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饲料原料导致猪腹泻的原因分析和配方策略

2018-02-13金赛勉黄坚陈国强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植酸豆粕抗原

金赛勉,黄坚,陈国强

(1.江西旺大动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200;2.进贤县畜牧兽医局)

1 原因分析

1.1 玉米

猪全价饲料中60%~65%都是玉米,所以玉米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饲料的质量,特别是新玉米质量,玉米产区很多养殖户没有了陈玉米库存,直接用新收未干的玉米配入预混料(或浓缩料)中进行饲喂,在实际生产中会引起仔猪拉稀、中大猪消化不良 (粪便偏多和淡黄色饲料样偏软粪便)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1.1 水分含量高。饲用新玉米会因为水分含量高而降低饲料能量比例,而蛋白质比例升高,打破了日粮中各营养素间的平衡关系,胃蛋白酶不能满足突然提高蛋白质的消化,造成消化不良和营养性腹泻。另外,仔猪消化系统还不完善,饲料成分的改变会产生应激反应,降低抵抗力,甚至诱发其它疾病。

1.1.2 霉变。多数养殖户认为玉米霉变只发生在玉米贮存过程中,但实际上玉米霉菌分为仓储霉菌和田间霉菌。霉菌的衍生物霉菌毒素会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大大降低机体的抗病能力,增加猪群感染恶性传染病的机率,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1.3 抗性淀粉高。抗性淀粉又称抗酶解淀粉,其在小肠中不能被酶解,难以消化。导致所提供能量降低,造成饲料中蛋白质相对增高,当能量不足时,机体会将蛋白质分解作为能量来使用,而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主要是有毒的尿酸盐,尿酸盐会降低猪只体内的pH值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1.1.4 非淀粉多糖高。新玉米中非淀粉多糖的含量也处于较高水平,而非淀粉多糖会影响饲料的消化率。

1.2 豆粕

豆粕是猪饲料生产中的常用蛋白质原料之一,但未经处理的豆粕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大豆球蛋白、寡糖、植酸、凝集素等,对动物及饲料的消化利用会产生不良影响,生产中猪常表现出腹泻等症状。具体如下:

1.2.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是豆粕中最重要蛋白类抗营养因子。对胰蛋白酶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每克分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钝化1分子的胰蛋白酶;造成胰腺补偿性肿大和胰腺增生,甚至产生腺瘤,使畜禽消化吸收功能失调,通常出现腹泻,机体生长受抑制。

1.2.2 大豆球蛋白。在豆粕中含量9%~13%,大豆蛋白中的抗原有四种:大豆球蛋白、α-、β-和γ-伴大豆球蛋白。其中大豆球蛋白占 40%,β-伴大豆球蛋白占 30%,α-伴大豆球蛋白占 15%,而γ-伴大豆球蛋白仅占3%。作为大豆的主要球蛋白,大豆球蛋白和γ-伴大豆球蛋白提供大豆饲料中 65%~80%的蛋白质。大量的研究表明,断奶仔猪饲粮中的抗原引起肠道的短暂过敏反应是断奶后腹泻的决定因素。现已证实引起断奶仔猪过敏反应的主要抗原是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大豆中存在的抗原物质能引起仔猪肠道过敏-损伤,常表现为腹泻、生长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1.2.3 大豆寡糖。人或动物缺乏α-半乳糖苷酶,不能水解棉籽糖与水苏糖。摄入的α-半乳糖苷不能被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经细菌发酵,产生 CO2、H2及少量 CH4,引起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现象。

1.2.4 植酸。植酸与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植酸盐,并与蛋白质、淀粉、脂肪结合,使内源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的活性降低,影响消化。严重会导致粪便偏软甚至腹泻。另外还有凝集素、单宁、抗维生素因子、皂角皂甙等。

2 配方策略

2.1 玉米使用配方策略

2.1.1 把控质量。验收(或饲用)时要控制好水分、容重、生霉粒或霉菌毒素含量四大指标,感官及其它营养指标作为辅助进行筛选。

2.1.2 后熟化。玉米有后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抗性淀粉、非淀粉多糖会逐渐减少,存放一个月或以上,问题就很少了。

2.1.3 逐步过渡。新玉米和陈玉米逐步掺和饲喂,让猪逐渐适应新玉米,防止应激。另外配方师需要根据玉米的实际水分含量,计算能量缺乏情况,调整能蛋平衡,防止蛋白过量在后肠道发酵的危害;可以选择针对抗性淀粉的淀粉酶,对提高抗性淀粉的消化率有一定的效果。

2.2 豆粕使用配方策略

2.2.1 把控质量。验收(或饲用)时要控制好水分、蛋白含量、脲酶活性和蛋白质溶解度四大指标,感官及其它营养指标作为辅助进行筛选。

2.2.2 粉碎筛片。针对教槽料和保育料,建议要按玉米粉碎筛片大小粉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消化率、降低腹泻的概率。

2.2.3 热处理。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脲酶、抗维生素因子具有对热敏感的特性,全价颗粒料通过粉碎、配料、混合、调质和制粒一系列的物理粉碎、加热处理,会钝化一部分抗营养因子,从而减少豆粕对猪的危害,提高消化率降低腹泻的可能性。

2.2.4 酶制剂。有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植酸酶是应用最广泛的单一酶制剂,能水解植酸和植酸盐,释放磷并使植酸抗营养作用消失;添加酶的量要适量,过量会扰乱消化道的正常消化机能而产生不良作用。

2.2.5 发酵处理。通过发酵的方法处理豆粕,达到降低或消除豆粕的抗营养因子,提高豆粕的消化率,提高动物对日粮氮利用率的巨大潜能,最大限度减少畜禽对含氮物质的排放,这对于节约蛋白质饲料、减轻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配方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成品发酵豆粕、膨化大豆等,弥补单一豆粕的不足。

(收稿日期:2018-04-10)

信息之窗

我国首个DNA疫苗获得批准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的用于预防H5亚型禽流感的DNA疫苗,经过严格的审评程序,获得国家一类新兽药证书。这是我国获得批准的首个DNA疫苗产品。

DNA疫苗是将编码目的抗原蛋白基因序列的质粒经肌肉注射导入宿主细胞,通过转录系统表达抗原蛋白,诱导宿主产生针对该抗原蛋白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免疫目的的新型基因工程疫苗。DNA疫苗使用后不仅能够诱导良好的体液免疫反应,还可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具有环境友好和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等特点,是未来人和动物预防与治疗疫苗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哈兽研所动物流感团队历经20余年,采用了优化的DNA疫苗构建策略,攻克了大规模高密度培养、高水平调控表达、大规模非层析柱DNA纯化等核心技术,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创建了成熟、完整、高效的DNA疫苗研发和技术工艺平台。

此次我国首个DNA疫苗获得批准,也是哈兽研所动物流感团队继成功研制出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和禽流感-新城疫重组二联活疫苗后,又一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成果。

猜你喜欢

植酸豆粕抗原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不同植酸磷/非植酸磷比例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豆粕:新疫情恐拖全球经济,国内豆粕需求或延迟
豆粕:养殖饲料需求回升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豆粕:贸易谈判持续进行 国内豆粕价格振荡
豆粕:贸易谈判再生变数 国内豆粕价格上涨
低植酸水稻种质资源筛选、遗传生理调控与环境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抗原Lppx和MT0322人T细胞抗原表位的多态性研究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
盐酸克伦特罗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