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展中国民俗之美 品传统文化之魅

2018-02-12王国红

青年时代 2018年31期
关键词:微课程民俗

王国红

摘 要:美术新课标提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本文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为切入点,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综合美术创作,形成一个适合学校社团学生开展活动的微课程。本课题通过民俗之美,激中华文化传承之任;民俗之丰,铺综合美术创作之路;民俗之趣,品传统民俗文化之魅;民俗之厚,续民俗文化探寻之旅四个方面展开叙述,阐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过程、收获与反思。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美术社团;综合美术创作;微课程

一、研究缘起——民俗之美,激中华文化传承之任

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中国传统习俗对于现在的许多孩子来说是越来越陌生了,那些曾带给我们带来许多充满美好情感和传统文化印记的东西正在各种原因的促成下逐渐淡化和遗忘。那是因为传统节日民俗缺乏魅力而让我们对此产生了距离吗?一次指导学生完成关于“寻访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让我发现了秘密。很多学生通过参与传统节日的调查,了解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及其背后蕴涵的文化,然后亲自参与到写春联、剪窗花、做灯笼等传统习俗的活动中去,他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对这些传统文化现象开始感兴趣了。他们说看到自己写的春联贴起来,感觉写书法变得更有意思了,也很有成就感。所以,如果要让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对我们传统的文化有传承和发展,就必须让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并参与到这种文化活动中来。

2009年国家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期,其重要目的就是希望下一代担负起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任,让我们的文化之根深植于孩子的心田。

我决定以传统节日民俗为题材,开展综合美术创作微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我们如何在祖国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和孩子的艺术创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节日民俗这些丰富的、原生态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五谷杂粮,滋养出健康的、质朴、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之花,培养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并从这个过程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习俗,成为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二、研究设计——民俗之丰,建美术社团之微课程

(一)研究对象

本课程如果在班级里全面铺开,势必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而美术社团学习内容的灵活性的正好为本课程实施提供了方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社团的孩子们最先了解认识传统节日民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这种认识与了解。然后通过他们的优秀作品,去影响更多的孩子和身边的人,从而达成我们的课程实施目的。此外,学校美术社团的学生相对美术基础较好,创作能力较强,能够更好地用美术作品表达传统文化的意韵,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基础。

(二)研究目标

1.通过传统节日习俗这个媒介,开展美术综合创作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的品质特征,体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深刻内涵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2.通过欣赏、绘画创作、工艺制作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节日习俗,感受传统节日习俗的人文性与娱乐性,了解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慎终追远等传统伦理观念。

3.通过多种美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乐觀积极的学习品质,开拓学生的创作思路,促进他们的发散思维,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4.通过实践与探索,将我们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并能编写成一本较有价值的校本课材,形成一个美术社团微课程,从而促进我校美术社团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内容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各种有趣的习俗,筛选出适合创作的内容进行构思创作。

2.根据传统习俗特点,设计适合孩子们进行综合美术创作表现的形式,探索合适的创作形式与方式方法。

3.将这些探索活动撰写成课例,并整理成校本美术微课程。

三、研究实施——民俗之美,铺综合美术创作之路

(一)调查了解,增进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认识和兴趣

在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首先通过问卷表,摸清学生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了解程度。通过调查发现,孩子们对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这几个节日习俗相对比较熟悉,但对于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上元节等节日则比较陌生。所以这个阶段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寻找资料,通过网络先自行了解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各种习俗,使他们对于节日习俗有个初步了解,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根据时节,制定相应传统节日习俗的美术创作计划

在课程开展之初,我在社团课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知识大比拼,对这些传统节日习俗进行普及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原来我们的传统节日有这么多好吃好玩有意义的东西,原来我们的节日是这么的丰富多彩有意思。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哪些习俗我们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开展美术创作,选择那些有趣味、有意义的传统习俗,让学生来进行学习与创作。下面是我们筛选后确定的内容:

(三)探索形式,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综合美术创作的尝试

现在儿童创作的形式非常多样,我学习借鉴了许多优秀的案例,决定采用多种形式表现同一个主题,以促进孩子在美术方面的综合发展,突破现在美术的四大领域,综合进行欣赏、绘画、工艺、探索的尝试,开展多方面的有趣味性的创作,更大地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激情。

1.综合绘画表现

绘画创作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孩子们喜欢的漫画方式表现,也可以用写生、拼贴画、彩墨画、版画、诗配画等方式,让孩子们多尝试多动手动脑,熟悉各种不同方式的表现手法,从而使他们在单独创作使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春风吹,风筝飞》这个课里,绘画形式就可以有多重形式。有的孩子用油画棒着重表现风筝图案和色彩,有的孩子用油画棒和水粉颜料结合着重表现草地上放风筝的欢乐的场面,有的孩子用剪贴、线描和油画棒组合,表现更为多元的画面。

2.手工制作表现

手工制作时既可以使用单一材料,如泥塑,也可以使用综合材料,如做香囊、风筝、灯笼等,充分发挥材料的多样性,使民间习俗中的各种物件在孩子们的手里能创造性地表现出来。如《端午节的龙舟》,我们在选择制作材料时就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材料,如用泥塑表现,用折纸形式表现,用纸盒等综合材料表现等。《元宵彩灯》可以用纸剪制,也可以用竹编纸贴,还可以用易拉罐等其他废旧材料综合制作。如此种种,通过创作和传统节日有关的工艺美术作品,深入了解传统节日习俗反映出人们面对自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生活观、象征性、娱乐性。

