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视文艺节目《见字如面》中的怀旧现象

2018-02-12李菲菲

戏剧之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怀旧

李菲菲

【摘 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怀旧作为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心理情结,逐渐被大众熟知。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朗读类节目就广受好评,在怀旧形式上呈现为开放化的审美实践;在内容设置上以书信为载体营造了过往历史的拟像空间,使受众的个人记忆得以建构为集体记忆,从而完成身份认同;此档节目背后隐含的思想内涵在于以过去观照社会现实,对当下社会进行反思与批判。

【关键词】怀旧;《见字如面》;电视文艺节目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083-02

作为国内首档明星读信类节目,《见字如面》于2016年12月29日在腾讯视频首播。该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一经上线即引起观众的广泛探讨,被称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见字如面》节目的走红,正是契合了人们在当下社会语境中的怀旧需求。

一、怀旧形式:开放的审美实践

怀旧本身是一种诗意化的行为,在形式上表现为审美实践。《见字如面》作为怀旧文化产品,最重要的符号载体即为书信。节目通过明星朗读书信的形式,以书信为载体,连接历史中的一系列重要节点,从而将历史以文化审美的状态呈现出来。从叙事学的语境来说,这一审美实践在叙事策略上表现为横向语段组合和纵向词语聚合两方面。

(一)横向语段组合。横向来看,节目由两个场域、五个聚合类组合而成。其中,两个场域包括拆信厅和读信厅;五个聚合类则由主持人、拆信嘉宾、读信明星、信件和观众构成。

在读信厅,明星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信件内容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进行演绎,为观众营造了一场关于过往的拟像的“视听盛宴”,指向过去时空。而在拆信厅,则由拆信嘉宾结合信件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进行探讨,引导观众从信件内容出发,挖掘信件背后隐含的意义,指向现实时空。主持人通过串场词在两个场域之间相互切换,同时意味着过去时空与现实时空的碰撞,从而将过去和现在成功连接,怀旧系统得以完善。这正与怀旧的终极目的不谋而合,在怀旧的过程中“重新体验时间,在现实与过去的碰撞、缓冲和协调之中找回自我发展的同一性、连续感。”[1]

(二)纵向词语聚合。纵向来看,怀旧氛围的营造体现在对五个聚合类的选择与安排上。主持人选择女性,因为女性往往更加感性,观众更容易被引导进入怀旧的氛围。嘉宾选择一男一女两位,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不仅使得节目对书信的讨论更全面,也更易使观众信服嘉宾的观点,从而引发观众的思想认同。在读信明星中,既有实力演员,也有年轻小生,符合了多年龄层次观众的心理期待。这样的编排不仅使演员在演绎信件内容时更贴合角色的需求,也使得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进行不同角色的情感代人时均更为顺畅。最为重要的是对于信件的选择,在此方面则囊括了家书、情书、遗书和求职信等多种性质的书信,抒发了父母与子女、君王与臣子、男性与女性等多种情感。并且,信件的时间跨度大,构建出不同阶段、多个年代的历史情境,全方位地触动观众的情感感知,以情动情,使其联想起自己于过往的情感经历,怀旧行为得以完成。

《见字如面》节目通过横向语段组合和纵向词语聚合使书信符号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于观众面前,在满足观众窥私欲的同时,也使得观众从“一种无功利的‘旁观者清的欣赏态度中发现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培养一种‘自我省察的審美趣味。”[2]

二、怀旧内容:个体记忆建构集体记忆

形式上怀旧感的营造终究是止于表面,真正触动观众内心,促使观众主动完成消费行为的,必然是内容上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就体现为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碰撞,正是这种碰撞,使得迷惘的人们得以实现身份认同,完成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价值的探寻。

当下社会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而电视节目“将日趋分散的社会成员询唤至一个影像构成的‘政治广场,发挥着具有高度动员力量的整合功能。”[3]电视节目的社会整合功能体现在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而集体记忆必须以个人记忆为基础才有价值。

