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讯
2018-02-13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和推进农民增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要求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2017年3月,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目前已批准了2批、共41个产业园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园区创建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导向,以打造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平台为目标。坚持高站位谋划。研究提出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创建国家产业园的思路原则、目标任务和支持措施。坚持高标准创建。印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通知,强化产业园创建方案和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方案审核把关。坚持高强度支持。对批准创建的每个产业园,中央财政专门安排1亿元奖补资金,支持产业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双新双创孵化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进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开发。
在具体实施中,各地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强化组织推动,建立党委政府领导牵头的协调机制强力推动,近10个省已召开了产业园工作动员推进会;强化顶层设计,已有近30个省(区、市)出台了推进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指导性文件,10多个省制定实施了省级农业产业园区创建认定办法或标准;强化政策扶持,创设人才、科技、用地、财政、金融等专门政策,近20个省专门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建设;强化主导产业,推进加工转化和品牌营销,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上下联动、多方协同、梯次推进工作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下一步,农业部、财政部将加强产业园创建工作指导和监测,督促地方加强对本省产业园创建工作跟踪监管和政策支持,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重振乡村产业发展新动力、重塑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推进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
保护草原资源,发展生态草牧业,是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拥有各类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牧民群众最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加强草原保护建设,发展生态草牧业,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等一系列重大政策项目。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加大投入,强化支撑,狠抓落实,极大地推动了草原保护建设进程,促进了草牧业转型发展。据初步监测统计,2017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5.3%,较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65亿吨,增加2.53%,连续7年稳定在10亿吨以上;268个牧区半牧区县的牧民人均纯收入,有望超过九千元。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明显遏制,草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草原具有生态生产等多重功能,受自然、地理和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草原生态保护欠账依然较多,草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草畜矛盾依旧存在。草原生物灾害呈多发、常发态势,“十二五”期间,草原鼠害年均发生面积在4亿亩以上,草原虫害面积在2亿亩左右,给草牧业生产带来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农业部积极推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草原植保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技术指导,推广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步构建了以生物防控、生态调控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每年安排草原鼠害、虫害防治资金近两亿元,防治草原鼠害7100万亩、草原鼠害6300万亩。鼠害、虫害的绿色防控比例超过80%和50%,生物药剂、招鹰控鼠、驯狐灭鼠、椋鸟治虫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有效遏制了草原生物灾害的蔓延势头,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促进了牧民减灾增收。
十八大以来,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中央深改组第37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这是对草原生态地位的充分肯定,对新时代推进草原保护建设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下一步,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按照十九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力度,推进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转变草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草原牧区产业振兴和牧民增收脱贫。(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草业绿色防控与健康发展座谈会在京召开
2017草业绿色防控与健康发展座谈会于12月17日在北京召开,近年来,农业部积极推行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草原植保理念,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技术指导,推广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技术,初步构建了以生物防控、生态调控为主的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草牧业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转变。
会议认为,抓好草业绿色防控工作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加强草原保护和建设必须树立绿色植保理念,要全面禁止使用禁用农药,优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代替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天敌调控、物理防治和生态治理等为主的绿色技术;用大中型高效药械替代小型低效药械,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提炼和丰富绿色防控模式,继续扩大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规模,确保化学农药用量零增长、绿色防控比例再提高。会议提出,争取到“十三五”末,全国草原鼠害、虫害绿色防控比例分别达到85%和65%以上。(来源:农民日报)
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暨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技推广座谈会召开
12月28日,农业部在北京召开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暨农业科研院校开展农技推广座谈会。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张桃林充分肯定了联盟2017年取得的显著成效、重大突破和农业院校在参与农技推广中做出的积极贡献。他强调,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围绕质量兴农、效益兴农和绿色兴农,着力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科技体系,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杜占元要求,涉农高校作为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也是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应更好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的历史重任,与其他农业科研院所和推广人员一起合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2017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会在京召开
