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伤寒论》病证“休作有时”发作初探

2018-02-13陈朝晖张新荣刘清尧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9期
关键词:病位厥阴小柴胡

陈朝晖,张新荣,刘清尧,韩 亮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北京 102400)

《伤寒论》运用大量时间词汇论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判断病情变化、推测预后,为后代医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中对病证发作“休作有时”,作了详细描述,如“形似疟”“日哺潮热”“发作有时”“昼日烦躁”等。初步统计,《伤寒论》中关于病症“休作有时”的条文共计10条。“休作有时”病证,在临床上表现为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不同的发作时间,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情传变及转归。本文将《伤寒论》“休作有时”病症,按发作时间,归纳为“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日晡发病,休作有时”“昼夜休作有时”三类,并就病证的发病机制和六经病位分析总结,兹论述如下。

1 “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之规律

寒热往来、休作有时,是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规律。《伤寒论》中提及此类发病者3条,条文如下。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本条论述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寒热如疟,一日再发。成无己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大者,病犹在也;若形如疟,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荣卫之间也,与桂枝二麻黄一汤,解散荣卫之邪”。尤在泾曰:“服桂枝汤,汗虽大出而邪不去,所谓如水淋漓,病必不除也。若脉洪大,则邪犹甚,故宜更与桂枝取汗。如前法者,如啜热稀粥,温覆取汗之法也。若其人病形如疟,而一日再发,则正气内胜, 邪气欲退之征。设得汗出,其邪必从表解。然非重剂所可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助正而兼散邪,而又约小其制,乃太阳发汗之轻剂也”。梁华龙[1]分析本证是伤寒表实证的卫闭与中风表虚证两者混合而成,恶寒发热界限清晰,形似疟,一日再发。笔者分析其病位为邪在太阳,病机仍是表邪未尽,正邪交争于肌表所致,虽脉洪大而不烦渴,表明表邪仍在太阳而非阳明,仍为太阳表证。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主之。”本条经文论述了人体气血不足,卫外不固,邪入少阳,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经文虽指出“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原因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正邪分争”,但没有明确六经病位及“休作有时”的具体特点。成无己用半表半里病位学说解释《伤寒论》小柴胡汤病机,“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在之后的条文中,成无己也多用半表半里以概括少阳病位。胡剑北[2]从小柴胡汤的医案中病变发作时间分析发现,应用小柴胡汤的多为子午寅酉定时发作的病变。从病位上分析,小柴胡汤主治少阳证,为邪在半表半里之间,邪在此位进则入内,出则外解,其进退取决于正气旺衰。陈晓薇[3]认为本证的“寒热往来,休作有时”的特点,可推演为“阴阳往来,休作有时”。“休作有时”的含义既有时作时止之义,又有定时而作,定时而止之义,这些特征可以用“阴阳往来,休作有时”加以概括,符合小柴胡汤证的特点。笔者对此条理解,其病理机制为太阳之邪传入少阳,正邪交争,少阳枢机不利而致出现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病位在少阳半表半里。

《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经文论述了邪热内传,月经不当停而停,热入血室,瘀血与邪热相搏,血室瘀阻,正邪交争而使寒热往来,发作如疟。赵晓娟[4]分析热入血室证的病机是太阳或阳明邪热乘虚内陷血室,侵入少阳,与血搏结,心神被扰,少阳经气不利,枢机不运而致。曾英坚等[5]则认为热入血室属于血气不足邪入厥阴血分,指出肝胆互为表里,肝病及胆,里病涉表,本条文中,用小柴胡汤目的在于转出血室之邪气,虽病位在厥阴血分,而刚入血分,犹可通过透里达表(厥阴少阳相表里)、因势利导的方法解决,此时正气犹有抗邪向外的动机,邪下陷也较浅,正所谓“……乍入营分,尤可透热转气分而解”。郝松莉[6]认为血室的生理功能与肝和冲脉关系密切,故热入血室的传变途径是外邪传入十二正经中的厥阴肝经,最后热邪传入血室,即胞宫。张仲景在治疗热入血室时采用和解少阳、透热外出的小柴胡汤,运用此法,等于是截断了病邪传变的途径。笔者对此条理解,其病理机制为热初入厥阴血分,瘀血与邪热相搏,肝胆互为表里,肝病及胆,而出现正邪交争而寒热往来,发作如疟的少阳症状。

