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医脾的主时理论

2018-02-13王梦潇

吉林中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长夏黄帝内经学说

王梦潇,张 焱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中医脾的主时理论是中医时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认为时脏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其主要内容是研究人体脏腑与所主时间上相应季节之间关系。人体与大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人体内的脏腑功能与外在宇宙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脾的主时理论研究对于中医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脾的主时理论渊源

时脏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在人体脏腑与宇宙时空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中医时脏理论即指五脏主时,通过探究人体五脏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建立起基于整体观的脏腑时空模型来指导临床治疗及养生。在五脏主时理论中,脾对应中土,并形成了脾主长夏、脾不独主时2种主要脾主时的时脏关系。

1.1 起源于古代哲学思想 上古时期,中国古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大自然中万事万物发展规律的探索观察,并基于不断的实践和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了萌芽阶段的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即创立了模拟从宇宙自然到人体脏腑之间事物发展规律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昼夜寒暑的更替,所谓昼夜寒暑,即是规律性的时间片段,基于此而不断发展出阴阳五行学说。早在《尚书·洪范》曰:“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通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的属性和功能作为模型,来模拟自然界万物的发展过程。在五行学说体系中,五行应五季,《左传·昭公元年》曰:“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分为四时,序为五节”,此处“分为四时,序为五节”,将五行与五季对应,用以阐释一年之中节气时序随着时间的推移,万物气机升降沉浮的变化规律[2]。同时,人与自然是有机整体,脏腑气机的运行交感通应着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五季阴阳五行的变化时序。五行土对应着人体五脏当中的脾,脾气通于长夏。由此可见,在古代哲学思维的影响下,初步建立起人体脏腑与外界自然时空的关系构架。

1.2 成说于《黄帝内经》 受古代哲学思维影响,人们对事物本质间的发展规律的认识日趋成熟,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黄帝内经》承袭了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建立起藏象学说,将对五脏主时关系的认识应用于医疗临床实践,完善了时脏理论体系的学说构架。因此,作为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时脏理论在《黄帝内经》中得以成说。《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由阳到阴、由阴出阳,便是气机升降出入转枢之意。由此可知,长夏为六月,正是处于一年之中段,是自然界时序变化气机升降的枢纽。《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耎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脾为牝脏,其色黄,其时长夏”,均明确提出脾主长夏之时的理论。同时,《黄帝内经》还提出“脾不独主时”的学术观点,《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不得独主于时也。”脾不独主时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脾的主时理论中与之相通应的时间配置。

2 脾的主时理论内涵

在脾的主时理论中,有脾独主时和脾不主时2种主要的时脏关系。脾独主时说,对应着大自然时序的变化规律,提出脾主长夏。脾不独主时说,配应着空间方位,脾滋养脏腑而不独主于时。

2.1 脾主长夏 脾主长夏是在《黄帝内经》脾主时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观点[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故脾主中央,人体五脏中的脾,应一年之中段。而一年中段长夏所主的时间,《黄帝内经》中主要有2个具体的时段。《素问·阴阳类论》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甲乙是十天干中的符号,天干模拟的是自然界万物由萌芽阶段不断发展到死亡的变化过程,戊己土应长夏,亦主七十二日。另一种说法认为,长夏主六月。王冰注《素问·六节藏象论》曰:“所谓长夏者,六月也。”长夏主农历的六月份。六月包含小暑、大暑2个节气[4]。长夏经历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气候最热之时。同时,农历六月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湿气盛。因此长夏具有高温湿重的特点。就脾胃自身的生理功能而言,脾喜燥而恶湿,在长夏一年中湿热之气最盛的时候,湿热易困脾导致脾的升清降浊运化功能减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使志无怒”,暑热天气亦会影响人的情绪。这是脾胃应长夏之时,脏腑机体与之外界环境相应的生理调节的结果。

