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职业农民的理想来源与培育路径

2018-02-13邵元健徐春春顾卫兵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场培育

葛 磊, 邵元健, 徐春春, 顾卫兵

(1.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 226000; 2.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06)

伴随着城镇化的进行,“谁来种地”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农业生产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随即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民队伍的建设由兼业化向职业化转变。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农村改革发展和乡村振兴以及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因此成为当前“三农”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促进新型职业农民以理想的、稳定的状态生成,对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型职业农民产生的背景

1.1 转型期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重要区别就在于科学技术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替代,从而使以资源为基础的传统农业向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转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和根本途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不能走资源型道路,只能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掌握高科技的农民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因此,现代农业发展必然会对农业劳动力提出新要求,农业现代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科技素质。为了更好地解决农业生产问题,自2013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5年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我国自2012年以来共培育各类新型职业农民400多万人,大多数成为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骨干。由此可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的基础,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1.2 农业劳动力资源的转移

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城市化一直是百分之十几的水平(图1)。这期间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不断汲取农业剩余价值,为工业化建设提供原始资本积累,农业是一个向现代工业部门输送廉价劳动力的部门。

改革开放之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农就业需求增大,非农收入与务农收入比较利益悬殊,形成了非农就业的强大吸引力,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转移,农民兼业现象普遍存在。2017年我国农村人口(59 6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141 577万人)的比重降至42.1%,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是45.1%,亚洲平均水平为50.5%。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57.9%)已超出世界平均水平(54.9%)(表1)。我国的城镇化速度如此之快, 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以兼业化和城市化等形式大量流出农村,构成了中国经济奇迹般发展的主要动力,也造成了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心化”等现象,产生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新课题,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核心就是解决好人的问题,也就是农业劳动力的问题。

表1 2017年农村人口占比和城市化率在美、法、日、中以及亚洲和世界范围的对比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自2004年开始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指导农业发展,制定实施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2017年,农村人口比重在典型的农业现代化国家日本是5.7%,在美国是18.0%,在法国是20.0%(表1)。由此可见,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劳动力仍将持续不断地向城镇转移,但是农业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力输出部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亟需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撑。

2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人类学家Eric Wolf早在1966年就提出了“职业农民”的概念:职业农民是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1]。在我国,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2-4]。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由于研究侧重点不同,研究者们对其界定并不完全相同,主要集中在其市场主体、稳定性、拥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人力资本含量这些方面。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从“农民”“新型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变迁,不仅突出其创新,更意味着农民的日渐职业化。作为新兴职业,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以下典型职业特征:(1)经济性,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持生计,而是为了实现报酬最大化,必须充分进入市场参与竞争;(2)技术性,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产出率,新型职业农民必须掌握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具备使用农业机械等现代物质装备的能力,具有比较丰富的市场知识,要像企业经理人那样学会现代管理方法;(3)社会性,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其行为要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促进性,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能引领我国各地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推动特色产业的壮大,丰富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5)稳定性,新型职业农民能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较高的收入,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这5个职业特点把新型职业农民与兼业农民和按落后生产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传统农民区分开来,尤其是促进性,这是农业转型升级时代赋予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使命。

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生成路径探讨

在自然不加干预的状态下,在人多地少,特别是土地比较分散的国家,农民兼业现象将长期存在[5],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是一个渐进和缓慢的过程,但在政府主导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正在快速生成。目前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规模超过 1 400 万人,《“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 000万人。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6]。江苏省作为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推进示范省,提出“十三五”期间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7]。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研究对新型职业农民在政府指导下稳定而持续地生成并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具有重要意义。

3.1 新型职业农民的理想职业来源分析

现有的专业大户、托管组织管理者、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返乡涉农创业者、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等,都有可能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家庭农场经营者和涉农专业的毕业生,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最理想的来源。

(1)各种新型职业农民来源自身条件的差异。专业大户由于其耕地承包期限和面积不稳定,其本身就是不稳定的身份,不利于职业农民稳定生成。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托管组织管理者、农业龙头企业骨干、返乡涉农创业者、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不必须是农民,他们更会选择非农民身份。农业龙头企业管理者、农业工人本质上不是职业农民。普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在农业职业技能上非常欠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育。普通大学生除了农业之外,还有更多职业选择,返乡农民工如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经分析,家庭农场经营者和涉农院校毕业生,是新型职业农民理想的来源。在江苏省举办的农场主培训中,88.5%的农场经营人员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农业实践技能。涉农院校毕业生尤其是涉农专业毕业生在进入非农领域时受排挤,而进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最能发挥其专业特长的选择。相比其他职业来源,涉农院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学习能力,在校期间能接触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理念,已经累积一定的实践技能,具有一定优势;其主要劣势在于没有农业从业经验和资金积累,不容易租赁到土地。但在美国选拔的新型职业农民中,也有高达3/4的人不是来自农民家庭或者没有农业生产背景,而且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的采纳度比传统农业生产经验更重要。如果接受了先进农业教育的年轻人不从事农业,而其他专业、行业的人员进入职业农民队伍又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那么这本身是对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

(2)职业年龄结构。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国内外农业生产都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造成了农业生产效率的缺失和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阻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8-9]。从理论上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像其他行业的劳动力一样的年龄结构,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体,是最理想的。然而在实践中,即使在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职业农民的年龄结构也没有实现年轻化[10]。因此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也是美国《2012年农业革新、食品和就业法案》制定中的重要议题,旨在培养新型农业接班人,应对农民老龄化。同理,我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有助于缓解日益严重的农民老龄化问题,让农业后继有人。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的普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加大。从我国人口的年龄段特征来看,20~54岁是人口高峰,尤其是40~49岁年龄段的人正是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主体,短期内不可能退出职场(图2)。与其他行业相反,很多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的种地农民的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4,11]。其他行业的职场年龄高峰,在农业领域却是人才匮乏,出现严重的人员断层现象。因此,中高等院校毕业生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仅能给我国职业农民队伍带来新鲜的活力和理想的年龄结构,还能实现有效的供需结合,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家庭农场经营者、涉农类院校尤其是涉农类专业毕业生,将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最理想的人力资源。能否吸引更多的涉农院校毕业生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的队伍中来,关键在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年轻人的需求和年轻人对职业内在需求是否匹配。