综上所述,《伤寒论》第25条为太阳表证,太阳如日丽中天,为六经之长,统司营卫,其病则营卫先病。太阳之气旺于巳时至未上,人体之气至于太阳,自然之气旺盛,内外之气相互资助,合力祛除外邪,正邪交争于肌表,正盛则热,邪盛则寒。第97条病位在少阳,少阳如旭日初升,少阳之气旺于寅至辰时。少阳居半表半里,外连肌腠,内接脏腑,能够枢转表里之气,是阳气出入的枢纽。少阳为病,枢机不利,阳气的出入出现异常,里阳不能外达于表,卫阳不足,从而引起恶寒。阳气由表入里受到障碍,壅聚于肌表,肌表阳气增多,从而导致发热。少阳枢机不利,阳气的出与入交替性发生障碍, 导致了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第144条为热初入厥阴血分,《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厥阴为里,少阳为表,互为表里。虽病位在厥阴血分,而刚入血分,犹可通过透里达表,此时正气犹有抗邪向外的动机,邪下陷也较浅,正气与邪交争,故寒热往来,休作有时。由此可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之发病规律,非少阳半表半里独有,既可见于少阳证,也见于其他经疾病;既可见于半表半里证,亦可见于表证和里证。正邪交争是“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发作的原因,正邪交争而作,正胜邪退则休,“休作有时”亦可看作矛盾突出的关键点和转折点。

2 “日晡发病,休作有时”之规律

日晡是指下午3—5时(即申时),日晡发病以日晡发热、日晡热势加重或病重为常见症状。梁华龙[1]指出:“日晡”是一个时称而不是一个时辰,虽然与十二地支计时的申时有所重叠,但并不是后世医家所说的申时,由于“日晡”时是一天温度最高,也就是阳气最旺的时段,人体的阳气也是最高涨的时段,故而能够与邪气相争,尤其是发热性疾病,在这个时段发热就更为明显,被称作“日晡所潮热”。《伤寒论》提到“日晡”发病的有5处,条文如下。

《伤寒论》第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本条经文论述由一个外感病发展到“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且大便不通利。病理机制张国骏[7]指出其为邪气侵袭少阳,少阳枢机不利而兼热入阳明。从原文角度分析,“胸胁满而呕”,邪在少阳;“潮热者, 实也”无疑是对“日晡所发潮热”之机理的再说明,邪已传阳明,为少阳阳明合病。

《伤寒论》第137条曰:“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本条经文论述阳病重发汗而又攻下,出现五六日不大便,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症状。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为结胸表现,日晡潮热属阳明胃经,小有潮热又不似单纯阳明大热。杨栋等[8]指出结胸证的病因为太阳中风证误下所致,核心病机为水热互结于胸膈。黄元御[9]指出:“结胸者,异日之阳明”,若结胸证与阳明腑证相合,则会出现“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的阳明腑证症状。结合上下条文分析病机为水热内结,为太阳结胸兼阳明内实热证。

《伤寒论》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此条为伤寒用吐下之法治后,病仍不解,燥屎内结,日晡潮热,发病机制多因吐下津液被夺,致邪从燥化而内入阳明,发为阳明腑实证。因阳明之气旺于日晡,阳明邪实,于其气旺之时正与邪相争剧烈,故日晡前后发热尤著。独语如见鬼状即谵语类症状,程度较重,此为阳明浊热循经上扰心神所致,病至于此,已属危急之候。

《伤寒论》第239条:“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条虽未明确提出日晡发作,但根据经文“发作有时”及前后条文意义,揣测圣意,本条文“日晡”时腹痛加剧,烦躁发作,是随阳明气旺之时而发,是邪热扰动心神,时轻时重,故而发作有时;“烦不解”是热邪深重,热扰神明,为阳明腑实证。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潮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本条经文论述患者烦热,汗可出解,可知原有表证,又见发热如疟、热在日晡,出现阳明经证。分析本证为太阳阳明合病,病邪正当表里传变之机,故治疗亦有可汗可下两种方法。

以上5条均为“日晡发病,休作有时”,日晡为阳明所主,是人体阳气在一天中最充盛之时,此时阳气最盛,正气最强,生命活力最旺盛。《素问·阴阳离合论》曰:“日为阳,月为阴”。就阳来说,阳明意为阳气盛大。正气相对偏弱不能与邪气抗争时,表现出的症状就较为平和,而当正气稍旺时就有能力与邪气抗争,表现出的症状就相对较为明显。阳明之气旺盛,能够与邪气抗争,正邪交争,所以一到日晡时段体温就升高或症状明显,出现“日晡发病,休作有时”之规律。

