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细作 播撒能力之“种”
2018-02-12陈喜凤
陈喜凤
摘 要:“语文味”之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义和精神,对当前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意义。“语文味”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语文味”的发觉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提炼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传播能力。
关键词:质疑;朗读;品味;积累
一、巧设问题,培养“质疑”能力
在语文课教学中,变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领学生共同探究,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进行自觉、自主性学习,建立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要提出质疑,必然需要进行很多思考,要提出有质量、有价值、让同学产生共鸣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学习。
我在教学中,一方面利用揭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和孩子们一起板书完课题齐读后,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课题中的植物妈妈是谁?(2)植物妈妈有什么办法?又如:教学《难忘的一天》,学生根据课题也能提出难忘的一天是哪天?为什么难忘?……有价值的问题。由于是学生自己提的问题,在文中找答案就更认真。
另一方面,我利用课文内容前后变化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如:教学《一分钟》时,课文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述的,我引导学生先找到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并板书,然后让学生看板书提问题。学生很快提出:为什么多睡了一分钟,却迟到了20分钟?再如:教学《难忘的一天》,我让学生画出我心情变化的词后,看板书提问题,学生发现了“我”的心情开始又紧张又激动,怎么一下子就平静下来了呢?
二、感受语气,培养“朗读”能力
(一)激情示范,感染学生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要培养学生较高的朗读能力,必须经过教师的长期范读和指点。教师要在声情并茂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之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的内容产生共鸣。如教学《窗前一株紫丁香》一课时,我先请几个学生朗读,集体评价他们的朗读情况;接着我满怀深情地给他们范读了一次,再次评价,使学生在欣赏中学会评价,学会朗读。
(二)启发引导,读出语气
低年级课文教学中,我们认识了许多标点符号。每种符号的读法不同。特别是疑问句和感叹句。教学时,我重视让学生读出语气。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中“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我发现学生总是读不出疑问,原来句子较长,学生没有断句。发现问题后,经过指点学生很快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三)加入動作,读出节奏
二上语文教材《识字2》是用动作词表现了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以三字词的形式展现,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熟悉了课文内容后,引导孩子们发现课文的特点---每个词都用动词呈现。再让学生用做动作的方法读课文。这样即加深了学生对每个活动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语文教学中要通过“范读”、“感情读”、“表演读”等读法,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认识,升华体验,养成语感。
三、品词析句,培养“品味”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教学《秋天的图画》是一篇描写秋天丰收的美文。我从三方面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享受语言的魅力简单的几笔,就把秋天美丽、热闹的情景勾勒出来。
(一)与文本对话,勾画好句
引导学生发现美。课文简单的几笔,就把秋天美丽、热闹的情景勾勒出来。孩子们,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美了呢?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品边判断,在书了留下思考的痕迹。学生很快画出“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的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勾画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句子分析能力。
(二)品味句子,发现美
孩子们,你们找得很准确,那你能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吗?引导学生说出a、颜色美:金黄的、红红的、金色的。b、比喻、拟人的修辞美:把梨子比作金黄的灯笼,把苹果比作红红的脸颊,把高粱比作燃烧的火把,把稻海比作金色的波浪。c、动态美:“挂起”“露出”“翻起”“举起”让学生留意到恰当的动词能准确的呈现事物的形态。3、拓展练习,积累美。1、引导学生学习用颜色来形容事物。( )的太阳,( )的天,( )的树。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比喻句。——太阳像——。——天像——。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拟人的手法。太阳露出——。小鸟在枝头——
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四、结束语
总之,“语文味”是一种文化品味,应当是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语文味”的发觉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提炼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对“语文味的传播能力。在课堂上对“语文味”进行探究,应当是一种让人激动和着迷的快乐体验。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研究回顾》[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10).
[2]张凤英.严旭东.《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9(8).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徐家良.《小学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