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措施研究

2018-02-12汪繁荣符玉红

青年时代 2018年31期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汪繁荣 符玉红

摘 要:笔者基于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又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这一问题,开展了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措施的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了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校内校外人士对就业竞争力的内涵认识还不一致;各方对就业竞争力应采取的首要提升措施分别是:国家应“制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企业应“提供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条件”、学校要“开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措施

前言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规模有所压缩,水利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加的情况下,探索提高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 “四多两难”的问题,大家需要对“就业竞争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人才培养的各个主体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竞争力的内涵

什么是就业竞争力?王壮认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出色的专业技能;(2)有坚实的理论基础;(3)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4)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5)团结协作精神强;(6)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杨文德指出:竞争力是由硬实力与软实力组成的,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以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特别是软实力,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方铭林认为,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经过在校阶段的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比竞争对手更能够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就业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参与就业竞争的专业技能,软实力则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隋欣言(2014年)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第一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谋求未来的职业,与其他竞争对象相比可以更有效地证明他们自己的智慧和服务,以确保其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张迎(2014年)提出,英国就业竞争力学者认为:就业竞争力代表了学生存在的潜能,其表现直接影响学生是否可以找到与保持工作。就业竞争力的根本是学习能力,也是如何学习的具体表现,不是一定时期学习的结果,而是一生学习的过程,它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能塑造善于思考的高素质人才。就业竞争力的简单定义为初始、维持、获取等就业过程需要使用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就业竞争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李听认为,就业竞争力指在择业市场中的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岗位需求,进而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并能够脱颖而出取得就业岗位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由于就业竞争力是抽象概念,不便直接表现,所以笔者将其表现为12个关键因素——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思想素质、学校知名度、形象气质、个性特征、性别,然后通过问卷调查得出了其排序结果如下: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創新能力→思想素质→→学校知名度→形象气质→个性特征→性别。

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名列前三,是就业竞争力真正的核心因素,是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中“特殊职业能力”的体现,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是“通用职业能力”,排名相对靠后,思想素质、学校知名度、形象气质、个性特征、性别五个因素在就业竞争力中重要程度较低。

调研还发现,人力资源部领导和职业院校老师、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和在校生对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排序均表现出明显差别。

人力资源部领导对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排序如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思想素质→形象气质→个性特征→学校知名度→性别;职业院校老师对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排序则为: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思想素质→学校知名度→个性特征→形象气质→性别。对比这个排序结果可知:用人单位最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职业院校老师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用人单位认为创新能力比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职业院校老师认为前者的重要性低于后者。

在毕业生眼中,人际沟通能力比实践能力还重要,而在校生认为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比人际沟通能力重要。毕业生注重创新能力,在校生强调思想素质;相对于在校生在意个性特征,毕业生更重视学校知名度。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比较,笔者发现对就业竞争力核心要素的排序真可谓“内外有别”——用人者和培养者认识不同,毕业生和在校生认识不同,从而说明我们的水利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贴合社会实际,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二、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措施

要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需要各方主体共同努力。关于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措施,也有学者进行了研究。总结起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涵盖学校、学生、国家、企业四个方面,国家要制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企业要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学校要从调整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校企合作、强化就业指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上述四个方面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措施,笔者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时,列举了学校提升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就竞争力的9种途径供被调查者选择,还可以添加其他途径。职业院校教师填写的问卷结果中83.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开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这一措施,其次是“深化教学改革,改变教学模式”(74.42%),排在第三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就业能力”(72.09%)。这说明老师们已经意识到“闭门办学,因循守旧,重分数,轻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绝不可取,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满足企业需要,市场需求的“毕业生”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发展,也才有助于社会的和谐。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否则还会走“只会教授知识,不会培养技能”的老路,无法改变“企业对毕业生不满意”的尴尬局面。

对于水利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途径,被调查者中88.79%的人选择了“加强专业知识学习”,76.23%的人选择了“积极参加实践锻炼”,68.61%的选择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也有56.95%的选择了“努力提高身心素质”。这一结果说明大家对“专业知识学习”的认可度很高,知道专业是我们就业的一块“敲门砖”,毕竟我们要找专业对口(或相近)的工作,专业知识匮乏很难应聘成功,通常没有面试机会或者面试通不过。而且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专业技能培养的基础,比如一个不懂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原理的人,怎么可能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技能?当然,大家接下来选择了“积极参加实践锻炼”,一是注意到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以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前提,必须通过“实践”这一过程来实现,二是在实践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选择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被调查者客观地认识到了水利行业“工作流动性大,条件艰苦”的特色,从事该行业的工作,要求水利工作者必须把“艰苦奋斗、奉献社会”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否则难以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下得去,留得住。调查中,选择“努力提高身心素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改变就业观念”这三个选项的被调查者比例相对较小,说明大家对这些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途径认可度不高。

对于国家提升水利类专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各类人群对各种措施的认可度有所不同:用人单位认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岗位需求”最重要,职业院校教师最看重“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毕业生对“制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待遇”这两种措施同等重视,其他人群强调“制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岗位”两项措施。综合而言,“制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成为首选,其次是“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待遇”和“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社会岗位需求”两项措施。就业时,职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不落实。有些岗位没有准入制度,有些岗位不执行准入制度。这就导致没有经过相应职业教育,没有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人进入职业岗位,扰乱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在就业市场,还存在明显的“高配现象”:能用专科的用本科,能用本科的用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这又加剧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因此,国家应制定各种职业标准和职业准入制度,为高职毕业生从事相应职业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保障。“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待遇”措施真正体现“工作不分贵贱,都是为人民服务”,而不仅仅因为一纸学历就体现出明显的待遇差别,这也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形成“学习好的上本科,差的才上高职,高职毕业的待遇就比本科的要低”这种错误认识,不利于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

用人单位作为水利类高职毕业生的“使用者”,对其培养过程、培养效果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而不是抱怨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通过调查,88.34%的受调查者将“提供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条件”作为用人单位提升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業竞争力措施的首选,这项措施对水利类高职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有着显著作用:通过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环境(设备设施、教学师资),学生能快速提升其职业技能,且学以致用,缩短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过程。当然“强化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措施也不可缺少,毕竟企业之间各有千秋,开展的业务范围也有所不同,岗前培训更有针对性,在职培训有利于提高毕业生适应行业发展、技术进步等变化,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措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比较受重视,因为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结果,方案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师资要求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过程,也就决定了学生能学到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最终是否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三、结论与展望

分析调研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关键要素有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二)用人者与育人者、在校生和毕业生对就业竞争力的认识还不够统一,要采取措施改变育人者和在校生对就业竞争力认识的不足之处。

(三)国家、企业、学校、学生都应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家提高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制定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成为首选,企业作为用人单位,通过“提供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条件”这一措施来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采取的首要措施是“开展校企合作,提高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在校期间应通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这些措施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只是初步明确了水利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内涵和各方主体提高它的措施,具体措施如何实施?采取这些措施后的效果怎样?有待下一步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壮.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效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杨文德. 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10, 12(2): 111-112.

[3]方铭琳.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J].职教论坛,2011(16):74-77.

[4]隋欣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网友世界,2014(16): 225.

[5]张迎.基于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35): 17-19.

[6]李听.思想教育视角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探析[J].农业教育研究, 2015, (3): 24-26.

[7]李海峰,杨鸿锋,孙萍. 提高水电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初探[J].广西水利水电, 2005(增刊): 40-42.

[8]张高俊.新形势下增强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23): 136-137.

猜你喜欢

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