2.2 脾不独主时 《素问·玉机真藏论》提出:“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脾不独主时,脾应于四时,在一年四季始终灌溉滋养着其他脏腑,长养万物。因此,四时之中均有脾土。而具体到脾土所对应的四时之中所主时间,《素问·刺要论》曰:“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王冰注:“七十二日四季之月者,谓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各十二日后,土寄日十八日也。”基于脾主旺四季而不独主时之说,将一年四季各均分七十二日,脾土亦主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合为七十二日。脾不独主于时,却在四季之中均发挥其生理功能,更是在季节变换之时长养着人体脏腑。因此,除了夏季养脾,在一年之中气候变化之时,强健脾土之气尤为重要。

“脾主长夏”和“脾不独主时”两种时令关系,前者明确了脾在四季时序中所通应的具体时间,后者明确了在空间方位基础上脾所主之时。两者说法相辅相成,是脾主时理论的核心内容。

3 指导养生

3.1 重视夏季养脾 长夏是一年中湿热并盛之时,《脾胃论》曰:“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湿热之气伤人易出现脾胃功能运化失常、胃纳呆滞、消化不良、乏力等表现。因此,在长夏季节里,饮食上应遵循淡补的原则[5],适当地选择具有清凉化湿特性的食物,如冬瓜、西红柿、苦瓜等蔬菜,药食同源的食物如酸梅汤配以茯苓饼,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时令水果。但要注意的是,在高温天气下切不可贪凉而嗜食生冷,以免寒凉之气伤害脾胃,弱化脾胃功能。同时要注意情绪上的调养,正如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所说:“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长夏高温之下,暑气往往使人变得心烦易怒、脾气急躁。因此,夏季养脾要保持心平气和及内在宁静安定的胸怀,以避免心火内生导致脾胃失调。

3.2 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不独主时,分应于四时之中,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时时刻刻长养四脏化生气血,乃为后天之本。《脾胃论》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说明脾胃衰弱,则百病始生,众多消化系统的疾病会进一步加重病情。脾气通于春夏秋冬,因此,在一年之中时刻都要重视脾胃的保养,这样才能保证脾胃功能在四季变换之中维持在健康稳定的状态,源源不断化生气血滋养脏腑,强壮身体的整体机能[4]。

3.2.1 加强日常运动 脾主四肢,四肢运动,脾气就得到健运强化。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大,易出现疲乏、懒散、嗜睡,出门以车代步,更是让人疏于运动,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形成恶性循环,易使肌肉缺少锻炼而导致脾胃虚弱,身体机能会进一步退化。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适度的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对于脾胃的护养非常重要。通过一些动作轻柔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顺应人体脏腑气血的运行,舒筋活络,达到强健脾胃的目的。

3.2.2 调畅情志是四季养脾的关键 《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情志异常就会导致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出入失常,气血紊乱产生疾病。人体消化系统中有一个肠神经系统,情绪异常的波动会通过这个神经系统直接伤害到脾胃[6]。所谓“思则气结”“思伤脾”,忧思忧虑等负面情绪对脾胃的伤害是最大的。现代社会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焦虑的感受长期压抑、无法释怀,会导致脾胃功能不畅,纳运失常,气血大虚。对于脾胃的保养而言,适当的调节情志,减少思虑尤为重要。《康熙字典》曰:“脾主信藏志,信生于土”,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怀疑一切,或者始终秉持负面的信念,也会导致脾胃功能的衰弱。古代经典著作中承载着中华先民道法自然的生活智慧,历经千年不断发展。多读经典有利于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持续高效的强化顺应天地自然规律正能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有益于调整身心,强健脾胃,延年益寿。

总之,中医脾的主时理论基于五行时令配属关系,在《黄帝内经》中进一步明确而形成。由此建立起的“脾主长夏”“脾不独主时”2个主要的时脏关系,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无论对于脾胃学说的发展,还是在指导现代人饮食起居、调和情志、顺时养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长夏黄帝内经学说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长夏宜养脾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
你的长夏永远不会凋谢
土家族三元学说与中医学三焦学说之异同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