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微观表征及现实路径摭谈

2018-02-12

焦作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思潮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晨 曦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1.网络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微观表征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网民人数急剧增加。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1/5。其中,手机网民规模高达7.24亿,占总人数的九成以上。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仅次于美国、日本、俄罗斯,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达到54.3%。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深受西方思潮影响,严重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成为十九大后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又一严重隐患。

1.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起源于美国。时至今日,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仍凭借其计算机技术,拥有着互联网场域内价值观等重要信息资讯输出的绝对话语权。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就曾毫不掩饰地指出,要开辟一个新的“战场”,用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实现思想的征服。网络数字空间就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新战场,并日益成为各国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新场域。网络信息技术的诞生为美国等西方国家进一步实行意识形态渗透、传播西方价值观念、虚化他国价值传统提供了全新的媒介和载体,在提高信息传播速度、丰富资讯内容的同时,也严重威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而互联网在我国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在应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斗争中缺乏经验,使得我们在评估斗争风险、预判斗争走势、探寻科学应对之策的过程中凸显出应对机制不足、收效甚微等弱点,冲击着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网络资讯的丰富多彩也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找到了隐身衣和庇护所,成功吸引大学生注意的同时达到隐性传播西方价值观的目的。西方国家还利用网络舆论大肆散播反华言论,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消费主义观”“新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介支持、资助境内外敌对分裂分子,制造不安定因素,严重冲击社会主义制度,威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地位。

不仅如此,网络还具有平等性、开放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特征,虚拟空间下各种社会思潮同时存在且良莠不齐,既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契合的积极健康价值理念,也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消极腐朽思潮陷阱。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极易将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裹挟着时事潮流热点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作为网络时代的积极参与者,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侵蚀。大学生作为新知识群体的杰出代表,对新知识、新观念有着本能的探求欲,对西方新兴社会思潮若不加以甄别,极易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被动接收者和主动传播者,极大影响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冲击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程度和践行力度。

1.2 新兴媒介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模式沿用自上而下、集中统一的传统模式建构理论。在这一传统模式建构中,教育者凭借其对知识、资讯的占有优势,“主动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式”教育,受教育者由于其自身在搜集资讯和知识水平方面的局限性,使得其只能“被动地”接受理论,并按照教育者的意志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此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极大限制,这种“单向度”的传播方式显然无法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阈值。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等传统的教育教学传播媒介构成了受教育者获得最新资讯的唯一渠道,在充分保证全社会思想统一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受教育者知识水平的提升和视野的开阔,不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开始涌现,受教育者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介获得资讯,其主动性得到充分激发。由于网络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等特征,互联网极低的进入门槛使得新时代的每个人都能畅通无阻地遨游于浩瀚的网络资讯中。每个人既可以是时事资讯的接收者,也能成为时事资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就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模式,为教育者不断与时俱进,革新教学方法提出了新挑战。同时,新兴媒介的涌现也极大地冲击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不仅如此,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其信仰是否坚定、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否认同党的执政理念、是否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事关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事关党的事业能否维系,中国梦能否实现。但是,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快速重塑期,在与新生事物的相处中常受到自身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网络思潮的甄别能力有待提高。其主动接收网络思潮的机会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这就为新时代搞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加之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特征,大学生在主动运用新兴媒介获取资讯的同时极易迷失自我,冲击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1.3 互联网时代增加了政府对网络舆情导向和管理难度

互联网开放性、隐匿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网络舆情运营和管理难度。一方面,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共享性优点,凭借其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巨大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殖民主义,大肆散播威胁我国核心意识形态地位的言论,抨击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西方国家还将自由、平等、民主的互联网精神绝对化,并进一步引申到政治体制领域,宣扬“无政府主义”,其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延续“冷战”思维,蛊惑青年学生,迷惑中国网民,进行文化殖民主义,企图打乱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阵脚,动摇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的指导地位,削弱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此期间,政府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对极端网络舆情进行正面疏导,披露文化新殖民主义实质,揭露西方国家利用网络的隐蔽性传播颠覆中国政权的图谋,这无疑增加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难度。

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自然人在网络世界的自主性越来越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开放性、隐匿性等特征为社会群体和网民个人表达政治立场和经济诉求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平台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难度。国外意识形态侵入和国内衍生文化的网络化发酵,促使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在网络世界盛行,民众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再按照政府部门意愿理解、整合、传播信息,而是结合自身利益需要或情感需求,自主选择价值取向,自由整合网络资源,传播个人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因失去监管而增加了接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机会,进而受其影响,发生思想与行为的偏移,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带来困难。在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和热点时事问题时,部分青年在网络平台的言论往往带有主观片面性和个人情感色彩,缺乏客观公正的理性判断,若再经过非理性加工和扭曲,极易产生负面影响,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也给政府网络监管和价值引导带来挑战。

2.网络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现实路径

探讨网络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现实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核心价值体系;二是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开辟意识形态教育新渠道;三是要完善网络监管保障体系,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弘扬核心价值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指导性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搞好网络语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由路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实际问题指明了方向,在社会主义事业新时期继续照亮党的奋斗方向,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大理论支撑和丰富实践经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夯实大学生理论基础,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与认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形成广泛认同的基础上塑造课内课外、校内校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风气。

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工作原则,在面对西方媒体鼓吹的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中坚定立场,增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阵地意识,客观分析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实质,理性掌握应对西方社会思潮渗透的方法。在高校工作中更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理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重要问题,高举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大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自觉践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真正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实际;二是要树立开放整合思维,面对网络语境下出现的各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背道而驰的思潮、观念,我们应理性对待、科学判断、积极甄别,以包容的态度理解各种网络文化产生和传播的必然性,科学整合多元文化思潮,消除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间的物理隔阂,引导网络思潮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促进经济文化双向互动融合,指导青年学生理解自身文化使命;三是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构建校园文化新气象,通过系列讲座、主题活动、征文比赛、知识竞赛、海报展览等多种形式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心目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2.2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开辟意识形态教育新渠道

网络的出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为高校紧抓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开辟了新渠道。网络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新兴客户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青年学生在运用新兴客户端浏览资讯、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受到各种网络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谨防境外势力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破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开辟意识形态教育新渠道。

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建设,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作用。通过理论宣传,扩大党和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等主流网站宣传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念,增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认同感。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数字化输出,方便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以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阵地的主导地位;二是要借助网络,丰富和创新意识形态传播渠道,增加及大学生接触主流意识形态的机会。相对于传统意识形态教育教学方式,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即时性和共享性等特征,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通过时下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微博、微信等新兴渠道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主流社会思潮,使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具有亲和力,在提高学生参与度方面也独具优势;三是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专题化教育,利用网络开放性、平等性等优势,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突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渠道。

2.3 完善网络监管保障体系,规范网络传播秩序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促进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滋生出各种网络弊端,急需完善网络监管保障体系,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在全社会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环境。从国家层面而言,就是要健全法律法规,规范虚拟空间网络行为。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建立在互联网即时性、隐匿性、共享性等特征基础之上的新兴传播媒介在技术支持、运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上均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某些境外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监管漏洞制造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并肆意传播,严重威胁我国网络安全的同时,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成威胁。对此,应加强监管,形成法律威慑力。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涉及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等,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为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网络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但随着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针对新兴互联网媒介的法律法规、管理守则等仍有待规范和完善。从高校自身网络监管层面而言,就是要根据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失范行为,完善本校网络监管体系,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规范手册》《大学生互联网使用文明公约》《校园网络管理办法》等,给大学生提供清晰具体的微观管理行为范式,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思潮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