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从消风豁痰论治
2018-02-13汪受传
汪受传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哮喘是目前儿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皆有逐年上升趋势。如何减轻患儿的哮喘发作及其对于患儿家庭和社会所造成的影响,是儿科工作者的重要课题。《素问·通评虚实论》中已有“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的记载,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立“哮喘”之名,历代儿科著作对于本病多有论述。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对于小儿哮喘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认为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深化认识,以求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特提出风痰夙因、三期辨证、消风豁痰论治的观点。
1 风痰内伏是夙因
小儿哮喘是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的顽疾,历代医籍论述颇丰。如《幼幼新书·卷十六》曰:“齁……此根终久成残患,少有名方得断踪。”而其致病之因,秦景明《症因脉治·哮病论》云:“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一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提出了痰饮留伏的内因,其痰饮的产生,历来认为与肺气通调、脾气运化、肾气主水三脏功能失职、水津失布相关。
历久以来,肺脾肾功能失职、痰饮留伏成为中医学对于哮喘之所以成为夙疾病因的基本认识。但是,这一理论观点还不能全面解释小儿哮喘多有家族过敏史、发作时多有风证表现和常并发多种其他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特点。追寻病史,哮喘患儿多有家族过敏史,即与先天禀赋有异相关,现代小儿体质研究中我们已经将其命名为特禀质。同时,哮喘患儿常并发鼻鼽、风咳、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各种过敏性疾病,现统称之为“风病”。因为这类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鼻痒、鼻塞、喷嚏、流涕、咽痒、呛咳、哮鸣、气喘、肤起风团、皮肤瘙痒等,均与风邪致病的特点相关。但是,传统风病主要分为外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首)和内风(如肝亢生风、邪陷厥阴、阴虚风动)两类,其与特禀质之间并无联系。因而有必要从中医病机理论对之做出新的认识。
近年来,笔者提出了儿科的“伏风”理论,即“来自先天禀赋,平时深伏体内,一有外风侵袭,或者某气、某味、某物所触,则随之被引动而发为风病之伏风”,以补充前人之不逮,更加完善我们对于各类风病病机证候学的认识[1]。
以伏风理论认识小儿哮喘的病机,并非否定前人关于“痰饮留伏”的论述,而只是根据小儿哮喘的病因特点,对其补充与完善。笔者认为小儿哮喘之所以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病机关键在于肺、脾、肾(气、阴、阳)不足,风痰内伏。伏风与痰饮相合,平时深潜体内,疏之不散、息之难平,乃由于禀受于父母之先天,因而成为多种风病屡发之夙根。此种先天禀赋,因为家族体质有异,形成特禀质,即今所谓过敏性体质,对多种他人触之无碍的外风、气味、花粉、饮食、皮毛等物,一有所触则宿疾复发。
每个患儿的特禀体质有差别,所以引动伏风发病的诱因也不尽相同。同样吸入、食入或皮肤接触各种发物,并非所有特禀质小儿皆会造成哮喘急性发作,说明哮喘患儿自有其特应性体质的内因。余认为禀赋有异、风痰内伏是小儿哮喘反复发作的夙因,若外来“贼风”所犯,两风相合,风痰壅阻肺络,肺气清宣、肃降功能失司,则是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最常见的病因病机[2]。
2 三期辨证为纲领
关于哮喘的临床分期,《丹溪治法心要·喘》曰:“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分为未发、已发两期论治,自此演化为发作期、缓解期的划分而历代沿用。
从儿科实践来看,发作期、缓解期确可区分出典型的已发、未发分别为实证、虚证的不同阶段临床特征和病机特点,有指导分别从攻邪、扶正为主治疗的实用价值。但是,再深入观察,小儿哮喘的证候并不是非实即虚、非虚即实这样简单。临床上在发作期经治疗后哮喘减而未完全平复,静则气息平和、动则喘鸣发作,迁延而不能持续缓解者并非少见。这部分患儿的病机为风痰内着留恋不解,而肺脾肾脏虚象已现,因而当属于虚实夹杂的证候。因此,笔者提出小儿哮喘应分为发作期、迁延期、缓解期三期论治,其中缓解期即指处于发作期、缓解期之间的时期。
