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查及息肉黏膜切除术中应用透明帽74例效果观察
2018-02-12刘洪道
刘洪道
(淮安市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江苏223200)
结肠息肉是结肠常见病之一,其病理类型有增生性息肉、淋巴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腺瘤等[1],部分息肉与肿瘤发生发展高度相关。肠道息肉可因多种原因漏诊,如肠道准备不佳,患者肠道痉挛明显肠腔暴露不充分,操作者肠镜检查不熟练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是当前治疗肠息肉最常用的手段,少数患者在EMR术后可发生腹痛、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本文总结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诊治的结肠息肉患者151例的临床资料,观察使用透明帽对肠道息肉检出率及EMR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接受结肠镜检查及息肉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151例中男性91例,女性60例,年龄20~81岁,平均47岁。初次常规结肠镜检查未用透明帽,均检出有结肠息肉,息肉1.0~2.0 cm。随后均接受黏膜切除术治疗,其中77例未用透明帽,74例应用透明帽。
1.2 检查及治疗方法 所用仪器为Pentax EC38-i10F电子结肠镜,山东玉华YH-300高频电发生器,久虹圈套器、注射针等。所有患者检查治疗前1天开始流质饮食,检查前4小时口服硫酸镁粉30 g加温水200 mL,其后2小时内口服温盐水2 000 mL。术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指标等均正常。结肠镜插至回盲部或末端回肠后退镜,发现直径≥1.0 cm息肉后均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1∶10 000)至局部病灶显著隆起,以圈套器圈套后高频电切除。术后禁食卧床6小时,预防应用抗生素1次。观察3~5天,观察有无腹痛、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 (1)息肉检出率:比较治疗前后二次检查结肠息肉数目,如同一患者第二次检查发现的息肉数多于第一次,表示检出率提高;(2)术后并发症:观察治疗前后腹痛、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使用透明帽组74例中12例(16.2%)二次检查发现的息肉数多于第一次,未用透明帽组77例中3例(3.9%)二次检查发现的息肉数多于第一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透明帽组发生并发症5例(6.8%),其中腹痛4例(5.4%),出血 1例(1.4%),未用透明帽组发生并发症9例(11.7%),其中腹痛3例(3.9%),出血6例(7.8%),未使用透明帽组出血发生率高于使用透明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放置钛夹及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后,出血均得到控制。
3 讨 论
部分结肠息肉为癌前病变,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是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的重要工作。许多患者结肠息肉往往多发,为提高息肉检出率,有报道应用色素内镜,广角内镜等检查方法[2],但这些方法因设备投入花费大,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结肠息肉检出率与肠道准备充分与否,医师肠镜操作熟练程度和检查时间长短等有关[3]。本研究所有病例检查和治疗均为笔者单人操作,肠道准备充分,均达到A级,退镜检查时间不少于8分钟,肠腔液体均充分吸引,肠腔充分暴露。本结果显示,结肠镜检查应用透明帽后肠道息肉检出率有所提高,考虑与透明帽可以压迫结肠皱襞,扩大结肠回旋区夹角,减少视觉盲区有关[4]。尤其肝曲、脾曲处病变因视野受限,结肠镜检查容易漏诊,透明帽与结肠镜之间的3 mm左右空隙为直接观察病变提供了空间。黏膜切除术时,透明帽可以压迫隆起结肠皱襞,扩大手术视野,有助于充分黏膜下注射形成隆起,便于病灶无粘连完整切除,对创面适度电凝可降低术后出血率。结肠息肉大小不同,其下方滋养血管直径也不同,对术后出血肯定有所影响。为了排除这个影响因素,本研究所有病例结肠息肉均为1.0~2.0 cm较大息肉。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透明帽组较未使用透明帽组EMR术后患者出血率明显下降,对术后出血患者予以钛夹夹闭创面及1∶10 000肾上腺素黏膜下注射后出血均得到控制。另外,使用透明帽也有助于黏膜切除术后病灶的负压吸引回收以进行病理检查,无需再用三爪钳等回收息肉。
总之,结肠镜检查及结肠黏膜切除术中常规使用透明帽,可以提高结肠息肉等异常病变发现率,并减少黏膜切除术后出血可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