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早期半流质饮食促进产妇胃肠功能恢复
2018-02-12邵娟
邵 娟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江苏226018)
剖宫产术是国内产科常见的腹部手术之一,传统观点认为,只有在胃肠功能恢复后才可以给予产妇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以避免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但有文献提出,腹部手术后早期进食反而可以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天数[1]。目前,国内对于剖宫产术后进食时机的选择大多是产科医师根据个人偏好来决定,在各医院甚至各治疗组间存在差异,但是不同进食时机的优缺点还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来证实。本文选择我科2018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47例,比较早期和延迟进食半流质对产妇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剖宫产产妇147例按住院号单双数分为早期进食(early feeding,EF)组和延迟进食(delay feeding,DF)组。EF组 68例,年龄 29.89±3.87岁,体重 71.58±7.12 kg,孕周 38.04±1.48周;DF组79 例,年龄 28.86±4.19 岁,体重 76.09±16.15 kg,孕周38.25±1.79周;两组年龄、体重、孕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既往有胃肠道手术、炎性肠病及产后出血史者。所有患者均为择期单胎剖宫产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签署参加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产妇均于产后4小时床上翻身,术后6小时开始进食流质,如米汤、鱼汤等,术后12小时鼓励并协助下床活动。EF组:术后12小时不管产妇是否恢复肛门排气,开始进食半流质,如稀粥、烂面条等,进食量按个人需求;如术后12小时内产妇已恢复肛门排气,则即刻改半流质饮食。DF组:待产妇恢复肛门排气后方改半流质饮食,进食量按个人需求。记录两组产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胃肠道并发症(腹胀、呕吐、腹泻)。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数据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DF组首次进食半流质时间为术后42.78±7.42小时,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术后32.71±10.63小时,而EF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提前,为术后28.69±6.44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2,P=0.049)。另外,在EF组中有3例(4.41%)出现腹胀症状,经开塞露灌肠后好转;而DF组未出现胃肠道并发症。
3 讨 论
剖宫产术后进食最佳时机的选择一直存在争议。根据传统观念,为了避免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一般在产妇恢复肛门排气后才给予半流质,再逐步过渡到常规饮食,因为肛门排气是肠道功能恢复的标志。腹部手术影响肠道功能的机制尚不明确,有人认为是炎性介质、肠道神经麻痹以及麻醉药物共同影响的结果[2]。近来有不少学者提出,早期进食可以抵消这些不良影响,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减少或避免术后肠梗阻的发生[3]。目前比较明确的是术后早期下床运动、益生菌的使用以及口香糖咀嚼可以比较有效地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4]。由于大多学者对早期常规饮食还持谨慎的态度,仅少量机构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常规饮食同样可以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时间,并可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5]。但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有研究表明,胃肠道功能可以在术后6~12小时得到恢复[6],甚至有人认为胃肠道的肌电功能及活动不受腹部手术的影响[7]。但为了保证产妇的安全性,本研究EF组采取谨慎的半流质饮食,并将首次半流质进食时间定于术后12小时,结果显示,EF组产妇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较DF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早期半流质饮食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其原因有:(1)早期的咀嚼可以兴奋迷走神经并促进消化液的分泌[8]。(2)早期的食物摄入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防止气体在结肠内的滞留[9]。(3)术后低钾状态是肠梗阻的主要原因[10],早期进食可以改善钾的缺乏,纠正低钾状态。另外,相较于DF组术后42.78±7.42小时进半流质,EF组早期进食也大大改善产妇的住院体验,有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EF组有3例患者出现腹胀症状,虽然经开塞露灌肠后症状好转,但提示对术后早期半流质饮食还需谨慎进行,期待大样本量、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剖宫产术后早期半流质饮食可以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改善产妇的住院体验,但少部分产妇可能出现轻微腹胀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