与以往电视文艺节目中的宏大叙事不同的是,《见字如面》更多地是着眼于宏大叙事外的日常生活。书信具有私密性,属于书写者和拥有者的个人记忆。《见字如面》却用书信打开历史,起到了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作用,借助一封封私人书信,将书信背后的宏大历史通过完全私人化和隐秘性的个人记忆呈现出来。而正是这些信件中关于日常生活的描写,触动了观众对自身个人相关回忆的找寻,从而产生个人记忆。而多个观众依托相同的信件内容产生的个人记忆具有片段的相似性,集体记忆正是在这种相似性下得以建构。

《见字如面》中解读的信件有的是历史中不知名的小人物所写,这些信件虽没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有的只是平常人的平常感情,但相比于生死离别与国家大事,反而是平常人、平常事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节目中也有很多历史中的名人写的书信,但更多是书写自己的日常生活,通过对这些“小历史”的发掘,加之以个人化书写的方式,以个体记忆唤起集体记忆,从而,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引起情感共鸣,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

三、怀旧内涵:历史事件观照社会现实

当个体记忆唤起集体记忆,怀旧由个人行为上升为集体行为。怀旧背后隐含的内涵,绝不仅限于个人情感上的宣泄,与身份认同的找寻。它更重要的价值内涵在于为整个社会呈现传统,展示过去、剖析现在,以文化寻根的方式弥合文化裂缝,通过历史事件来观照社会现实。

社会的高速发展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掀起狂风巨浪,逐渐将人们从传统社会“剥离”开来,“造成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传统精神与现代精神、传统思维方式与现代思维方式间的根本‘断裂,使传统社会、传统精神和传统思维方式在现代性的推动下渐趋失落”[4],而怀旧的意义正是对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这一后果进行反思与批判。

“怀旧是朝后看的镜子,但是从不可挽回的过去中发现的东西,或许有助于思考未来。”[5]《见字如面》中提到的很多书信,虽然讲述的是历史事件,但事件映射出的思想内涵,对当下的现实社会仍有反思和批判作用。如在第一期节目中,韩愈寄书信于鳄鱼,明为谴责鳄鱼对地方百姓生活的祸害,实则借鳄鱼来讽刺贪官污吏,表达其对贪官污吏的鞭笞与憎恶之感。观众在接触这些书信内容的时候,自然会将当下社会与信中所描绘的过往历史进行比对,进而以历史事件观照社会现实,完成对当下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在这个节目中“将怀旧照进现实,发掘过往的精神价值,能朝花夕拾吐故纳新的怀旧却可以成为一种超越,获取一种积极的动力。”[6]而对历史的缅怀,对记忆的唤醒,对现实的反思,正是电视文艺节目怀旧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当下社会,即时通讯软件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了书信。书信作为独属于以往“慢”时光的传递信息、情感的方式,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退化为记忆。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应接不暇,试图通过怀旧寻找心理慰藉。人们的怀旧需求为电视媒介提供了商业价值,从而在诸多电视文艺节目中出现了怀旧现象。《见字如面》作为一档书信朗读类节目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书信中的内容架构出一个虚拟时空,打破了过去与现实的时空壁垒,人们在怀旧中实现了对过去的想象与认同,同样也在怀旧中实现了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1][4]赵静蓉.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2]赵静蓉.通向一种文化诗学——对怀旧之审美品质的再思考[J].文艺研究,2009,(5):58-64.

[3]凌燕.可见与不可见: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杜威·佛克马,王浩,张晓红.无望的怀旧重写的凯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71-80.

[6]胡磊.大众的怀旧情结与文化消费[J].文化月刊旬刊,2013,(1):42-48.

猜你喜欢

怀旧
基于怀旧视角的古镇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基于怀旧视角的传统儿童游戏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港囧》中的香港城市影像空间建构
江苏卫视“怀旧”与“科技”的狂欢
浅谈电影怀旧传播模式对消费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