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郁金入药道地史考证*

2018-01-18北京城市学院北京100094

中医文献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郁金医案本草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100094)

刘 琦 靳枫桦 孙 睿 刘微英1 付帮泽△

郁金广泛应用于临床[1],具有活血止痛、行气解郁、清心凉血、利胆退黄的功效。常用于抑郁症[2]、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阿尔茨海默症[4]、肝损伤[5]、呃逆[6]等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然而现今郁金产地有四川、浙江、广西、云南之不同,有“温郁金”[7]、“川郁金”[8]、“桂郁金”多种来源的饮片。不同产地和不同植物来源的郁金,从有效成分含量[9- 10]到药效均有明显差异[11]。系统厘清郁金古代的道地药材品系,药用部位,是临床选择使用哪种郁金的重要参考依据。关于郁金的药材基源和药用部位,已有多方考证[12],且较成熟。而对郁金的道地史考证,仍较欠缺,这导致临床医师对各种品类和产地的郁金认识不足,临床选药缺乏依据,这也间接影响了临床疗效。本文认为川郁金是古代广泛认同的郁金道地品种,使用广泛,疗效突出。本文拟从本草古籍产地记载、方书或综合类书籍出现产地和药名的结合体“川郁金”、医案类著作中出现的“川郁金”临床使用记载三个方面系统考察川郁金道地药材形成史。

“川郁金”之名广见于宋元明方书及综合类医著

1.“川郁金”之名见于宋代医著

唐代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主要方书及综合类医著均收录了含郁金的方剂,但未出现“川郁金”字样。“川郁金”之名首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中记载有治疗腑脏积热的天竺饮子,该方组成为:川郁金、甘草、大栀子仁、连翘。方下还详细记载了郁金的特殊炮制方法:用皂角水煮,切作片,焙干。其后的综合性著作《圣济总录》收录了超过一百个含郁金的方剂,但无“川郁金”的记载。1150年,刘昉等编著的儿科专著《幼幼新书》记载了多个含“川郁金”的处方,用于初生有重舌、搐搦、伤寒发斑、咳嗽作呀呷声、膈热、实热、鼻疳等病证的治疗。这是中医专科著作中第一次出现“川郁金”的记载,1156年刊行的儿科专著《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也记载了2个含“川郁金”的方剂。尚有《仁斋直指方论》、《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等宋代医著均收录了含“川郁金”的方剂。说明早在宋代,川郁金的道地性已得到了中医学界的认同。

2.“川郁金”之名见于金元时期医著

金元时期,则有《瑞竹堂经验方》、《世医得效方》、《卫生宝鉴》、《兰室秘藏》、《原机启微》等,收录了含“川郁金”的方剂,用于眼目诸病、衄血、淋证、泄泻等病证的治疗,川郁金的临床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3.“川郁金”之名见于明代医著

明代,“川郁金”出现在了本草类古籍如《滇南本草》和《本草纲目》中。“川郁金”还广见于综合性专著如《普济方》、《古今医统大全》,及外妇儿各科专著,如妇科《济阴纲目》,儿科《婴童百问》、《幼科证治准绳》,外科《证治准绳·疡医》,眼科《审视瑶函》。明代王宗显《医方捷径指南全书》在中医入门歌诀“药性赋”一节,专门为川郁金编写了歌诀,全文如下:“川郁金辛苦又寒,生肌破血疗金残,能除淋血兼陈血,下气元来用也堪。”说明在当时,川郁金是中医初学者都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这些记载充分显示出,“川郁金”的道地性在明代已经得到了中医学界的广泛认同,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4.“川郁金”之名广见于明清医案类著作

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在药品名前加上产地名称,是道地药材的重要表现形式,如四川产的郁金为道地药材,则处方直书“川郁金”。医案类著作是记录古人处方用药的重要载体。明以前的医案著作数量少,内容简单,除川连、川芎外,涉及到带产地的药品名记载较少。清代医案则普遍采用产地加药品名的记录形式,以彰显处方讲究。明代医案则处于医案类著作的发展时期,产地加药品名的记录形式逐渐流行,因而明代医案是研究道地药材形成历史的重要资料。

参考《中国医籍通考》第四卷,《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系统搜集整理了23部明代医案类著作。经系统检索,郁金共出现50次,其中川郁金出现9次,仅见于殷宅心辑释的王肯堂医案《医学穷源集》。例如曹氏腹泻案:“曹氏,甘五,产后久泻,腹痛。脉迟细,两尺虚躁。此郁寒在内,而下元之气不旺也。川郁金(一钱),归身(二钱),枸杞子(二钱),肉果(一钱,面煨),黑芝麻(二钱),鹿角胶(二钱),南天烛(一钱)。”该书是王肯堂基于五运六气学说指导临床用药的医案集。此病诊治时间为金气偏胜之年,方中川郁金的用意为“郁金靖少商之气,金靖而后能生水”,也就是泻肺金之气。《医学穷源集》相对于其他明代医案类著作,由于是学生记录的医案,更完整地保留了医案中的细节。从道地药材使用记录来看,该书对二十多种中药材均使用了产地加药名的道地药材名称格式,是研究明代道地药材历史的重要古籍。到了清代,则有大量使用“川郁金”的医案类著作,如《张聿青医案》、《临证指南医案》、《柳选四家医案》等。