3.2 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建设——家庭农场是最有效的职业载体

在确定了新型职业农民最稳定的来源之后,选择合适的载体进入职业农民队伍,是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生成进程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农业经营主体在国内和国际上都广受关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发布的《2014年粮食及农业状况:家庭农业中的创新》的报告中,首次全面评估了全世界家庭农场的数量和规模,并且指出全球大约有5.7亿个农场,其中90%以上是依赖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这些家庭农场管理着70%~80%的世界农业土地,并生产着全世界80%的粮食。这有力证明了家庭农场是全世界农业生产最为普遍的方式,没有一种形式比家庭农业更接近于可持续粮食生产模式[12]。农业生产特有的自然属性和较长的生产周期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监督变得困难,因此,依靠家庭劳动力为主的家庭经营成为农业生产最有效的方式,家庭农场是实现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村发展的解决方案中的一项组成部分[13]。除家庭经营外,家庭农场还具有适度规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3个显著特征,已被世界农业生产实践证实为最主要的农业经营模式[14],考虑到充分就业和生产经营的稳定性,种养结合、三产融合的综合性家庭农场最为理想[4]。目前江苏省家庭农场以种植型为主。

农民从兼业化向职业化转变,新型职业农民要把农业作为稳定的职业,又要从农业生产经营中获得较髙的收入,规模经营是必要的条件。由于各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不同程度和家庭农场经营项目的差异,各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边界不尽相同。经测算,江苏省种植型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界定在6.6~15.5 hm2之间[15]。

3.3 农民职业教育

3.3.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空前需求 受生产资源的约束,农业的升级转型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的投入持续加大,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非常低[16],很少有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有重要关系。有研究表明,农场主的教育程度和接触农业推广信息源的频度对釆用新技术的概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7]。要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除了现代农业要素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农民能够接受并使用这些现代农业要素,促使农民接受现代农业要素的关键就是向农民提供教育和职业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未来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各类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将影响其主体作用的发挥,进而决定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另外,各国城市化历史表明,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时,职业教育(非高等教育)是劳动力资本积累最重要的手段[18]。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空前的需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迫切要求普及农业职业教育。

3.3.2 国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关于农业教育的做法 世界农业强国美国通过法律形成了以州立大学(农业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使农业教育能针对生产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教育计划,培养需要的人才,有效促进了农业教育,保证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2012年农业革新、食品和就业法案》提出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多种措施。世界第一大加工农产品出口国法国对农业后继者的学历具有较高要求,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才有可能参加农业后继者的培养工作,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后,才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也才能从政府的支持政策中受益。德国所有农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也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农业职业教育,才能成为职业农民。日、韩与我国一衣带水,有着相似的地理条件和以稻作为主的传统农耕文化和小农传统,土地相对分散。日本将大力培养职业农民作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的根本措施,建立起了具备各种等级的比较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19]。韩国则将农业后继者培养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选拔农渔民后继者的培养对象;第2阶段是由农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对农渔民后继者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第3阶段是对于培训合格的农渔民后继者的创业活动给予资助;第4阶段是从农渔民后继者中培养专业农户[20]。

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他们的共同点是首先进行充分的顶层设计,根据农业生产和经营的需要自上而下培养各层次农业专业人才。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是一项技术性要求非常高的工作,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不可能像工业生产一样进行细致的分工,因此作为农业经营者必须要懂得土壤、气候和播、种、收各环节的知识,农民要真正迈向职业化,就必须接受正规农业职业教育和各种短期技能训练并参照其他技术性行业实施职业准入制度。

3.3.3 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根据我国涉农院校和专业生源状况的调查分析,我国农业教育或者农业职业教育普遍面临严峻局面:涉农院校涉农专业备受冷遇,很多涉农专业严重萎缩;农业院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调剂生源过多;校院转型偏离学校传统,失去了学校的农林特色和优势[21]。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更是艰难,迫于生源压力,不少学校更名转型。

为了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地方一直在改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在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结构、能力素质方面都树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建立适应培养职业农民要求的招生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积极的参考。然而根据教育部高职专业设置备案资料,江苏省目前共有涉农高职院校16所,涉农专业29个,其中种植类专业仅有2个,养殖类专业有6个。

基于之前的研究,新型职业农民最理想的来源将是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最理想的载体是种养结合、三产融合的综合性家庭农场,但对比农业教育现状,农业职业教育明显缺乏顶层思考,亟需人才培养的涉农专业在萎缩,远不能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需要和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只有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农业职业教育得到充分保障,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才具备最关键的人力支撑。

我国农民队伍建设经历了从“培训”到“培育”“兼业”化到“职业”化的过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农业经营者必须接受正规和系统的农业职业教育,并且选择稳定的职业载体进入职业农民队伍。家庭农场在全球范围内被证明是农业生产最有效的方式。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新兴职业,关键是要吸引一大批高素质的年轻劳动力在农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涉农院校毕业生将成为其最理想的来源。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使职业农民的身份得到社会的认同,并切实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使年轻一代对职业的内在需求与国家农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扭转青少年厌农、弃农的倾向,才会有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投身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场培育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农场假期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农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一号农场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