12月14日~15日,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在北京召开2017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工作总结会。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冯忠泽副所长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10年来耐药性监测工作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对今后工作提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尽快明确全国兽用抗菌药物应用和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国家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省级实验室和监测试验站(点)的职责任务,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二是加强技术体系建设。加快耐药性监测有关标准的制订,提升检验监测技术水平;三是建立完善运行体系。抓紧建立各类监测机构考核验证、能力比对等指标体系,明确相互之间工作关系和运行模式;四是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加强细菌耐药性风险监测、风险预警、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主动应对国内外抗菌药物残留和耐药性问题及突发事件;五是加强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强耐药机理和监测技术等方面的原始创新和联合创新,力争在耐药性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来源:中国兽药信息网)
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能力建设研讨会在青岛召开
为进一步加强兽医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实验室能力建设,提升实验室的技术支撑能力和水平,近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青岛组织召开全国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能力建设研讨会。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沙玉圣出席会议并讲话。
沙玉圣充分肯定了近年来兽医实验室能力建设取得的长足发展。在实验室考核方面,32个省级兽医实验室除西藏外,全部通过农业部兽医系统实验室第一轮考核,通过率96.9%,322个地(市)级和2051个县(市)级兽医实验室通过了兽医实验室现场考核,通过率分别为85.41%和88.25%,实验室考核成效明显;在检测能力比对方面,省级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近5年的比对样品检测结果平均符合率基本保持在99%,地(市)级和县(市)级兽医实验室近3年比对样品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达到93.0%和88.5%以上,实验室检测能力明显提升;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近5年来,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切实履行职责,先后组织专家开展15次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资格评审、25次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技术评审、15次科研项目生物安全审查、3次运输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技术审查,组织开展各类生物安全培训班26期,培训省级兽医实验室管理和技术人员1500人次,切实有效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
沙玉圣希望各省级疫控中心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配合兽医主管部门,在继续抓好兽医系统实验室续展考核和组织开展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全国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填报与管理,进一步加强市级和县级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人员培训,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专项检查,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来源:中国兽医网)
全国首个蛋品安全检测追溯平台在北京启动
全国安全蛋品供应链创新大会暨“第二届中国营养安全蛋品联盟年会”12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宣布,正式启动全国首个蛋品安全检测追溯平台--“核蛋”平台,旨在进一步提高国内蛋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监管水平,让广大消费者受益。
据了解,作为作为北农大集团旗下蛋e网的重要检测平台,“核蛋”平台既是一个追溯体系,又是一套审核体系,实现了一蛋一码、全程可溯。同时,作为第三方平台,对所有加入“核蛋”平台的养殖企业,通过人员驻场监督、大数据实时监测、定期母鸡抗体检测、每天鸡蛋药残检测,实现对养殖端的“鸡场”、“母鸡”和“鸡蛋”进行审核和实时监控,并以区块链技术完成了对审核结果的真实呈现。而与传统的认证方式相比,“核蛋”平台将年为单位的安全认证,变为以天为单位的实时审核。
北农大集团董事长张庆才博士在大会上表示,“核蛋”平台是养殖场和蛋商打造自身鸡蛋品牌的利器,更是为消费者赋能,让蛋品安全看得见。消费者在扫码输号后,即可看到鸡蛋的全部生产信息,药残检测信息,流通信息和每个环节负责人的信息。
据介绍,“核蛋”平台启动后,蛋e网同时启动“核蛋蛋品安全控制中心”和“核蛋共享鸡场”计划,目标是为国内规模养殖企业生产安全鸡蛋增信,帮助产区蛋商和饲料经销商转型和创新。(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宠物重要传染病生物制品研发”协同创新行动启动
12月18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牵头组织的协同创新任务“宠物重要传染病生物制品研发”项目启动暨实验动物发展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金祥、基建局局长刘现武、特产所所长李光玉,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副所长杨劲松,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刘文森出席会议。会议由特产所党委书记梁波主持。
宠物生物制品行业是当前全球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目前我国犬、猫养殖数量分别超过了1.5亿只和5000万只。特产所联合相关单位以协同创新任务的形式联合研发宠物生物制品,旨在共同打造中国宠物疫苗品牌。特种实验动物平台不仅是协同创新任务实施过程中的支撑平台,从长远角度,还将在完善中国农科院学科设置、补充我国现有实验动物品种的不足,保护我国特种动物资源,提升特种动物的科技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李金祥指出,“宠物重要传染病生物制品研发”协同创新项目的启动契合国家需求,充分体现了特产所及相关单位多年来在兽医学研究领域的优势,特别是在宠物生物制品研究领域的引领地位,是各单位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会议希望,特产所作为牵头单位,要根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从宏观上谋划学科定位,着眼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方向凝练研究主题;要加强协同创新,组织业内优势力量开展创新研究,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加强机制创新,建立以科研产出为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团队和岗位科学家的积极性;要加强平台建设,加快建设特种实验动物基地和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为特种动物疫病防控搭建科研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会上,项目负责人赵建军汇报了协同创新任务中各单位具体任务承担情况和权益分配比例,项目希望通过3~5年时间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宠物疫苗。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辽宁推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
近年来,辽宁省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每个县要建成1个以上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集聚区。
辽宁省要求各市、县把项目建设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全省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势头。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已经纳入到全省产业园区总体发展布局,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工作,研究制定了示范集聚区管理办法、集聚区季调度工作制度和示范集聚区年度考核办法,编制了《辽宁省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规划(2017-2020年)》。
辽宁省要求各集聚区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将集聚区打造成为农村承载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基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区。按照省政府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要求,今后三年,各地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要超过8.8%,入驻园区企业数量要比2016年翻一番。(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