小儿哮喘三期的划分固然有发病后时间长短的区别,但其主要划分依据则是各阶段不同的病机特点,发作期为实证,迁延期为虚实夹杂证,缓解期为虚证。进一步的分证则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发作期分为风寒束肺证、痰热阻肺证、外寒内热证;迁延期分为风痰恋肺肺脾气虚证、风痰恋肺肾气亏虚证;缓解期分为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肺肾阴虚证[3]。
小儿哮喘病机复杂,证候多样,辨别证候当从时令、地区、体质、病程、诱发病因、望闻问切四诊,以及必要的听诊及理化检查等综合判断。近年来,笔者提出了小儿哮喘的分期辨证,现介绍如下。
2.1 发作期 (1)风寒束肺证:常起病于冒受风寒,发病急骤,气喘咳嗽,喉间哮鸣,痰稀色白、多泡沫,形寒肢冷,鼻塞,流清涕,面色淡白,唇青,舌质淡红、苔白滑或薄白,脉浮紧,指纹红。(2)痰热阻肺证:冒受风热或风寒化热而作,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哮吼痰鸣,痰黄粘稠难咯,胸膈满闷,身热,面赤,鼻塞流黄浊涕,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3)外寒内热证:卫表风寒未解,肺经郁热证象已现,喘促气急,咳嗽痰鸣,咯痰黏稠色黄,胸闷,鼻塞喷嚏,流清涕,或有恶寒发热,面赤口渴,夜卧不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浮紧,指纹浮红或沉紫。
2.2 迁延期 (1)风痰恋肺、肺脾气虚证:急性期经治疗后,咳喘减而未平,静时不发,活动则喘鸣发作,面色少华,易于出汗,易罹感冒,晨起及吹风后易作喷嚏、流涕,神疲纳呆,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弱,指纹淡滞。(2)风痰恋肺、肾气亏虚证:急性期经治疗后,气喘、喉间哮鸣减轻而时作未止,动则喘甚,气促胸闷,咳嗽,喉中痰鸣,痰多质稀、色白、易咯,面色欠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弱或沉迟,指纹淡滞。
2.3 缓解期 (1)肺脾气虚证:发作已经缓解,但反复感冒,且易因感冒而再发,气短自汗,神疲懒言,形瘦纳差,面白少华或萎黄,咳嗽无力,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软,指纹淡。(2)脾肾阳虚证:典型发作缓解,但动则喘促,咳嗽无力,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溏泄,夜尿次频清长,发育迟缓,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3)肺肾阴虚证:反复发作暂时缓解,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咽干燥,手足心热,气喘乏力,咳嗽时作,干咳或咳痰不爽,便秘,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3 消风豁痰贯始终
哮喘一病,以风痰留伏为久病难愈之夙因,虽然临床证候分别为三期,但总需时时以消风豁痰为治疗之本。
3.1 发作期治疗 发作期常由外风引动内伏风痰,乃两风相合,夹有寒、热之邪,壅塞气道,以致呼气不畅而“长出气”。治当疏散外风、平伏内风,兼平寒热,同时豁痰以条畅肺气。如何豁痰?又有燥湿化痰与涤痰降气两法,前者为使痰从内消,故可宣发肺气以止咳,后者为引痰下趋,同时肃降肺气以平喘。当然,还要结合证候的寒热属性,分别使用温化寒痰与清化痰热之法。
发作期治疗当师仲景方,以消风圣药麻黄为君,既散外风、又平伏风,多用蜜炙麻黄,风寒束表者可用生麻黄,配伍解表、豁痰、平喘、止咳药物。
3.1.1 风寒束肺证 治以温肺散寒,涤痰定喘,取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麻黄、桂枝宣肺散寒;细辛、干姜、半夏温肺化饮;白芥子、苏子、莱菔子降气涤痰;白芍配桂枝,有解表和营,缓急解痉平喘之功;五味子与细辛相伍,一酸一辛,一收一散,共达敛肺平喘之力。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花、旋覆花化痰止咳;哮吼甚者,加射干、地龙、僵蚕解痉祛痰平喘;鼻寒鼻痒、喷嚏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川芎消风宣窍。若外寒不甚,寒饮阻肺者,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
3.1.2 痰热阻肺证 治以清肺涤痰,平喘止咳,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合苏葶丸加减。常用蜜炙麻黄、杏仁、前胡宣肺止咳;石膏、黄芩清肺解热;葶苈子、苏子、桑白皮泻肺平喘;射干、瓜蒌皮、枳壳降气化痰。喘急者,加地龙清热解痉,涤痰平喘;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豁痰降气;咳甚者,加炙百部、炙款冬花宣肺止咳;热重者,加栀子、虎杖、鱼腥草清热解毒;咽喉红肿者,加虎杖、山豆根、板蓝根解毒利咽;便秘者,加瓜蒌子、枳实、大黄降逆通腑。若表证不著,喘息咳嗽,痰鸣,痰色微黄,也可选定喘汤加减,方中麻黄、杏仁、黄芩等配伍,有肃肺、敛肺、清热、平喘之功。
