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
2018-02-12郝禹童
郝禹童
摘 要:论文以“打工詩歌”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理论研究与作品分析的方式,从“返璞归真的语言”、“简单而新奇的意象”、“真实而深挚的情感”三方面对“打工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具体呈现打工诗歌的艺术细节,为深入理解这一诗歌形态寻求新的角度。
关键词:打工诗歌;艺术特征;诗歌形态
“打工诗歌”是由打工者创作的,旨在描写其自身生存状态及心理状态的诗歌。“打工诗歌”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定历史产物,具有特殊性,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
一、“儿一定回家过年”——返璞归真的语言
“打工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具有通俗性与口语化特征。中国诗歌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在语言上形成了一套极尽华丽的风格。“打工诗歌”的出现,为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画上了终止符。
在“打工诗歌”中,诗人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向我们描绘一幅美妙的画面,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用朴实语言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如打工诗人叶才生的《代课老师》:“又到了领薪水了/马老师的头前所未有的低”。这是诗的第一句,如果我们单独来看这句诗,我们甚至很难把它与诗句联系起来,这句诗更像是一篇记叙文的开篇,有人物、有时间、有事件。这正是打工诗歌的独到之处,只有如此通俗易懂的诗句,才能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才能更好地体现打工生活的本质。打工诗歌是为千千万万的打工者所创作的,它的诗句只有更加贴近生活化、口语化,才能更好地为打工者所接受。打工诗人刘付云的《与老板谈加薪》在语言表达上也非常生活化。在这首诗中,通篇我们都没有看到一处意象的出现。诗人仿佛只是简单的把一个打工者与老板商谈加薪的整个过程向我们如实的记录了下来:
老板说想加工资没问题
但你要经常加班
那就适当补点加班费吧
老板说可以
但你得自动走人……
诗人就用这样的语句,写成了一首诗,而且是一首感人至深,能够引发读者内心共鸣的好诗。这说明,打工诗歌的语言特征是成功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是能够被读者所认可的。
通过对“打工诗歌”的研究,我们发现,诗歌语言并不是非要具有“诗味”,并不是越让人们读不懂的就越是一首好诗。随着时代发展,诗歌在语言表达上的突破已经势在必行,诚如“打工诗歌”这种返璞归真、通俗化、口语化的表达形式,对今后中国诗歌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二、“一只青蛙在城市里跳跃”——简单而新奇的意象
在诗歌中,诗人通常喜欢用意象来辅助表达情感。苏珊?朗格就曾说过:“一个表现形式归根到底就是一个符号形式。”中国历代诗人都喜欢在诗中运用意象。在“打工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别具特色:打工诗人擅长运用卑微的小动物来指代自身,用这些小动物的生存状态来表达打工生活的艰辛。如打工诗人何真宗的《土鸡》:
五谷杂粮喂养大的土鸡
在城市酒楼里的鸡笼里
掩饰不住进城的喜悦
说着土里土气的乡音
一些土鸡 带着梦离开了鸡笼
还剩下一些土鸡
没有了同伴的回音
孤独中盈满了乡愁
这时一个说着乡音的老板走过来
土鸡兴奋得用土得掉渣的乡音与他相认
说着乡音的老板
果断的转身对写菜单的小姐说
再来一个板栗炖土鸡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土鸡”来代表打工者自身。用土鸡进城所遭受到的悲剧命运,来表现农民工进城的悲剧。可以说,“土鸡”的意象是新奇的,它与中国传统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意象如“苍松”、“高山”等相去甚远。但“土鸡”的意象放在这首诗中来表现卑微的小人物是恰如其分的。
三、“有一种痛是迷人的”——真实而深挚的情感
在情感表达上,“打工诗歌”具有其自身的优势。由于打工诗人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对打工生活的理解非常深刻,心中想要抒发的情感异常激烈。这决定了“打工诗歌”在情感上的真挚性。打工者作为打工阶层的代言人,他们的身份不同于一般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处于社会精英阶层,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处于需要被仰视的地位。如果想要表达人民的诉求,知识分子就必须对民众的生活进行二次了解,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先入为主的情绪,在感情的表达上难免会有失偏颇。而打工诗人本身就身处于打工群体之中,打工诗人本身就是打工者,他们不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对打工生活的艰辛与社会不公平现象,打工诗人了解得十分深刻,这一点,在他们的诗中有着很好地体现。
打工诗人许强在长诗《为几千万打工者立碑》中所抒发的正是这种情感。在诗中,诗人通过对打工者所遭受苦难的描写、打工者的“天问”以及对逝去打工者的哀悼,为我们描绘了一整幅打工生活的画卷。在诗的最后,诗人用夸张的语言,对现实进行了无情的反讽,对打工者的悲惨遭遇大声疾呼,诗人的情感达到了最高潮。深刻有力的语言、真挚饱满的情绪直击读者心灵,诗人绝望的呐喊在我们的脑海中久久回荡:
从深圳地王大厦飘下的一滴泪水
带来的飓风使我摇晃不止
站在这个时代中间我们还能心如止水吗
作者运用反问的形式,把深深地思考留给了读者。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如同狂风暴雨般袭来,在我们应接不暇的时候又戛然而止,这种激烈的情感抒发,是任何华丽的辞藻所不能比拟的。如果没有真实的经历,不可能存在如此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也是“打工诗”歌能够在短时间内登上历史舞台的亮点所在。
在“打工诗歌”中,我们感受不到强烈的功利性,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打工诗人对打工者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控诉。这样的创作初衷,使“打工诗歌”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情感的表达上,使打工诗歌在创作伊始,就具有了朴素真挚的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4.
[2]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张未民.关于“在生存中写作”[J].文艺争鸣.2005,(03).
[4]柳冬妩.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关于“打工诗歌”的白皮书[J].文艺争鸣.2005,(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