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农牧业水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2-13梁田甜路锦燕
梁田甜,路锦燕
1.新疆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乌鲁木齐 830002 2.拜城县气象局,新疆阿克苏 842300
1 哈密市概况
哈密市位于新疆东部,国土面积为15.32万km2,其中耕地面积为495.7 km2,园地面积73.2 km2,林地面积(包括天然林、荒漠林、疏林地、人工林和有林地)2 683.3 km2,草地面积 40 000 km2。
哈密市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哈密瓜、红枣等农作物。巴里坤、伊吾地域内草场和饲料丰富,有4000 020 hm2天然草场可供放牧。地处天山山脉使得哈密市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2 哈密市水资源概况
哈密市地表水主要来源是哈密冰川和空中降水。空中降水、冰川水及其它水源汇成的地表水总量为8.76亿m3,仅仅为全疆地表总量的1.1%,是新疆第二大严重缺水的地区。其中哈密市人均占有地表水204.9 m3,为新疆人均占有量的25%;单位面积来水量仅为1.2万m3/km2,比新疆5.2万m3/km2少得多。
哈密地下水资源总量7.41亿m3,全区的农业灌溉,除用地表水外,有很大一部分的农田需要靠地下水来提供。总体上哈密市的地表水资源总量和地下水资源总量情况表明地区整体的水资源比较贫乏。
3 哈密市农牧业水资源的利用状况
据统计,哈密全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为10.37亿m3,其中地表水开发利用4.5亿m3,占地表水总量的47.63%;地下水开发利用5.8518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78.85%(按不重复量计算占地下水的196.22%),污水再生回用183万m3。
哈密市共有耕地面积98 667 hm2,根据灌溉面积、种植结构及灌溉制度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分别计算各分区农业灌溉需水量,农业用水总量为65 737.06 万 m3。
哈密市天然草场灌溉主要靠空中的自然降水,只有少部分草地采用天山融雪喷灌。哈密市天然草场的缺水面积为1 691 341 hm2,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40%;无水面积868 004 hm2,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21%。缺水面积和无水面积合计高达2 559 346 hm2,占天然草场总面积的比率为61%。
4 哈密市农牧业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水浪费现象严重,用水效率低
传统农作习惯的影响及经济起步起点低、技术条件差的限制,哈密市农田灌溉处于利用系数为43%~50%的高耗水的自流引灌的落后状态中。
在确定的灌溉定额偏大,致使农民无节水意识,不重视作物的科学水灌溉,造成水资源浪费。
4.2 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土地沙化严重
由于哈密市的农业灌溉和农村生活用水基本上有两个来源,一是冰川融雪,通过水库蓄水灌溉。二是通过打井开采地下水。哈密市是典型的水资源短缺型区域,水资源总量为16.96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7.41亿m3(其中不重复量2.98亿m3)。根据资料显示哈密市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5亿m3/a,而实际开采量是5.5亿m3/a,超采0.5亿m3/a。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致使湖泊、湿地萎缩,地下水位以每年0.33m的速度下降。仅2005至2015年,伊州区水位下降3.4 m,平均每年下降0.34 m;巴里坤县水位下降1.55 m,平均每年下降0.155 m;伊吾县水位下降2.3 m,平均每年下降0.23 m。随着开采量的增加,地下水位越来越低。
4.3 空中水资源开发低
根据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资料显示,通过人工影响天气进行增雨作业可以有效明显增加降水量,但由于资金等因素,哈密市空中云水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
4.4 水资源配置不均衡
由于水资源缺乏,兴修了大量的水库,致使需要自然水源涵养的土地缺乏水资源,另外缺少地面水汽蒸发,从而当有天气过程时,没有适量的下垫面上升暖湿水汽输送,很难形成有效降水,造成水资源补充的恶性循环。
城市和工业用水在资源配置上不合理,导致水资源分配不均,产能分离,水资源效率低,没有发挥应有使用效率。
5 哈密市农牧业水资源短缺的应对措施
5.1 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积极开展污水处理回用和人工增雨作业,加大雨洪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
5.2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
大力植树种草,涵蓄水源,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
5.3 节约用水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农业节水是关键,推广高效灌溉节水技术,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积极推广耐旱作物,选育高产耐旱优良品种。
5.4 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
实行宏观调控,加强执法和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使珍惜和保护水资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6 研究结论
哈密市水资源贫乏,存在农业用水效率低、过渡开采地下水资源,土地沙化严重、空中水资源开发低、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我们应从做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的综合管理等方面着手,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为哈密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不可少的水资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