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永良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经验探讨

2018-02-13周梦波夏永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3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杭州30006

江西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郁金龙骨牡蛎

★ 周梦波 夏永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杭州 30006;2.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杭州 30006)

夏永良教授是浙江省中医院的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博士,出生于五代中医世家,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名中医陈意教授)学术经验继承人,先后师从李德新教授、晁恩祥教授及宋康教授。不寐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名出自《难经》,不寐往往给病人造成生理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夏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其它经方加减,治疗不寐,取得了明显疗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茯苓、大黄、铅丹而成,具有和解枢机、镇惊安神之功,适用于少阳枢机不利、肝胆气滞、久郁化热、上扰心神而致的少阳证,临床证候表现为胸胁苦满、烦惊不安、易怒、小便不利,时时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细数。治疗上以本方疏利肝胆气郁、镇惊安神,效果良好。方中柴胡、黄芩、大黄疏解肝胆郁热;人参、大枣益气,人参多用党参代,气阴两虚者用太子参代,气滞血瘀者用丹参;龙骨、牡蛎、铅丹镇惊敛神,铅丹因其毒性,现临床很少用;桂枝温阳,半夏化痰利湿,生姜减弱半夏毒性。现将夏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不寐经验叙述如下。

1 肝胆气滞,痰热扰神

患者,女,52岁,2016年12月8日就诊。患者已绝经1年,既往有胆囊炎病史,心烦失眠1月余,稍进食油腻,则胆区疼痛,时有恶心呕吐,伴口干口苦,口臭,纳差,小便色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诊为肝胆气滞,痰热扰神之证,拟疏肝利胆,清热化痰,镇惊安神之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温胆汤化裁,具体方药如下:柴胡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黄芩9g,制大黄9g,茯苓15g,制半夏9g,陈皮9g,枳实10g,竹茹10g,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川芎9g,香附10g,元胡12g。常法煎服。服用7剂后睡眠明显改善,随症加减,1个月后诸症明显好转。

按: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1]。患者饮食不节后肝胆疏泄失常,胆为邪扰,失其宁谧,胃气上逆,故恶心呕吐,纳差;胆郁化热,炼液为痰,上扰心神,则出现不寐,口干口苦;舌脉均为肝胆气滞,痰热扰神之征。《三因极—病证方论》中记载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此处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用,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竹茹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陈皮、石菖蒲,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远志安神益智;郁金、川芎、香附、元胡行气活血止痛。辨证准确,药至病所,则效如桴鼓。

2 肝血亏虚,虚热内扰

患者,女,32岁,2016年12月1日就诊。患者产后50天,心烦失眠,头晕目眩,情绪不佳,脾气急躁,乳汁少,两目干涩,口燥咽干,二便尚调,舌红,苔少,脉弦细。诊为肝血亏虚,虚热内扰之证,拟疏肝解郁,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酸枣仁汤,具体方药如下:柴胡9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黄芩10g,制大黄9g,茯苓15g,制半夏9g,炒酸枣仁15g,北秫米30g,珍珠母25g,郁金10g,白术10g,白芍10g,淮小麦30g,知母10g,川芎6g。常法煎服。服用7剂后睡眠有改善,随症加减,3个月后诸症明显好转。

按:肝藏血,血舍魂;心藏神,血养心。肝血不足,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加之阴虚生内热,虚热内扰,故心烦失眠。血虚无以荣润于上,则见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脉弦细乃血虚肝旺之征。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用,酸枣仁甘酸质润,入心、肝之经,养血补肝,与茯苓共奏宁心安神之功;珍珠母咸寒,入肝、心经,清肝明目、镇静安神;北秫米甘,微寒,和胃安神;知母苦寒质润,滋阴润燥,清热除烦;川芎辛散,调肝血而疏肝气;白术、白芍、郁金健脾益气,养血疏肝。