3 “昼夜休作有时”之发作规律

昼夜休作有时,指病证发作和休止昼夜交替出现,《伤寒论》中“昼夜休作”发病的条文有2条(第61条、第145条)。

《伤寒论》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误下误汗,阳气耗伤。昼主阳,阳虚之人,得昼日阳气之助,复能与阴寒相抗争,正邪相争故烦躁发于昼,昼日烦躁不得眠。夜主阴,人体虚阳无助,无力与阴邪抗衡,寒气独盛、精力疲乏的“似睡非睡”,故夜则安静,亦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的注解。邓舜[10]指出本证因下法汗法应用不当所导致的烦躁不得眠之阳虚失眠症,病机为心阳虚衰,心神浮越,或心肾阳虚,致心肾不交,治疗当抓阳虚的基本病机,温阳益阴,调和阴阳。笔者认为本条病理机制为太阳病下、汗之后,病入少阴,阳气大虚,阴寒内盛。不呕不渴,示里无热,身无大热,为表无热,无表证脉沉微,为少阴虚寒证,予干姜附子汤,急救回阳。

《伤寒论》第145条:“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此条文归纳为昼夜规律发病内,气属阳主昼,血属阴主夜,“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是血室之热内扰血分表现。根据《内经》的理论,肝藏血,摄魂, 热扰神明魂不归肝则谵言妄语,肝脉受阻而不辨五色可出现幻觉而如见鬼状,所以出现白天神智清楚,黄昏以后则神识不清,胡言乱语,妄有所见。由此可见此条文病理机制是由于热入胞宫血室,内扰血分,热入血室,其病在厥阴肝经。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0岁,已婚,2016年12月15日初诊。主诉:夜间痛性勃起1年余。1年前无明显诱因每夜1,2点钟出现阴茎勃起胀痛而醒,醒后活动或排尿后勃起胀痛消失,复入睡后又发作,每晚2~3次,清醒时勃起无胀痛。睡眠不佳,伴心情郁闷,心烦不宁,口干口苦,便秘,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涩。既往体健,血糖、血常规、血黏度、阴茎海绵体超声、多导睡眠检测及夜间阴茎勃起(NPT)检测未见异常。

分析如下:患者阴茎勃起后疼痛,休作有时。《素问·厥论篇》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足厥阴之别“循胫上睾结于茎”,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说明前阴(阴茎)与厥阴肝经有着密切的联系。抓住患者发病“休作有时”特点分析:厥阴旺于丑卯,此时阴将尽,阳欲生,厥阴为里,少阳为表,邪犹可透里达表。少阳枢机不利,阳入里与阴相争,而出现痛性勃起,醒后阳气布散周身而止。阳与阴争而不入阴,故夜寐不安,心情郁闷、心烦不宁、口干口苦、脉弦涩皆为肝郁不舒而致。给予疏肝解郁,和解少阳。处方:柴胡15 g、黄芩12 g、半夏10 g、党参15 g、大枣10 g、栀子10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酸枣仁15 g、丹皮10 g、当归10 g、川芎10 g、白芍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 mL,早晚分付。7剂后症状较前减轻,守小柴胡汤方加减,6周后病愈。

5 结 语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时间医学诊断疾病,判断病情变化、推断预后,为后代医家提供了宝贵经验。《伤寒论》中病证“休作有时”规律发作,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但其关键点是邪正(阴阳)交争的结果,是疾病矛盾的突出表现,六经病位则是邪正(阴阳)交争的主战场。正气旺与邪争则“作”,疾病发作之时亦是正气旺盛振作之时,体现了正气旺盛与邪交争;正虚或邪退则“休”,此时正虚无力与邪争则病进,或邪退则病欲解。从病证的发病机制和六经病位着手,紧抓病证“休作有时”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疾病发展过程中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正邪盛衰虚实,掌握《伤寒论》中疾病“休作有时”规律,正确地判断出疾病病势发展,指导临床医生把握时机,快速合理选方用药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华龙. 伤寒论评话[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 胡剑北. 柴胡、小柴胡汤与定时发病[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1(3):20-21

[3] 陈晓薇. 试论癫痫发病与少阳枢机的关系[J]. 江苏中医药,2008,40(6):10-11

[4] 赵晓娟. 热入血室之浅析[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6):514-516

[5] 曾英坚,符小聪,等. 从六经之厥阴试论热入血室的证治[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6):514-516

[6] 郝松莉,侯丽辉. “热入血室”理论探讨及证治述要[J]. 天津中医药,2008,25(6):471-473

[7] 张国骏. 再论《伤寒论》第104条[J].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8,17(1):25-26

[8] 杨栋,张培彤. 《伤寒论》“结胸证”辨析[J]. 吉林中医药,2014,34(4):327-330

[9] 黄元御. 黄元御读伤寒[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15

[10] 邓舜. 从阳虚论治失眠[J]. 四川中医,2009,27(11):30-31

猜你喜欢

病位厥阴小柴胡
“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奥谚解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柴胡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机制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从“欲解时”论乌梅丸治厥阴病
浅论厥阴病之实质❋
解读厥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从经方小柴胡汤谈跟师孙光荣教授心得
ERK2和PI-3K在小柴胡汤抗大鼠肝纤维化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