“川郁金”之名广见于明清医案类著作体现了临床医家对川郁金道地性的充分认识和重视。明代方书和综合类书籍大量使用“川郁金”之名,而医案类著作中却较少使用,其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医家的个人习惯有关系。但从《医学穷源集》可以看出,至少在明朝末年,医家已经开始较为广泛地在处方书写中使用“川郁金”道地药材名。

5.“川郁金”之名见于清代民国时期医著

至清代民国时期,“川郁金”的出现频率更高,相关书籍不胜枚举。而明代以前的古籍中,仅《医学穷源集》有3处“广郁金”的记载,尚未见到“温郁金”之类的记载。

总之,含“川郁金”字样的文献从宋代的零星出现,到明清时期的大量涌现,而“广郁金”、“温郁金”记载极少,显示出了本草学家和临床医家对川郁金道地性的广泛认同。

郁金古代产地考证

《唐本草》记载,郁金“生蜀地及西戎,马药用之,破血而补,胡人谓之马蒁”,说明唐代郁金的主产地是四川等西部地区,当时主要做马药使用。孙思邈《千金翼方》“药材所出州土”部分记载,郁金产地为剑南道益州,即为现今的成都地区。唐《外台秘要》“药材所出州土”部分记载的与《千金翼方》雷同,说明在唐代,四川已经是郁金的主要产区。宋代苏颂《本草图经》说“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者佳”,提示在宋代,已经认识到郁金原植物的产地除四川外,还包括江西等地,但质量以四川产者最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仅引用《唐本草》和《本草图经》,未阐述产地。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是第一部明确提出药材“道地”概念的本草古籍。其记载的郁金道地产地为“蜀州,潮州”,蜀州为现今四川崇州地区,是郁金的道地产地。说明早在唐代,川郁金的道地性已得到了本草学家的认同,而到明朝郁金的主产地已具体定位到四川崇州地区,并延续至今。

古代中医临床家对川郁金药效的认同

金元时期的张元素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指出:“郁金,须用蜀中如蝉肚者佳,味苦辛寒无毒。”明代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第二卷也指出:“郁金,色赤似姜黄、蝉肚者良。”明代虞抟在《苍生司命》治疗癫狂痫经典方白金丸中,也强调“要川郁金如蝉腹者为佳”。这些均说明临床医家认为川郁金形如蝉腹者药效更优,因而也被称为“蝉腹郁金”。明《程原仲医案》中就记录了一则使用蝉腹郁金起奇效的医案,言:“玉衡侄孙长子年七岁,因伤食感风寒,医用消食疏风之剂后,病如瘈疭之状,胸胁疼痛,日夜呼号,身屈于左而不能伸,又有作惊风治者,皆不效。病危矣!予弟去非精岐黄,凡治疾所用药与予暗合,为作肝气治之。用柴胡、青皮、枳壳、香附、陈皮、白芍药、玄胡索、茯苓、苏子、甘草煎服,然疼仍未止。后又逆予治。予曰去非弟所立之方是矣!云何弗效,予因其方但加蝉腹郁金一味于方内服下,立愈。时人咸以为用药增损之奇乃尔。”该病多方治疗乏效,程原仲仅在处方中增加一味蝉腹郁金使病立愈,一时传为美谈,体现出川郁金较好的药效。使用郁金而突出“蝉腹”也说明古代医学家对川郁金的重视和喜爱。

在古代川郁金伪品甚多,甚至有时候难以购得真正的川郁金,药肆以伪药替代也严重影响了临床使用和疗效。如明代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总结吐血治法时指出:郁金治吐血圣药,患无真者尔。清代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指出:“余谓药之无真,如桑寄生、川郁金、化州陈皮之类,求之肆中,悉皆他物,以之治病,必不见效,均当勿用。”在清代甚至出现了难以买到川郁金真货的局面,甚至被陆以湉当作了伪药典型。冒充川郁金的药材有很多,如清代唐大烈《吴医汇讲》中就记载了以莪术子代替川郁金的例子,言:“至肆中所用川郁金,乃莪术中拣出莪术之子,因其色黑,与川中野郁金相似而混之也。”清曹炳章在《增订伪药条辨》中指出,当时的川郁金往往非四川所产,而是温州产的温郁金,其言:“所谓川郁金,乃温州产也,色黯黑,形扁亦有心,惟不香耳”。总之,古代医家通过临床验证,得出结论:川郁金疗效最优。相关的川郁金伪药记载,实际上也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川郁金的重要性。

结 语

综上所述,早在唐代,川郁金的道地性已得到了本草学家的认同,川郁金主产地四川崇州地区的道地产地地位在明代就已得到确认。“川郁金”之名首见的方书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草类古籍是《滇南本草》,医案类古籍是《医学穷源集》。含“川郁金”的古籍在宋元明时期大量涌现,而“广郁金”则迟至清代才开始涌现。古代医家使用郁金,强调“要川郁金如蝉腹者为佳”。显示出从古至今,从本草学家到临床医生,均认同川郁金的道地性,认同川郁金优良的疗效。因而,当今在郁金的产业规划等方面,需要突出川郁金的重要性,加强科研、生产、开发和临床使用,引导传统道地药材的产业升级,以期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郁金医案本草
安宫牛黄丸中郁金的本草考证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基于字向量的BiGRU-CRF肺癌医案四诊信息实体抽取研究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多基原郁金的性状、显微及气味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