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综合防控
2018-02-12李宏东陈艳利吉根林
李宏东 王 绒 陈艳利 吉根林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特别是设施栽培时更易发病。该病在草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生,苗期染病造成秧苗素质下降,移植后不易成活,果实染病后严重影响草莓品质。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迅速发展,蔓延成灾,损失严重。
1 症状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叶、叶柄、花、花梗和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长出薄薄的白色菌丝层,随着病情的加重,叶片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并产生大小不等的暗色污斑,以后病斑逐步扩大并在叶片背面产生一层薄霜似的白色粉状物(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生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可布满整张叶片,后期呈红褐色病斑,叶缘萎缩、焦枯。花蕾、花染病,花瓣呈粉红色,花蕾不能开放。果实染病,幼果不能正常膨大,干枯。若后期受害,果面覆有一层白粉,随着病情加重,果实失去光泽并硬化,着色变差,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并失去商品价值。
2 病原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的羽衣草单囊壳菌侵染所致。病原菌是专性寄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或病残体中越冬和越夏,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主要通过带菌的草莓苗等繁殖体进行中远距离传播。环境适宜时,病菌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蔓延,以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经潜育后表现病斑,7天左右在受害部位产生新的分生孢子,重复侵染,加重危害。病菌侵染的最适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80%以上,但雨水对白粉病有抑制作用,孢子在水滴中不能萌发;低于5℃和高于35℃均不利于发病。草莓发病敏感生育期为坐果期至采收后期,发病潜育期为5~10天。
保护地栽培比露地栽培的草莓发病早,危害时间长,受害重。栽植密度过大、管理粗放、通风透光条件差、植株长势弱等,易导致白粉病加重发生。草莓生长期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发病加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
3 发病原因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如果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4 防治方法
1)选用优质棚膜。明净华PO膜能提高温度、降低湿度,并增加白天通风量和透光时间,可起到良好的控病防病效果。
2)选用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白粉病抗性存在差异,要在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地选择抗病和耐病品种。对棚内前茬枯枝败叶带出棚外进行焚烧或深埋。
3)深翻土壤。夏季大棚内收获后要及早深翻晒死病虫,疏松土壤。深翻40 cm以上,翻地时间不能晚于定植前20天。
4)施足底肥。每亩施农家肥3 000 kg或二伽一有机肥40 kg和高磷高钾复合肥75 kg加免深耕2 kg。
5)采用高畦种植。结合土壤墒情起垄,一般不粘手时为宜。起垄时两垄中心间距1 m,垄沟宽 0.3 m,深 0.15 m。
6)合理密植,平衡生长。创造合理的通风透光条件,亩6 000~8 000窝。苗期喷施碧护3 g+碧欧30 g,隔20天再喷1次,防止徒长。
7)控制棚内温湿度。20℃时放风,降至10℃关闭风口,使夜间室温保持在12℃。阴天应根据实情,适当、及时通风。
8)合理灌溉和追肥。浇地前收听天气预报,至少晴天或无雨多云天再浇水。果实在膨果期间,当第一花序的草莓采摘后,为了让植株尽快恢复体力,需要补充大量的养分,每亩地用3 kg高纯度磷酸二氢钾和一胜三8~10 kg进行冲施。当第二、三花序草莓开始膨大后,同一花序上的其他果实逐渐膨大时,冲施钾威8 kg/亩,一般每隔10~15天冲施1次,防止畸形果、空洞果等缺素病害的发生。每亩地用3 kg高纯度磷酸二氢钾和一胜三8~10 kg进行冲施。定植缓苗后施用CO2,对形成健壮的同化吸收器官有利,一般可增产10%~20%,也能增强辣椒对白粉病等病害的抵抗能力。
9)发现病叶,及时喷药并摘除,并带到棚外深埋或焚烧。
10)化学防治。白粉病发病初期,使用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叶部型,300倍液喷雾,7~10天喷1次。也可使用95%矿物油300倍液7~10天喷1次。用朵麦可13 g加水15 kg均匀喷雾,隔4天喷1次,连喷2~3次。特富灵10 g加水 15 kg均匀喷雾,隔4天喷1次,连喷2~3次。凯润8 mL加水15 kg均匀喷雾,隔4天再喷1次,连喷2~3次。亩用水量最少60 kg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