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剂量川芎嗪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及对血清CRP、Hcy含量的影响

2018-05-29莉,杨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6期
关键词:血塞通川芎嗪脑血管病

王 莉,杨 锋

(1. 湖北省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 襄阳 441100;2.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湖北 襄阳 441000)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不同程度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本类疾病临床高发于老年群体,因其具有较高的致残率,患者发病后生存质量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安全[1]。川芎嗪是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脑供血不足类疾病的重要药物,其辅助常规临床治疗可显著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但由于目前临床尚未规定川芎嗪的标准使用剂量,导致该药物的应用程度受到一定的影响[2]。笔者观察了小剂量川芎嗪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襄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襄州区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诊断符合《临床神经学》[3]相关标准,均为急性起病,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维持数小时,脑部影像诊断存在责任梗死病灶。年龄60~75岁,未采用溶栓和抗凝治疗,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及造血系统等严重性疾病者,合并脑肿瘤、脑挫伤、脑出血、心源性脑梗死等严重脑部疾病患者,存在脑出血倾向者,合并严重精神类疾病及临床治疗配合较差者。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 60~75(65.5±2.3)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1~73(65.9±2.2)岁。2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主要包括降压、降糖、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给予血塞通注射液(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1518,规格:2 mL/200 mg)400 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上海新亚药业高邮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5786,规格:2 mL/0.1 g)0.3 g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沈阳澳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304,规格:50 mg)100 mg/次,1次/d。以上治疗连续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川芎嗪片(河北东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0233501,规格:50 mg×24片) 口服,50 mg/次,1次/d,连续治疗2周。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 参照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疗效标准[4]评定。治愈:治疗后,患者语言清晰,能够独立行走,患侧肌力接近5级;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患侧肌力提高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患侧肌力提高1级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患侧肌力未得到任何改善。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②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分值0~45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③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越强。④ 血液流变学指标:分别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外周静脉血,使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⑤血清CRP和Hcy含量:分别取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外周静脉血,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CRP和Hcy水平。

2 结 果

2.12组近期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近期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B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和BI评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2.4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和Hcy水平比较 2组治疗后CRP和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RP和Hcy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短暂性脑缺血、脑梗死、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以及腔隙梗死等类型[5]。本病多发于老年人群,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剧,其临床发病率不断升高,严重威胁老年群体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6]。大量临床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椎底动脉或颈动脉系统多出现异常,使脑部血液灌注量降低,导致大脑供氧供血不足,脑组织出现局部性缺血,诱发短暂性、突发性、可逆性神经功能损伤[7]。目前,临床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其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液流变学异常以及血管平滑肌痉挛等多种因素有关[8]。Hcy 是机体内蛋氨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其含量升高能够促进自由基的生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循环功能异常,因而常被作为评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9]。大量研究表明,Hcy 水平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含量增加5 μmol/L,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危险性增加50%[10-1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为动脉粥样硬化,CRP可反应机体的炎症反应情况,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于临床评估缺血性脑损伤进展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浦岩柏等[12]研究发现,降低血清CRP含量,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清CRP和Hcy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川芎嗪是一种从川芎根茎中分离出的生物碱,具有祛风止痛、活血行气、温经通脉的功效[13]。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芎嗪不但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活性,改善脑血流参数,还能够舒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提高脑血流灌注量,从而有效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情况,具有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14]。目前,临床对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体用量尚无共识,导致临床超剂量用药时有发生,极易引起不良反应。血塞通是由从三七中提取分离的三七总皂苷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活血祛瘀、活络通脉之功,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不仅能够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活性,阻断血小板的聚集过程,减少微血栓的产生,还能够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参数,从而促进脑循环的恢复,改善患者脑缺氧缺血病理状态[15]。王丹等[16]研究发现,血塞通的半衰期短,起效迅速,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能够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提高SOD活性,降低LPO活性,提高脑组织缺氧耐受能力,抑制脑组织缺血损伤,并能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从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CRP及Hcy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各指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提示小剂量川芎嗪联合血塞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并能有效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血管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1] 王洪亮,李保国.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8):208-209

[2] 陈翔飞. 血塞通与维脑路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70例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6):143-144

[3] 陈清棠. 临床神经学[M]. 北京:科技出版社,2000:198-212

[4] 中华神经科学会. 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1995)[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5] 陈汉玉. 中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理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8):886-889

[6] 吴华伟,刘仁斌. 不同剂量川芎嗪辅助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血清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6):88-90

[7] 陆旭东,刘改玲,杨彦楠. 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 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330-331

[8] 刘传建. 注射用奥扎格雷钠配合长春西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3):4916

[9] 牛月华.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0):5845-5846

[10] 张建勋,任星,师访,等. 叶酸联合VitB12 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浆Hcy水平的影响[J]. 上海医药,2016,37(5):26-30

[11] 王占成,姬文慧,阮长武,等. 叶酸对H 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 上海医药,2014,35(23):49-52

[12] 浦岩柏,宋本华,张聪睿,等. 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0,44(3):260-262

[13] 赵丽霞,郭秀丽,张庆柱. 川芎嗪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分子机制[J]. 齐鲁药事,2005,24(5):298-300

[14] 严宝剑. 吡拉西坦联合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2):136-137

[15] 古可同. 血塞通与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效果探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7):33-34

[16] 王丹,胡喆.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2010,5(4):2143-2145

猜你喜欢

血塞通川芎嗪脑血管病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UPLC-Q-TOF/MS法快速分析血塞通、血栓通注射液化学成分
联用血塞通与天麻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血栓的可行性探究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棓丙酯联合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28例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致不良反应应急处理措施及经验
川芎嗪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