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新思想武装学生
2018-02-12霍清廉
霍清廉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谈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界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所站的维度是关键。笔者站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位置和高校大思政的角度,站在这个维度,给出的具体判断是:宣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是高校思想理论界的主流和绝对优势。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热潮。笔者认为,去年是广泛的全面的学习和宣传,今年是深入的系统的专业的学习与宣传;而且伴有针对性的有部门特色的落实行动。与2017年的学习贯彻相比,具有高密度、广覆盖,有热度、有力度,都是实打实地在学习中落到实处。体现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在追梦、都在奋斗的时代旋律和特色。下面简单谈一下高校的动作和笔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1.十九大以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作为
(1)教育部整体部署抓育人。教育部以十九大精神与文献和全国十三届人大政协两会精神为指导,全面修改高校政治理论课四门主课教材,并站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视野,开展一系列的活动。仅举两例。一是举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班,全国六万六千多名教师参加培训。陈宝生部长在开班仪式上说:“这是世界上最大、人数最多的培训班”。培训班上,聘请北大、人大等著名高校专家,一连6天,串讲4本教材修订内容,提出教学建议。这样一来,既达到了思想政治的高度统一,又可以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学历背景优势,在由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把我们的政治理论课讲深讲透讲活。达到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学效果。二是教育部党组、中共北京市委联合组织在全国高校系统开展“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讲一堂课活动”,旨在向广大高校干部、师生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学理支撑和理论蕴涵,讲清楚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和对广大师生的要求,引导师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思想转化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体系和教学模式。这项活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各高校的积极响应,各地纷纷拿出了具体落实方案。活动时间为一年,校长、院长、老师、思政课老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都有讲课任务和具体要求。
(2)共青团中央学以致用搞活动。他们以学习习近平五·四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和5月2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切入点,在全国广大青年中开展具有青年特点的主题活动——学习马克思,奋进新时代,争做坚定有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引导广大青年形成共识,引领新时代灵魂的就是习近平新思想。它将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今后全球大发展、大变革等复杂激烈的大考验过程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奋勇向前,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2]。目前,13亿中国人民正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让马克思留给人类的真理与信仰、坚韧与信念,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让世界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旺盛的生命力[3],进而昭示人类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昭示那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去寻求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新途径。共青团中央这项活动的落脚点旨在使广大青年,既放眼世界未来,又立足当下,深入实际岗位工作;胸怀信仰,牢记使命,身体力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一步步把自己磨砺成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这项活动无疑会在高校普遍收到很好的效果。
(3)河南省高工委、教育厅步步为营抓落实。围绕着学习十九大文献,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工作。第一,省管高校处级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示范班(共3期),学习一周,内容满满的,时间紧紧的。第二,“党的创新理论万场宣讲进高校”活动,活动期限一年,要求高校领导、学院领导、老师、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都要宣讲,其中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的宣讲任务是,不少于三场,每场听众不少于500人。第三,关于开展“我与‘两个一百年’”主题宣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征文,有演讲,有党史国情学习等等;活动期限一年。第四,“我与中原共出彩”主题实践活动;为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4)各个高校自上而下“压”任务。书记校长带头讲,机关党总支、各学院党委书记也要讲;思想政治课教师人人都熟烂于心的是:“做四有好老师”、坚持“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场所发表言论讲规矩。”其他专业课教师,首先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高校绝大部分师生都能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笔者置身政治理论课讲台,最突出的感觉是:学习任务、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任务、辅导学生社团政治理论的任务等,异常充实和繁重。
2.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为起点,校园内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高潮
(1)高校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而且大多是理工科学院的学生。例如,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本科生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并聘请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专业老师做指导老师。而且建立了有效的管理与考核制度与机制。再如,河南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自发组织起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读会,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研读活动等。
(2)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活动掀起新热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在原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共产党宣言》《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等名篇名著的研读与研讨,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的本科生也组织起马克思主义红色经典研读会。
(3)马克思光辉和奋斗的人生故事迅速在广大青年中传颂开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的判断所言:“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4]马克思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他个人顽强与彻底的奋斗故事、他与燕妮纯洁与坚贞的爱情、他与恩格斯牢不可破的伟大友谊等故事在广大学生中掀起了新一轮的传颂与礼赞。
(4)人文社科领域进一步掀起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热潮。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重点、一般、青年)马列社科学科为例,2018年度的立项题目,公示刚刚结束,据笔者不精确的分析,题目中冠以“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三个关键词的研究题目基本上是三三制,还有十分之一左右是其他命题。这就说明:在当今时代,学界、思想理论界看好的学习内容与研究对象是高度一致的。凝聚的焦点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的反映是“四个自信”。
3.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看到喜人形势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问题。首先是我们的理论界学人和广大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学习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没有找到并掌握它们的精髓要义,更不要说拿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即便是在讲坛上教室里侃侃而谈津津乐道,其实并没有找到真谛与基本准则。所以,一旦联系实际举例子,就会或多或少地张冠李戴或脱轨掉道。例如,一位著名高校的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做重要课程辅导时,介绍经验,让他的研究生带上身份证和学生证去市法庭旁听庭审。他说:“如果门口的工作人员不让你进,你就故意大声给他理论,声称让那里的领导出来解决;领导出来协调就好办了。”讲这个例子的教授前面都是依法办事的初衷,可是,关键环节上又落入了“权大于法”的窠臼。
其次,由于一部分理论学人和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真谛,所以,不是坚信与敬仰这个伟大理论,不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因此,在讲坛与讲台上讲不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不能真正达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教育目的。用一个文学评论的观点,就是:“感动不了自己,就感动不了读者。”用教育的行话说:“教育者,先受教育”,自己受教育不够,怎么能教育好学生?更不要说培养出真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也很难培养出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
其三,笔者非常信服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名言:“打铁必须自身硬”。由于一部分理论学人和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找到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信仰还不够坚定,一句话,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说,自己就没有打算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思想;所以在教学和教育实践中,理论和实践、言与行,或者说知与行不能合一,或者说理论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随之而来的教学效果与落实育人任务等都会大打折扣。
以上问题与不足,虽然只是出在一部分少数人身上,但是,它会影响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的实现,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4.建议与对策
(1)加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入系统学习。学习是个硬功夫,要想学到真谛,必须老老实实地读经典原著,尤其是我们的理论界学人和高校的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必须下硬功夫读经典原著。既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没有鉴别地接受他人“嚼过的馒头”。这里,我们不是固步自封拒绝与同行交流,也不是怀疑别人的学术水平;而是在强调原汁原味地学习,系统地学习,首先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谛,汲取营养,武装自己。
(2)高校要树立良好学风和工作作风,学以致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5]意思是说:古代先贤的学习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和道德,现在学者的学习目的是拿来教育他人。两千五百年过去了,孔子对学者目的的判断与分类依然准确无误。显然,孔子肯定的是先贤,摈弃那些光用理论与道德指导别人,而自己却另行一套的伪君子。所以,我国的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学以为己,提升品格与涵养,身教甚于言教。这种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仍然需要发扬光大,用来端正我们的学习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首先是拿来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高我们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直至使自己成为坚定而奋进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3)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着手,引导广大高校教师首先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其次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高校的第一任务是育人。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如果没有一流的好老师做主导,培养优秀人才就是一句空话。只有我们广大教师做到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才能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综上所述,高校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界的重要阵地,而且事关办学方向、办什么样大学、为谁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作为大学生的灵魂课程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实践者,必须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言教,以身教,以德教;配合高校大思政的“三全教育”。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思想武装大学生,真正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他们培养成坚定有为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责任,又是光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