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解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疗效及对血浆NPY、ET-1、CGRP水平的影响

2018-05-29符传庆廖兴富郑庆扬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6期
关键词:颈性少阳椎动脉

符传庆,廖兴富,郑庆扬

(1. 海南省文昌市中医院,海南 文昌 571300;2. 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 海口 570100)

颈性眩晕指因颈椎退变所致的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调查研究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生活方式改变,该病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且具有年轻化、严重化趋势[1]。颈性眩晕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尚未明确,西医理论认为其与机体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交感神经刺激、体液因子水平异常及本体感受器功能紊乱存在密切关联[2-3]。目前西医治疗颈性眩晕多采取丁咯地尔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疗效欠佳。祖国医学对颈性眩晕研究历来已久,将其归属于“眩晕”等病症,认为病位在于脑,由脑失清灵而发生。现代中医经过传承及发展,认为眩晕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病症,病机为肝肾亏虚,导致气血不足而致瘀,进而经脉受阻、清窍被扰而引起症状发生[4]。和解汤则具有解少阳及调理枢及、活血止眩等功效,应用于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中医症候。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和解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疗效及对血浆神经肽Y(NPY)、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文昌市中医院及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患者68例,均符合《中医诊断与整别诊断学》[5]关于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中医诊断标准:①患者曾有眩晕病史;②多见于年龄>40岁以上人群,且长期低头工作或玩手机者,且多呈慢性反复发病;③患者常感口苦、咽干,甚至耳聋、耳鸣,且眩晕常因体位改变而加重;④患者肩胛骨内上角及颈椎两旁肌肉常感压痛,且颈部肌肉僵硬及活动明显受限,旋颈实验及屈颈试验呈阳性;⑤X射线片检查可见钩椎关节增生及颈椎不同程度失稳;CT检查则可见两侧横突孔大小不对称;椎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可见患者椎动脉变细甚至存在梗阻。排除合并心脏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等病危患者、近2周内采取其他治疗方式及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均经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且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39~75(62.9±7.8)岁;治疗前病程0.5~8.1(3.2±1.4)年;体质量指数20.7~26.8(22.9±1.7)kg/m2;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0例,高血脂症11例。观察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41~79(62.3±8.3)岁;治疗前病程0.8~8.9(3.5±1.2)年;体质量指数20.9~26.9(23.5±1.3)kg/m2;合并高血压17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症1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购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0930003,5 mg*20粒/盒)治疗,10 mg/次,2次/d,待症状缓解则改为5 mg/次维持,连续服用2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和解汤治疗,基本方组成:柴胡10 g、黄芪10 g、法半夏10 g、人参10 g、白蒺藜15 g、天麻10 g、防风10 g、赤芍10 g、葛根15 g、鸡血藤30 g、丹参15 g、甘草3 g。1剂/日,水煎取汁200 mL,于早晚各服100 mL,连续服用2周。

1.3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根据卫生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中医证候进行评分。②血浆NPY、ET-1、CGRP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取非平衡法测定血浆NPY、ET-1、CGRP水平,试剂盒均购自北京普尔伟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③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相关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定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及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④临床疗效:于治疗后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评定。治愈:治疗后患者眩晕、头痛及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显效:患者眩晕、头晕等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劳累或者天气变化后可出现轻度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好转:患者眩晕及相关临床表现均明显减轻,但时有复发且病情不稳定,可略微影响日常生活;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治愈+显效+好转为总有效。⑤不良反应: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血浆NPY、ET-1、CGRP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血浆NPY、ET-1、CG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NPY、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5),CGR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NPY、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CG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血浆NPY、ET-1、CGRP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TCD相关指标比较 2组治疗前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4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15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8例,好转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6%。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TCD相关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恶心1例,腹泻1例。对照组发生腹痛1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颈性眩晕主要由外伤或者颈椎退行变导致脊椎内外失稳所致,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研究[8-9]证实,椎动脉发育不良如纤细、不规则狭窄等均可降低椎动脉血流,进而导致患者眩晕;此外,机械性压迫如钩椎关节增生也可压迫椎动脉,导致动脉扭曲甚至痉挛,进而血流速度降低而导致眩晕发作。软组织因素于颈性眩晕发作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颈部肌肉痉挛及软组织损伤均可形成炎症、水肿等变化,均可压迫椎动脉或者通过刺激交感神经而引起椎动脉痉挛。现代西医理论则认为,颈交感神经刺激为颈性眩晕的重要机制之一,局部异常的机械刺激可使脊髓束受到激惹而引起反射性眩晕;而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等则受刺激后可引起椎动脉反射性痉挛,导致前庭系统缺血而引起眩晕发作[10]。近年有研究表明,机体体液因子水平异常也可诱发颈性眩晕发作,ET-1、CGRP均由血管内皮细胞及交感神经细胞分泌,各自具有缩血管及舒张血管作用,正常生理情况下二者可相互影响共同维持血管形态平衡,当二者表达水平失去平衡则可引起椎动脉纤细、扭曲,导致眩晕发作;NPY为血液内高效缩血管因子,其可通过直接收缩血管平滑肌及加强其他缩血管因子等机制达到缩血管目的,其水平异常升高可导致椎动脉收缩,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而发生眩晕[11]。西医治疗颈性眩晕主要采取药物疗法,盐酸氟桂利嗪可通过减少钙离子内流而发挥缓解脑血管痉挛药理作用,进而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症状。