3 肝气郁结,肾阳亏虚

患者,男,35岁,2016年11月10日就诊。患者为脑力劳动者,长期熬夜加班,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差,冬天畏寒,白天精神状态差,嗜睡,纳可,小便清长,大便稀,舌淡,苔白,脉沉弦。诊为肝气郁结,肾阳亏虚之证,拟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之法。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四逆汤,具体方药如下:柴胡10g,桂枝6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黄芩 9g,茯苓 15g,党参 12g,制半夏 9g,干姜6g,制附子6g,炙甘草10g。常法煎服。服用7剂后睡眠有改善,随症加减,2个月后诸症明显好转。

按:《灵枢·大惑论》言:“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长期熬夜,阳气得不到休养,不断消耗,虚阳外越,不归其宅,起初机体亢奋,日久肾阳亏虚,加之工作压力大,久之肝气郁结,疏泄失司,阳不入阴,造成不寐;肾司二便,肾气亏虚则小便清长,大便稀;舌脉均为肝气郁结,肾阳亏虚之征。四逆汤出自《伤寒论》,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之功效,原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与柴胡龙骨牡蛎汤合用,方中附子辛甘大热,走而不守,温肾壮阳,袪寒救逆,通行十二经,振奋一身之阳;干姜辛温,守而不走,也能通行十二经,振奋一身之阳,与附子相配,增强回阳之功;甘草甘缓,和中缓急,温养阳气,缓和干姜、附子燥热之性。

4 肝胆气郁,阴虚内热

患者,女,35岁,2017年1月5日就诊。

患者既往轻度焦虑症病史3年,失眠2月余,夜间盗汗,口干口苦,喜饮凉水,心烦急躁,情绪焦虑,两目涩痛,纳可,二便尚调,舌红少苔,脉弦细。诊为肝胆气郁,阴虚内热之证,拟疏肝利胆,养阴清热。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百合地黄汤,具体方药如下:柴胡1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黄芩9g,茯苓15g,党参12g,制半夏9g,丹参15g,生地12g,百合12g,郁金10g,川芎10g,焦山栀9g,珍珠母25g,石菖蒲10g,远志10g,麦冬10g,鲜芦根30g。常法煎服。服用14剂后睡眠有改善,守方加减,3个月后诸症明显好转。

按:患者有焦虑症病史,平素肝胆气郁,引发失眠,两者往往相互影响,失眠也会加重焦虑,阴虚内热,迫津外泄,则夜间盗汗;虚热伤阴,津不上承,则口干口苦,喜饮凉水,两目涩痛,舌红少苔,脉弦细也是肝胆气郁,阴虚内热之象。百合地黄汤出自《金匮要略》:“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治疗心肺阴虚内热证,这里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用,治疗焦虑引起的失眠,方中丹参凉血安神,珍珠母重镇安神,远志宁心安神;川芎、郁金行气活血,合柴胡疏肝解郁;焦山栀苦寒,清泻肝火;麦冬、鲜芦根清热生津止渴。

5 小结

《中医内科学》[2]将不寐分为如下几型:心胆气虚、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气虚、心肾不交,然临床病证复杂,往往是许多证型的合并,夏师认为如见急躁易怒,口苦明显,舌边尖红者为肝郁化火,当加大清泻肝火之力,可加丹皮10g、焦山栀9g、珍珠母25g;夜卧易惊醒者为心胆气虚,治宜安神定志,或加龙齿20g、远志10g、柏子仁10g,但远志有小毒,不能长期使用,原方中茯苓可改为茯神25g;癫狂惊悸,或喘咳痰稠,大便秘结,舌尖红者为痰火扰心,治宜降火逐痰,酌加煅青礞石15g、竹茹10g、菖蒲15g;郁郁寡欢,善太息,情志不畅者为肝气郁结,加强疏肝解郁之功,再加川芎10g、郁金10g、淡豆豉10g。夏老师强调,运用经方,贵在辨证精准,选方时“一方一证”“以法统方”[3],方药对证,故往往1~2周即有成效,之后随诊,再根据病情灵活变通用药,每每能获愈。

猜你喜欢

郁金龙骨牡蛎
架龙骨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
“一指禅”爸爸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川郁金入药道地史考证*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不同方法提取郁金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昙石山文化的牡蛎器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
识别真假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