瓷”究竟多奢华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