中医治疗颈性眩晕已积累丰富经验,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系统归纳。《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风头眩候……风眩,是体虚受风,风入于脑也……。”认为机体亏虚及风邪侵袭为且上犯于脑为导致颈性眩晕的病机之一。《医宗己任编》中则有云:“眩晕之病,悉属肝胆两经风火”。则认为肝胆两者互为表里,胆经风火可传于肝经,肝胆气机失衡,则可影响气血运行而发生眩晕。现代中医经传承及发展,认为除上述因素外,瘀血阻窍也为引起眩晕的重要病因,瘀血可致气机受阻,影响气血运行而使清阳不升,导致患者目眩头晕[12-13]。和解汤中柴胡可发挥透解少阳邪热及疏达经气功效;黄芪则可发挥清泻少阳郁热作用,二者共同作用则可调理枢机及清泻胆热等功效;此外,方中人参、甘草等可发挥扶正益气作用;法半夏则可燥湿化痰、消痞散结;而葛根可退热升阳,诸药共用,可共同发挥降逆气、调气机及活血止眩功效,使枢机流畅、升降有常,有效改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此外,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柴胡含有柴胡皂苷、甾醇等有效成分,可解热、抗炎,改善血流速度等作用;黄芪有效成分则可扩张脑血管、外周血管及降低外周阻力作用,可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NPY、ET-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CGRP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PY、ET-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LVA、RVA及BA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和解汤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少阳郁热型颈性眩晕疗效较佳,可显著降低中医症候评分,并改善颅内血流指标及降低血浆NPY、ET-1、CGRP水平,且安全。

[]

[1] 常刚,韩建龙,邱思强,等. 颈性眩晕病因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6,22(20):4036-4039

[2] 魏德芝,霍清萍.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2):2501-2503

[3] Gofrit SG,Mayler Y,Eliashar R,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Vestibular Physical Examination,Vertigo Questionnaires,and the Electronystagm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Vestibular Symptoms[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17,126(4):315-321

[4] 曹洁,齐瑞,王辉昊,等. 颈性眩晕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河北中医,2016,38(9):1416-1421;1435

[5] 朱文峰. 中医诊断与整别诊断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3-254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5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2-133

[8] 李永超,彭宝淦.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新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50-253

[9] 刘文英,于广莹,金鸿宾,等. 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2(1):55-58

[10] Lebedeva NV,Zamergrad MV,Parfenov VA,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common clinical practice[J]. Ter Arkh,2017,89(1):57-62

[11] 温伯平,王海强,苏丹,等. 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进展[J]. 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110-112

[12] 王玉华,杨建. 中医药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J]. 河南中医,2014,34(2):362-364

[13] 文雯. 近五年中医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J]. 养生保健指南,2016,24(36):142;154-154

[14] 李仁国. 柴胡有效成分及药理作用分析[J]. 陕西中医,2013,34(6):750-751

[15] 左军,张文钊,胡晓阳,等. 黄芪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 中医药信息,2014,31(1):111-112

猜你喜欢

颈性少阳椎动脉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常少阳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推拿配合热敷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
三针刺配合直旋扳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