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高中语文教材提升议论文写作水平

2018-02-12董子康

新一代 2017年21期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高中语文

董子康

摘 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议论这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因此议论文也成为高中学生必须学会运用的一种文体。可是现实情况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不会写作议论文。写作议论文时不着边际的叙述代替了深刻有力的分析,淡化了文体意识;或者是在写作议论文时运用的论证方法很单一,因而写出来的作文在写作形式上毫无新颖之处。为此,文章针对这一现状,紧扣高中语文教材,对议论文写作论证手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论证手法;写作

高中语文教材是众多名师精心编撰的,如果学生在写作时能借鉴教材中的论证方法,那么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论证思路清晰的议论文将不是一件难事。但一部分高中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不懂得如何展开论证,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介绍了五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并从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分析,以期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一、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直接引用,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间接引用,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引用的方法多变,十分灵活。

例如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接着就引用孟子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阐释了什么叫“有骨气”,为后文展开论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再如苏洵在《六国论》中也以“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来说明赂秦必将亡国的道理。其中“古人云”这句在《战国策》、《史记》中均有提及。

其中在论述“生命的价值”时可以这样写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是蒲松龄对生命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理解。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屡试不中,生活贫苦,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面对一次次打击,蒲松龄从没放弃书写《聊斋志异》。好友劝他不要写小说,全心全意考功名,但他相信自己的选择,要证实自己的价值。于是,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问世了。于是,一个失意文人终于懂得了怎样去把握人生,呈现生命的价值。在这里引用了蒲松龄的这幅对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度。

二、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是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对比论证贯穿于《过秦论》的始末。苏秦极力渲染陈涉个人素质的低下:在才能上比不过普通人,在贤明上比不过孔子、孟子,在经济实力上比不过陶朱、猗顿。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个人素质低下的人,他领导的起义军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这样,从对比中就突出了秦王朝暴政的不得民心。接着,文中又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用兵谋略、抗秦结果等方面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从对比中突出了陈涉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力量之弱,反衬了秦王朝灭亡的容易,引出后文主旨

“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从这里我们看到对比论证这一平常普通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其作用多么神奇而强大。

《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立又合而为一的命题。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事物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三、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的道理的论证方法。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能帮助说清道理,所以,比喻论证这一方法被广泛运用。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使用了多处比喻论证,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面对自认为对百姓已经尽心尽力的梁惠王,孟子在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时,以“王好战,请以战喻”的方式启发梁惠王,指出梁惠王的做法和邻国是“五十步笑百步”,二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后再顺理成章地提出以仁政治国,使梁惠王心悦诚服地接受其观点。在讲到面对“涂有饿莩”统治者却将一切归罪于年成不好时,孟子又用了一个比喻—“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由此可见,在写作议论文时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不仅能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而且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劝学》第二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五个比喻句,阐述了事物通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自身或改变原来的状态,推论得出君子(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不断参省自身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从而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的这一比喻,反映了他对正义力量在为历史进步付出血的代价时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于进步力量的坚决支持和呐喊声援。在学习比喻论证这种方法后,可以将上面的这段话改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只不过有的苹果格外香甜,上帝就多咬了一口。即使面对‘上帝多咬一口———缺陷比别人多,也无须自卑,只要我们虚心改正,我们就能少走弯路。”改过后的文段更形象生动,让人印象更加深刻。endprint

四、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近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运用这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找准类比点,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论证道理之间的共性。鲁迅在《拿来主义》中运用类比论证的手法,以只是给予,不想取得最后发了疯的尼采为例,来类比说明统治者自诩富有的送去不拿来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和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类比,推出结论:王之蔽甚矣。需要注意的是,类比论证和對比论证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论证方法。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发展。

五、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孟子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一文中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说明了他们都是先经历挫折,不得志,后来一跃成名的,同时引出了下文作者所提出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吴晗在《谈骨气》一文中举了南宋文天祥面对高官厚禄坚决不降慷慨就义的故事论证了富贵不能淫的观点,又举我国古代的穷人宁愿饿死也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阐述了贫贱不能移的观点,最后又借民主战士闻一多怒对国民党手枪宁死不屈的故事来论证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在举例论证的写作训练中这么写:一个瘦小的身影手持宝剑,在院子里勤习武艺。他,就是一代名将祖逖,当别的小孩还在温暖的被窝中酣睡时,他,正在满头大汗地练剑。于是,历史的青简上刻下了浓重的一笔———闻鸡起舞。这代表的就是勤奋刻苦。以祖逖的例子在引出观点“勤奋刻”比直接说“我们要勤奋刻苦”更有说服力。

总之,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就一种运用,也可以几种运用,甚至可以综合运用,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将论点与论据有机联系起来。一种观点,一个道理,希望读者能接受,“说清”是最重要的;无论这个观点这个道理是深奥还是平实,如果能用精彩的语言宣传将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裴绍风.高中议论文素材积累与使用初探[J].教育:文摘版,2016(2):00216-00216.endprint

猜你喜欢

议论文写作高中语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