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 评
2018-02-13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稳中向好
2017年以来,农业部组织全国兽医系统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出实招、破难点,疫病防控策略全面优化升级、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取得重大突破,全国动物防疫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启动实施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秋防时全国统一使用“H5+H7”双价疫苗,对家禽实施全面免疫,有效控制了家禽H7N9疫情。3月以来,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和鄂木斯克先后多次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农业部联合海关、质检、公安等部门,加大联防联控力度,严防疫情传入风险,确保了国内养猪业生产安全。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取得重大突破。大东北无疫区建设顺利开局,吉林免疫无口蹄疫区评估工作已经完成,成为大东北无疫区建设的排头兵。山东民和、福建圣农两个无疫小区率先通过国家评估,成为我国第一批无疫小区,示范带动其他地区纷纷开展无疫小区建设。云南边境动物疫病控制区建设正式启动,为更好地防范外来动物疫病风险、促进与周边国家畜禽产品贸易探索新路径。
农业部选择在吉林、青岛深入开展强制免疫“先打后补”信息化试点,各省结合实际,探索落实动物防疫支持政策的有效路径。深入推进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包虫病综合防治,并将防治经验加快向西藏自治区、四川藏区和青海玉树及果洛州重疫区推广,驱虫、免疫、病变脏器无害化处理等关键防治措施得到更加有效地落实。
与2014年相比,全国7个包虫病重疫区省份牛羊平均感染率下降五成,犬只平均感染率下降两成,防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动物疫病净化策略走出前期“试验田”,正式推向全国。启动实施动物疫病净化计划,采取“一地一策、一病一式、一场一案”方式,推进特定优先防治动物疫病净化。先后印发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等十余个单病种的防治计划、消灭计划或指导意见,明确了有关病种的防治原则、策略和目标要求,形成了单病种纵向防治措施相互衔接、不同病种防治策略相互关联的整体思路,已经建立清晰合理的优先病种防治工作制度架构,防治思路更加明晰,为各地规范开展防疫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新华社:我国首次发布绿色发展指数评价各地发展质量
国家统计局网站12月26日发布《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首次公布了2016年度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福建、浙江、上海、重庆。
根据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我国将对各省区市实行年度评价、五年考核机制,以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其中,年度评价按照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生成各地区绿色发展指数。2017年8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完成了首次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工作,综合评价各地区绿色发展总体状况。
从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来看,公众满意程度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西藏、贵州、海南、福建、重庆。
从构成绿色发展指数的6项分类指数结果来看,资源利用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福建、江苏、吉林、湖北、浙江;环境治理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山东;环境质量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海南、西藏、福建、广西、云南;生态保护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重庆、云南、四川、西藏、福建;增长质量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绿色生活指数排名前5位的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江苏、山西、浙江。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年度评价,对于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引导各地方各部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观,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年度评价结果作为督促和引导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示器”和“风向标”,对于推动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来源:国家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