3.综合设计应用

设计可以是单独的一部分,也可以和工艺制作结合,将设计的图样运用与自己制作的工艺作品中,既让学生了解了设计方法,也让他们懂得了设计是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清明节设计风筝样式或图案,端午节设计粽子或龙舟比赛的宣传海报,重阳节小报设计,中秋节设计月饼图案或月饼礼盒包装,春节可以设计红包、门神邮票设计,元宵节设计灯笼……

(四)编写课例,整理集结成校本教材以持续展开活动

根据教学实践,认真完成每个教学课例的撰写,然后请教专家老师,请他们指导修改。如果能够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具有一定的教学推广价值,那么就可以改进编写成校本教材,用于美术社团的教学。

例如关于清明节习俗的系列创作,第一节课画风筝,首先进行风筝欣赏,既了解了各式风筝的样式、图案,也了解了风筝的来历以及清明时节放风筝的习俗的缘由,使孩子对风筝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画风筝的乐趣,我从网上买来了空白风筝让他们设计。根据前一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画出自己比较喜爱的风筝样式,可以有大胆创新。第二节课为创作《放风筝》,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在创作前,先让孩子们拿着前一节课自己设计的风筝到操场上放风筝。然后在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同学是怎样放风筝的。创作时引导学生不但可以将快乐奔跑放风筝的人画出来,还可以突出风筝在空中的美丽身姿,试着想象从风筝的角度从高处往下看,会是怎样的画面。

(五)成果展示,让孩子感受传统节日习俗综合美术创作的乐趣

学生需要激励,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美术是一种视觉语言,需要展示才能和大家沟通交流。对于孩子们的创作,我会创造多种多样的机会让他们去展示自己的成果,让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创作的乐趣。而对于传统节日文化,更需要大力地宣传,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我们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更乐于参与这些中国传统习俗,能从心底里真正地认可并加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队伍中来。为此,我需要创设多种渠道,在校宣传窗、学校博客中展示学生,进行创作比赛,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探寻活动,进行传统节日习俗专题作品展览,参加各种比赛等等。

四、研究收获——民俗之趣,品传统民俗文化之魅

通过一年多时间课题的实施与努力,我和孩子们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有了全面的了解。主要的收获有以下三点:

(一)激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这一年多的时间,我和学生通过这个课程的开展,一起进行了一趟非常有趣非常生动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旅。我们对中国的节日习俗由一开始的只是了解那么一点点到我能和你说很多,由一开始的我不知道到能告诉你许多有趣的故事,孩子们的表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兴趣的,只要我们用适合的载体,有充分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参与,大胆展示,他们是能够充分地感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的。

(二)增强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通过课程的实施,孩子们懂得了创作来源于生活,而生活中许多原本熟视无睹的东西,如果我們能用心地观察、体会,其实都是非常好的创作题材。在让孩子们寻找传统节日习俗的过程中,他们观察到了许多有趣的事,有了许多原本没有体会过的感受,所以他们学会了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有意思的题材,创作也变得更有生命和活力。

(三)提高了美术综合表现和创作能力

通过综合美术创作的尝试,孩子们摆脱了对范作的依赖性,在创作的思路上,能从多个角度开展进行思考,对于同一题材的表现,他们学会了思考:我如何与别人表现得不一样?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我的想法与感受?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更能够感染别人?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他们的创作能力和表现力就会有一个持续的进步。

(四)形成了校美术社团微课程的雏形

在这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将上课的内容编写成课例,初步建构起校本的微课程,充实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内容。虽然内容还不很完善,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但至少我们向前迈进了一小步。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只有方向对了,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五、反思展望——民俗之厚,续传统民俗探寻之旅

短短一年时间的课程实施研究,只是我们传统文化探寻之旅的一个小小开头。接下来,我们将从下面这几个方面进一步展开课程研究:

(一)开拓探寻范围

进一步探寻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中的一些更为有趣和相对鲜为人知的习俗,如寒食节禁火吃冷食;七夕节要乞巧、吃巧果;腊八节喝腊八粥;除夕要守岁等。这些习俗由于知晓的人比较少,所以在创作上可以参考和借鉴的资料也比较少,但也正好为我们的创作留下了大片的空白,给我们以更多想象和创新的天地。所以我们要更努力地去寻找传统节日中可以进行创作的因素,扩大我们创作的范围,使挖掘更为深入和有力,让我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丰富创作形式

艺术的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在对节日民俗的综合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的探索上,也要继续探索,从创作的题材、创作的形式、创作的手法、创作的角度等方面不断丰富作品的呈现方式,从更多的视角呈现出节日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让人们能更进一步从我们的作品中体验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人文性和娱乐性、艺术性。

(三)完善课程内容

校本课程的编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编写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综合美术创作的课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美术社团微课程的内容,让我们的校本课程更为扎实、有效。同时,通过课程的不断完善过程,激发孩子们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美术素养,培养一批批具有艺术情操和人文修养兼具的新时期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孟勇.《中国传统节日饮食习俗》.2009.1. 中国财富出版社.

[3]百度.《中国传统节日习俗调查》.

猜你喜欢

微课程民俗
冬季民俗节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