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骨折可吸收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防治初探
2018-02-12王继华王陈飞冯兴梅
王继华,王陈飞,冯兴梅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江苏226001)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交通事故伤频发,颌面部骨折十分常见,常造成面部外形改变,张口受限,咀嚼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外形与功能。因此,骨折解剖复位,恢复咬合关系,坚固内固定成为首选治疗[1]。近年来钛板内固定术已在临床广泛使用[2],但钛板内固定装置存在严重应力遮挡的弊端,且需二次手术取出[3]。可吸收接骨板具有很多优点,渐渐在临床推广使用,已取得很多经验,基本可以代替金属接骨板,但可吸收板也出现诸多并发症。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颌面部骨折患者228例,行可吸收板内固定,探讨发生并发症的原因以及预防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颌骨骨折住院患者228例,男157例,女71例。年龄6~82岁,平均45岁,以20~50岁年龄组的患者居多(114例,50.0%)。其中交通事故伤172例(75.4%),工伤 24例(10.5%),斗殴或拳击伤9例(3.9%),运动伤7例(3.1%),摔伤16例(7.1%)。下颌骨骨折64例(28.1%),上颌骨骨折57例(25.0%),颧骨上颌骨骨折76例(33.3%),上下颌骨复合骨折24例(10.5%),合并颅脑外伤及其他复合伤7例(3.1%)。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根据颌骨螺旋CT三维重建明确诊断,常规术前准备,排除手术禁忌证,合并颅外伤、胸外伤等患者均待病情稳定后手术。
开放性外伤沿外伤原创口入路,上下颌骨骨折大多采用口内前庭沟切口,髁状突骨折选择改良耳屏前切口及下颌下切口,颧骨颧弓骨折采用小冠状切口加口内前庭沟切口及面部小切口。下颌骨骨折根据骨折部位放置2~3块4孔或6孔接骨板,上颌骨骨折放置2~4块4孔或6孔接骨板或“L”型板,颧弓骨折使用8孔板。
术中选择合适的切口,沿骨面剥离翻瓣,充分暴露骨折部位。松解骨折断端,刮净肉芽组织及碎骨片,复位骨折断端,恢复咬合关系及张口度。将可吸收接骨板弯制塑形与骨断端骨面贴合,用气磨钻钻头在断端骨面的垂直方向打孔,冷水冲洗降温,钻攻丝扩孔,盐水冲洗碎屑,螺钉固定。下颌骨及颧骨用8 mm螺钉固定,上颌骨前壁用6 mm螺钉固定。冲洗创口,分层缝合。下颌骨骨折及咬合稍差患者行牵引钉颌间弹性牵引固定,牵引时间2~4周。术后全身使用抗生素3~5天,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 结 果
颌骨骨折住院患者228例中手术伤口为Ⅰ期愈合217例(95.2%),术后1月后复查,患者张口正常,颌面部基本对称,摄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有11例(4.8%)手术伤口为Ⅱ期愈合,术后1~2周发生局部肿痛化脓,均为下颌骨骨折口内切口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后,伤口很快愈合;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远期(术后4~12月)感染化脓5例(2.2%),均为男性,2例为上颌骨前壁粉碎性骨折,2例为下颌骨颏孔区骨折,1例系眶外侧骨折。可吸收接骨板外露或螺钉帽脱落17例(7.5%),其中男性10例,女性7例,发生部位上颌龈沟处12例,下颌龈沟处5例,有1例为8岁男童。张口受限(张口度<3 cm)5例(2.2%),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均为严重的多发性骨折。
3 讨 论
