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2018-02-12吕蒙安继彩张校峰
吕蒙 安继彩 张校峰
(1.邯郸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2.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濮阳 457000;3.洛阳师范学院,河南 洛阳471000)
2017年10月18日,举世瞩目、万众期盼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的报告,对我国现阶段整体发展做出了历史定位,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1.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的成绩
1980年4月,民政部、国家劳动总局、国家体委《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的出台促使国内高校进行高水平办队资格申请。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通过了在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议,1987年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拉开序幕,至1994年底共有59所高校拥有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资格。1995年教育部又直接审批了53所高校进行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至此,全国共有112所高校拥有组建高水平运动队资格。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中“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我国竞技运动水平”明确提出要“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这为21世纪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2005年4月18日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作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提出明确基调,至2006年底全国拥有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资格高校增加到235所。2006年3月通过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对新世纪前十年的体育事业发展做出纲领性规定,至2010年底全国拥有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为268所。2010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对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提出改革规划,并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指导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
2.不同年代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问题探析
2.1 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为各地中学的优秀运动员提供了升学深造的机会,激发了中学生从事运动训练的积极性。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初始的五、六年间,各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运动水平在某些运动项目上达到国内顶尖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出现了水平不高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运动生涯存在周期性;优异安置政策贻害家庭主导观念,使运动员录取后思想上麻痹,再训意识马虎,满足于现状,阻碍训练积极性;运动伤病频繁发生,高水平运动员损伤趋向年轻化”。
2.2 20世纪90年代
伴随80年代招收的第一、二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成绩平平地毕业,国家安置政策发生改变,1988年国家劳动部废止 《关于招收和分配优秀运动员等问题的联合通知》,使得长期依赖行政手段、政策优待和感情因素支撑的传统安置工作模式受到冲击;同时,由于部分人利用高水平运动队的指标招收不达分数线学生的弄虚作假行为屡屡发生,使一些中学生家长及教练对高校能否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产生了怀疑。那些运动水平不高的学生一旦进入高校,就会搬出种种理由证明自己不能再继续从事运动训练,从而造成高水平运动队运动水平不高,进而导致当时教育政策改革的推进无力。
2.3 21世纪前10年
生源招收多元化带来新问题。新世纪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生源为地方高中应届毕业生中的体育尖子、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和在训的专业队队员。由于招收生源多样化,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文化基础较低,且不少人有不愿意学习、作风散漫等习惯,在管理上也并不是非常科学与严格,导致违规违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队员教学归文科类院系管理,而日常的学生管理归体育学院或者体育部管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问题加重。尝试建立 “一条龙”的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成效不显著;学籍管理着手建立的“弹性学分制”和“延长学制”的管理办法不能因地制宜,致使学训矛盾加重,4+1或4+2良好的宗旨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切实落实和贯彻。高校招收的高水平运动员,多是凭体育特长进入所在院校。他们的自身的基础优势是通过少年阶段的刻苦训练,使自己的运动能力有别于众,在专项上更有独到之处,得以实现“大学梦”。但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被高校录取后,开始满足于现状,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少了少年阶段的进取意志,使得综合运动能力下降,专项成绩不保,失去了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的能力。对待文化课学习上纪律涣散,缺课不请假,上课闹情绪,扰乱了教师的正常授课。在校训练期间嫌补助低、后勤照顾不周、训练配备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教练员的指导训练,训练效果差。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基本点分析
3.1 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异同分析
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等拥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院校招生简章的变化分析,发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简章共同落脚点为高水平运动员在综合运动能力上必须达到教育部或国家体委规定的标准,在专项上成绩突出;文化课基础要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达到一定分数线准予录取。各高校执行体育专项能力的测试标准不同,分为异地和本地两种运动能力测试。异地是指招生录取的院校不在本省市,招收的考生录取要达到本地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绩;本地是指招生录取的院校在本省市,执行的测试标准却是非本地要求,这就使得本地与异地高校在录取原则上对待高水平运动员出现了报名及录取政策非均等化。基础文化成绩上执行标准及规划分数线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有的院校的文化课是按照所在省份本科一批控制分数线的10分或20分以下;有的是按照所在地控制分数的第二批次的65%;有的文化课是招收院校自主命题,不执行教育部规定的文化课统一标准。
3.2 教育工作会议对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影响
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面,要积极稳妥,协调推进,要成立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设计和评估论证,确保的科学性和公信力;要深入推进高考改革。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尽快完成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制定工作。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条件成熟的省市开展高职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要保障高校招生工作公平公正。落实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加大区域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继续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强化高校招生信息公开;要特别强调加强考风考纪建设问题,各地各校要切实加大诚信考试教育宣传力度,加强安全保密设施,加快标准化考场建设,综合整治考试环境,坚决遏制考试舞弊歪风。由于以上政策始终贯穿历届教育工作会议,从而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部对选拔体系的非健康发展做出了以下改革:在招生工作方面加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入学考试及录取工作的管理力度,杜绝水平不高的运动员混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普通高校建设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改善训练场馆设施,增加比赛数量,提高比赛档次,争取纳入国内高水平竞赛体系;在对教练员的业务素质方面,加强教练员自身素质建设,不断丰富指导训练与比赛的知识和经验,改革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在对媒体以及社会效应方面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以及工商企业的赞助,号召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改变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封闭现状,优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外部环境等。21世纪前十年对生源问题、学籍管理问题、学训矛盾、教练员素质、运动队经费的管理等方面提出细化改革。
3.3 21世纪高等教育导向
21世纪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需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谋篇布局。依据当前的国情,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来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稳定实施高等教育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坚持一个核心,做好两手抓,并重点突出,完善一个保障。其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巩固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在实施重大发展项目上要把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三个重点是优化结构、开发模式、保证质量体系,对高等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出一流人才;高等院校、高等教育担负着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才的质量,衡量高等教育的标准要坚持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一切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出发。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更需要用积极的改革来推动。面对各地各高校出现的种种问题,只能依靠改革,才能解决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民关心的热点问题。然而任何事物的成长与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必然需要坚持量变到质变,需要以长期积累的辩证观点来认识事物,在推进过程中,必须稳扎稳打,逐步实施,防止过犹不及,通过试点,进而推广,总结经验教训,争取更加完善与合理。切实加强学校的党政建设,切实加强教师、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使高等教育公平、公正、合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必须执行以上发展理念才能办出特色。
4.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发展展望
4.1 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收
必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策略,按照学校的区域性特点,进行区域发展的特色规划,在开展竞技性运动上,宜采用“别无我有,我有独树”的策略,积极引进新兴小项目运动,不断增加学校知名度。
4.2 未来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录取和培养
对体育教育教学而言,必须改变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引进国外等高校培养运动员的先进理念,课堂授课过程中实行理论与技能混合教学,剥离理论课只教授书本知识、技能课只进行动作演练的传统模式,使二者充分结合才有利于发挥高水平运动队院校学以致用的特色,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过程中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改进人才评价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
4.3 未来高校管理部门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
对于高水平运动队组建院校的管理上,应采取“他重我轻,我重他懂”的策略,可以借鉴日本早稻田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模式,对高水平运动队队员采取训练先在初级赛事进行,实现第一次免费预判,借此增加队员知名度,后向高级赛事或职业俱乐部投递,这样有利于培养出的队员更容易被社会采纳与接收,从而规避、减少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成本,进而获得社会认可。在进行改革和试点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举行有关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专题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不固步自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加强体育场馆建设和后勤管理方面的工作,争取为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优良的运动和学习文化课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