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展望

2018-02-12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导师院校高职

徐 鹏

(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焦作454003)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时代必然性

1.1 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对高职院校的新要求

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仅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就比2015年增加16万人,达到765万人,创历年来最高。这在经济下行压力与行业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依托互联网形成的产业融合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趋势,新经济、新业态随之诞生,这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应积极响应和贯彻国家提出“双创”的战略发展模式,努力培育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1.2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新要求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改变目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思维的逐渐深入,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部分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部分传统产业逐渐没落,由此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以切合经济发展要求作为培养目标转换的前提,更科学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的转变,将创新创业思维融入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培养各种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

1.3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学生素质提升的新要求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并要求在劳动者中弘扬劳动光荣的劳模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 “中国梦”输送大量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面对当前就业压力和行业结构调整,高职院校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培育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业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高职学生需要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将互联网思维与自身职业规划发展相结合,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身份转变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

2.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2.1 转变高职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自201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以来,高职院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仍然相对滞后。部分高职院校中还存在着以入学成绩定性学生能力的现象,以其进入一线工作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虽然也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由于缺乏硬性的指标要求,造成方式、手段和方法的相对滞后,很难起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的效果。

因此,正确对待学生的入学成绩,是转变高职教育理念的首要任务。入学成绩只能代表高考之前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并不能以此定性高职学生的未来发展。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前社会转型和科技发展的大背景,充分认识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作用和意义,努力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具体的案例和实践让学生了解行业和社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发挥专业知识优势,对行业发展大胆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些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在今后的自主创新创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法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师队伍缺乏创新创业的实际经验。由于缺乏明确的任课资格限制,高职院校主要以本校教师承担创新创业课程,缺少创新创业经历,尤其缺乏人力管理、企业经营、资本运营的相关知识,在课程讲述方面也主要对现成的案例进行分析,对学生创业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二是授课方式单一。多数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按照传统课程标准设置学分、考核等级,限制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讲授的地点也一般选择在教室中进行,缺少实践训练,对学生实际创新能力的提高效果较差;三是教学体系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虽然采用聘请行业专家或优秀创业个人来校做讲座,但是由于授课时间短、创新创业知识不系统,或是个人表达能力的限制,制约了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领会。

因此,高职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制定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专任制度,选聘具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加入课程讲授的队伍,组织教师参加课程进修,丰富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授课能力。同时加强校内教师与社会企业的交流沟通,通过参观、顶岗等方式,让教师切实了解目前行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趋势,增强课程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也可以通过聘请校外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对专任教师进行培训,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二是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以专业或院部为单位,加强学校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社会优秀创业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通过外聘教师授课或讲座,将现代管理理念和最新的行业信息传递给学生。三是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加强与往届毕业生的联系,掌握校友的职业发展情况,一方面可以邀请校友返回高校做行业发展的专题讲座,以切身体会拓宽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荐在校生到校友单位实习实训。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又能解决学校教育经费、场地等资源不足的问题。

2.3 充实课程教育资源,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首次将高职院校纳入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范畴。由于启动时间较短,高职院校囿于经验限制,很难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完善体系,部分学校以创业大赛、创业讲座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形式。

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开展专业教育的目标,通过模块化的专业教育,分阶段、分层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一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专业课程中发掘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密切衔接。二是规划设置创新创业课程群,从面向全体学生和专业学生两个方面科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分别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将课程群整体迁移至教学课程体系之中。三是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方式,鼓励创新创业课程专任教师与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共同编著适合本专业学生发展的立体化创新创业教材。四是转变传统的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建议根据课程体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

2.4 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缺少专业的实践平台是制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与校外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作用巨大。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需要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并运用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

因此,高职院校应采取多种渠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条件。一是加强校内实训室、实验室建设,突出实验实训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实训室、实验室的系统性建设,并由学校统一管理,面对全校师生开放,实现不同专业共同分享,提高实训场所的利用效率。二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基地等建设,安排专职教师为校内学生提供实践指导。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大赛,通过举办校内不同专业的技能和创业比赛,选拔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努力在全国性的大赛中取得较好的名次,以此鼓励和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四是鼓励学生成立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社团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全校学生的关注度。并积极为学生活动提供相应的场地、资金等,还可以安排相关教师参与到具体活动中进行指导。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

3.1 课程融入式

专业知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采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知识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共同提高,也是适用性较强、培养范围最大的一种培育模式。课程融入式培育模式能够将专业知识的讲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创新创业内容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采用融入式教育模式的院校,通常采用针对全体在校生以开设必修课的形式共同学习,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具有倾向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以创新创业作为专业课程内容设定的原则和依据,量化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顶岗、实习等)的课时、作业等标准。同时开设创业心理、创业计划书编制、创业案例研究等课程与SYB、SIFE等培训项目,共同组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了提高课程融入式教学的效果,除了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之外,采用小班化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途径。由于学生人数较少,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也有足够精力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但这需要师资队伍、授课场所等多方面的保证。

3.2 导师指导式

高职院校指定教师为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有利于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学生团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创业项目。导师指导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较好地推动教学与科研的同时开展。高职院校需要成立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团队,成员可以由专业教师、创业课程教师或校外行业人员组成。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可以由学生自发组建,自由选择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导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设置创新创业项目供感兴趣的学生选择,并由导师根据专业特点、性格爱好等确定团队人员构成。在导师指导模式中,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的配合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导师参与创业团队的管理,通过召开会议等形式,掌握项目进度、激励团队成员和及时处理可能存在的分歧。

导师指导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指导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高职院校在组建导师团队方面,按照个人申请的原则,由学校从从业经历、科研能力、团队管理水平三个方面进行考察确定。在导师团队的管理方面,限制导师负责的团队数量,保证指导创业团队的效果,同时根据创新创业项目进展情况,定期考核。对于团队管理混乱、项目进展不佳的导师,限期整改,直至清退出导师团队,对于项目取得明显效果的团队予以奖励,激发导师的管理指导积极性。

3.3 年级递进式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在校生的思想观念会随之改变,一些创新创业的想法也会逐渐成熟。因此,针对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在校生,进行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较为可行的一种模式。当然这种递进式的培育同上述两种模式一样,也是基于专业进行的。对于高职院校大一新生,应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的培育。在介绍社会就业趋势的基础上,实施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尤其应注重计算机、网络应用、办公软件等方面的教育。该类课程应注重时代变化的特点,紧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日常办公机具的使用。在《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等课程中,应注重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利用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方式介绍创业成功案例,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另外,还可以采用座谈、参观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在二年级阶段,应由通识教育过渡为专业教育,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与教育和时代的发展同步。创新创业类课程应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采用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等方式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对于部分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鼓励其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营造全员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在三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对成熟,具备了一定基础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成立由专业教师、创业任课教师、行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负责SYB等培训项目,并指导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在校内创业园或孵化平台中进行初步培育。

年级递进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的始终,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社会、行业三者的协调配合,这种模式汲取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优点,但是也为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场地设施等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

4.结语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的战略需要,是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转型发展的需要,是地方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应积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和完善课程融入式、导师指导式、年级递进式等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努力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院校高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V eraW an g
导师榜
爱情导师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