传统的金属接骨板内固定系统可导致颌骨应力性骨萎缩,影响头颅核磁共振检查,常需二次手术取出金属板,同时会导致骨折断端延迟愈合,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亦会限制小儿骨骼生长。可吸收接骨板克服了以上缺点,随着骨折断端的愈合而逐渐降解吸收,避免了二次手术创伤,也节省了后续治疗费用[4],绝大多数患者乐于选择可吸收接骨板。金属板内固定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15%左右[5]。可吸收接骨板属于高分子材料,无毒副作用,生物相容性良好,一般不会引起周围组织的排斥及炎证反应,经过水解反应降解为可代谢物,通过三羧酸循环排出体外。但有一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也会出现感染,但发生率明显低于金属板内固定系统。
本组患者中术后近期(术后1~2周)有11例发生局部肿胀、疼痛溃脓,少数切口部分裂开。原因:术中止血不彻底或骨缺损较大、上颌窦前壁粉碎、骨折线上阻生牙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组织内死腔形成,再加上患者全身抵抗力低下,口腔卫生差。经脓肿切开引流,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痊愈,未见可吸收接骨板松动脱落,不影响骨断端愈合。5例患者术后4~12月出现局部感染化脓,切开引流见大量稀薄脓液,其中见未完全降解的可吸收接骨板及螺钉残体,有1例经2次切开排脓后才痊愈。原因:可能由于可吸收板降解时间较长(1.5~2年),引发迟发性无菌性炎证。感染分别位于上颌骨前庭及下颌骨颏孔区,有1例位于眶外侧眉弓下方。由于上颌骨前壁粉碎严重,颏孔区需避开颏神经,同一区域放置可吸收板数量过多且位置紧靠,可吸收接骨板降解时局部组织来不及吸收,引起无菌性坏死。眶外侧感染者因体瘦,可吸收接骨板紧靠皮肤,术后10月出现肿胀化脓,切开引流后痊愈。有17例发生可吸收接骨板外露或螺钉帽脱落排出,常发生在术后1~6月,此时骨折断端已愈合,不影响治疗效果。原因:切口位置太靠近附着龈,可吸收接骨板安放靠近牙龈,可吸收板的厚度较厚,随着患者口腔正常饮食活动,不断摩擦,可吸收板可部分暴露,或螺钉松动脱落、螺钉帽折断排出。此时只要及时取出,创口很快愈合。所以后期病例我们都将口内切口位于活动的粘膜上,距附着龈至少5 mm,用可吸收线对位缝合,肌层尽量缝合,不拆线。儿童下颌骨骨折更加要注意切口的设计与缝合,要避开牙胚,尽量只用1块板,术后用头帽或弹力绷带限制下颌活动。术后张口受限5例,张口度<3 cm。原因:均系上下颌骨严重的多发性骨折,术中软组织创伤大,骨膜分离范围大,术后血肿形成,软组织疤痕严重,患者未能配合张口训练。
我们的体会:(1)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前控制好患者血糖,清洁口腔。(2)根据骨折部位,合理设计手术切口。(3)术中将骨折线上的肉芽组织、纤维性骨痂刮除干净,骨断端尽量解剖复位,不要造成明显台阶。可吸收接骨板塑形到位,紧贴骨面,钻孔时冲冷水降温,钻孔方向尽量与骨面垂直,倾斜角度<30°,攻丝到位,螺钉拧紧,松的螺钉尽量取出不用,这样可减少短期感染的发生。(4)上颌骨前壁不宜放过多可吸收板,宜分散至颧牙槽嵴及鼻犁状孔边缘等张力带。下颌骨为了增加强度有时放置3~4块可吸收接骨板,以致局部接骨板过于密集,易造成远期感染。一般使用2块接骨板即可,可增加断端邻牙钢丝结扎,术后牵引钉颌间弹性牵引限制下颌骨断端活动,来弥补少用可吸收板带来的固定强度不足。(5)可吸收接骨板放置时尽量离开牙龈及牙根,以减少术后露板和螺钉松动脱落。
总之,可吸收接骨板固定术后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全身情况差、糖尿病、营养不良、局部牙周病、口腔卫生不良、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线上阻生牙处理不当等。合理设计手术切口,规范手术流程,注重手术操作技能,结合可吸收接骨板特点,配合术后颌间牵引制动,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程度发挥可吸收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颌面部骨折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