3.1.3 外寒内热证 治以解表清里,定喘止咳,取大青龙汤加减。常用麻黄、桂枝、白芍散寒解表和营;细辛、五味子、半夏、生姜蠲饮平喘;重用石膏、黄芩清泄肺热;生甘草和中;葶苈子、苏子、射干、紫菀化痰平喘。热重者,加栀子、拳参清其肺热;咳喘哮吼甚者,加桑白皮、地龙泻肺清热化痰;痰热明显者,加胆南星、黛蛤散、竹沥清化痰热。
3.2 迁延期治疗 迁延期哮喘证候似解未解,往往静则气息平稳,动则喘鸣发作,此为风痰恋肺,仍需消外风、平伏风,调肺气,豁痰饮。但此时虚象已现,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或肾气亏虚,故多汗易感而易诱发哮鸣、中气不足而肺气不充、肾不纳气而动则喘息。应祛邪与扶正兼施,攘外与安内并行,同时补肺固表、补中益气、补肾纳气,方能使哮喘缓解。
迁延期仍需据其风痰证候,予消风豁痰肃其余邪,同时应按肺、脾、肾气之亏虚分别施补,即补泻兼施、分证论治。
3.2.1 风痰恋肺、肺脾气虚证 治以消风化痰、补益肺脾,常取射干麻黄汤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炙麻黄、细辛消风宣肺;陈皮、半夏、炙款冬花燥湿化痰;炙黄芪、人参(党参)、五味子补气敛肺;茯苓、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僵蚕、地龙祛风化痰。喘鸣时作者,加苏子、葶苈子涤痰平喘;喷嚏频作者,加辛夷、苍耳子消风宣窍;汗多者,加碧桃干、浮小麦敛肺止汗;痰多色黄者,加浙贝母、胆南星清肺化痰;纳呆者,加焦山楂、焦六神曲消食助运;便溏者,加炒扁豆、炒山药化湿健脾。
3.2.2 风痰恋肺、肾气亏虚证 治以泻肺袪痰、补肾纳气。偏于上盛者用苏子降气汤加减。常用苏子、杏仁、前胡、半夏降气化痰;厚朴、陈皮理气燥湿化痰;肉桂温肾纳气以行水饮;配当归活血调营;紫菀、款冬花温润化痰平喘。痰液不多者可加人参、五味子益气敛肺。偏于下虚者用都气丸合射干麻黄汤加减。常用山茱萸、熟地黄、补骨脂益肾培元;炒山药、茯苓健脾益气;款冬花、紫菀温润化痰;半夏、细辛、五味子化饮平喘;蜜炙麻黄、射干宣肺祛痰平喘。动则气短难续者,加胡桃肉、紫石英、诃子、蛤蚧摄纳补肾;畏寒肢冷者,加制附片、淫羊藿温肾散寒;畏寒腹满者,加椒目、厚朴温中除满;痰多色白,屡吐不绝者,加白果、芡实补肾健脾化痰;发热咯痰黄稠者,加黄芩、冬瓜子、虎杖清泄肺热。
3.3 缓解期治疗 缓解期历来从肺脾肾虚论治,余以为当结合气阴阳虚损论治,因而分证为肺脾气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缓解期以肺脾气虚证最多见,临床调查发现外感因素为小儿哮喘发作的第一诱因,说明固护卫表在缓解期治疗中的重要性。肾气亏虚证较多见于先天不足、长期后天失调,因而生长发育迟缓,或者因哮喘久病失治而经年反复发作的患儿,此证患儿最为多见,随着儿童先后天保健措施的加强,肾虚证有减少的趋势,但仍不可忽略。肾为气之根,补肾培本、纳气归元是哮喘缓解期的重要治法之一。
缓解期按肺虚、脾虚、肾虚,气虚、阳虚、阴虚分辨而合并论治。
3.3.1 肺脾气虚证 治以补肺固表、健脾益气,方取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常用炙黄芪、炒白术、防风益气固表;人参、五味子补气敛肺;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半夏、橘红化痰止咳。汗出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固涩止汗;常有喷嚏流涕者,加辛夷、乌梅、鱼脑石宣窍敛肺;咽痒者,加蝉蜕、木蝴蝶、僵蚕消风利咽;痰多者,加胆南星、浙贝母、地龙消风化痰;纳谷不香者,加焦六神曲、炒谷芽、焦山楂消食助运;腹胀者,加莱菔子、枳壳、槟榔理气降气;便溏者,加炒山药、炒扁豆健脾化湿。
3.3.2 脾肾阳虚证 治以健脾温肾、固摄纳气,方取金匮肾气丸加减。常用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肾阳;熟地黄、山茱萸、杜仲补益肝肾;怀山药、茯苓健脾;胡桃肉、五味子、银杏敛气固摄。虚喘明显者,加蛤蚧、冬虫夏草补肾纳气;咳嗽者,加款冬花、紫菀止咳化痰;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菟丝子、补骨脂补肾固摄。
3.3.3 肺肾阴虚证 治以养阴清热、补益肺肾,方取麦味地黄丸加减。常用麦冬、百合润养肺阴;五味子、山茱萸益肾敛肺;熟地黄、枸杞子、怀山药、紫河车补益肾阴;牡丹皮内清虚热;茯苓健脾益气。盗汗甚者,加知母、黄柏养阴清热;呛咳不爽者,加百部、南沙参、炙款冬花润肺止咳;潮热者,加鳖甲、地骨皮清其虚热。
参考文献
[1]汪受传.从风论治儿童过敏性疾病[J].中医杂志,2016,57(20):1728.
[2]汪受传,赵霞,袁斌,等.汪受传儿科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6.
[3]汪受传,虞坚尔.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