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鸡传染性鼻炎及其防治措施
2018-02-12谢圣庚徐维新彭艳菲
谢圣庚,徐维新,彭艳菲
(1.上高县畜牧水产局,江西宜春336400;2.武宁县农业局;3.鲁南煤化工研究院)
鸡传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是由副鸡嗜血杆菌引起鸡鼻腔、窦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的明显特征是鼻腔和窦发炎、打喷嚏、流鼻液、面部水肿、结膜炎和食欲不振等。该病在全世界都有分布,死亡率一般在5%~20%。小鸡感染后,一般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者停滞,而大鸡相比小鸡更容易感染该病,且感染后导致蛋鸡产蛋量大幅下降,肉鸡的淘汰率明显增加,甚至并发其他如鸡支原体病等传染病,则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
1.1 病原菌形态特点
该病的病原菌为副鸡嗜血杆菌,此菌属于革兰氏阴性球菌,染色结果为两极染色,一般为1~3μm长,0.4~0.8μm宽,没有芽孢和荚膜以及鞭毛等。对生存环境的营养要求比较高,通常用鲜血或者巧克力琼脂培养基进行培养,而且还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即V因子的存在,才能很好的存活。V因子是葡萄球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排出物,所以,通常情况下,副鸡嗜血杆菌会在葡萄球菌的邻近位置生长。
1.2 病原血清型
该病原共有3个血清型,分别是A、B、C 3个血清型,几个血清型之间不会产生交叉保护。在我国发病的主要血清型为A型。Kume进行了间接的血清凝集试验, 将该病菌划分成 A1、A2、A3、B1、B2、B3、C1、C2、C3等9个血清型。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血清型和免疫特性相呼应,不同的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力比较差。
1.3 病原致病力以及抵抗力
该病原的致病力和多种因素均有关联,但主要与HA抗原、荚膜、菌体等有关。其中,HA抗原主要在定居中比较重要;荚膜与定居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大,主要是能够使患病鸡的机体发生病理变化;菌体的粗提多糖能够使患病鸡表现出中毒症状。
该病原菌的抵抗力非常的弱,在自来水中仅能存活不到5h,10min内长期处于45℃~55℃环境下便会死亡。该病的潜伏期比较短,自然感染后一般1~3h会表现出症状;若为实验室接种,则1~2d就会发病。
1.4 发病诱因
该病的发生有多种诱因,例如饲养密度过大,鸡舍通风状况较差;夏季鸡舍内闷热,氨气浓度高;冬季鸡舍阴冷潮湿,鸡群缺乏维生素A;有寄生虫感染;接种禽痘疫苗时发生不良反应等情况都极为容易导致该病的发生。在饲养的过程中应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以免出现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2 流行病学
2.1 地区性和季节性
鸡传染性鼻炎呈世界性分布,该病多发于气候温和的区域。目前我国已经有十多个省市发出过该病的报道。该病相对而言在冬季更容易发生,多发生在饲养密度大和不同年龄鸡群混合在一起的鸡场。冬季由于天气较为寒冷,正是因为这样的天气所以才给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饲养密度大的鸡场,鸡与鸡之间的接触在所难免会很密切,这样就加速了病菌对鸡群的感染进程。
2.2 年龄性
该病在各个鸡龄都有发生,总的是随着鸡年龄的不断增大,发病率也逐步上升。例如,3~5日龄的雏鸡对该病有一定的抵抗力,6~7日龄的健康雏鸡在其鼻腔接种后可感染该病。在进行人工接种的情况下,4~8周龄的小鸡的感染概率在72%左右,13周龄到3年左右的鸡的感染率为100%。并且,鸡龄越大,该病的潜伏期越短,发病过程也比较漫长。
2.3 传播途径
患病鸡和带菌鸡都属于传染源,该病可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污染饲料进行传播,或者是饮水时通过消化道传播。
感染对象一般为鸡,鹌鹑、珠鸡等有时也会发病,但其他禽类、鼠类、家兔等不会发生感染。感染该病后常伴随着并发的其他细菌性或者病毒性的感染,在临诊时要小心区分。
3 临床症状
患该病后的普遍表现症状为流稀薄的清鼻涕,眼睛四周以及面部发生水肿;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但在鸡龄不同的时候,表现也有所不同。例如,仔鸡患病时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育成鸡患病主要表现为冠色苍白,食欲不振,羽毛蓬松,上呼吸道炎症逐步扩大至气管和肺部时,常表现为呼吸不畅。一般3~5d死亡,幸存的鸡后期发育也不良。成年鸡发病是一般在最初时期表现为食欲不振,爱睡觉,不喜欢到处走动。发病中后期,眼睛四周和脸部发生水肿。公鸡常出现睾丸萎缩,配种率下降等情况。母鸡则在发病的前5~6d,产蛋量骤减,除此之外,产蛋量每天都下降,死亡率可达20%~30%左右。
4 病理变化
该病的病理变化在生前表现主要是鼻腔和鼻窦黏膜附近出现炎症,且鼻腔内产生较多的浓稠液体,会产生渗出物的凝块,更严重的导致气管炎和肺炎。有时还会产生干酪样的物质,这种物质在体内积聚多了以后容易让患病鸡的眼睛发生肿胀或者是严重向外部凸起,甚至使病鸡的虹膜发生穿孔或者眼球开始萎缩、破损,直至失明。该病病变一般对上呼吸道的损害较大,其他器官几乎没有严重的损伤。对于产蛋鸡来说,主要发生的病变为卵泡变软,或者产生水肿以及血肿,甚至卵巢萎缩。
患该病死亡的病鸡身体比较瘦弱,胸骨多数都较为突出,大部分病鸡的消化道和胃肠都没有食物残留。
5 诊断
该病与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鸡霍乱、禽痘、维生素A缺乏症等病症的临诊症状较为相似,在进行诊断时要较为仔细,并且除了临诊时的初步判断(根据流行的情况和季节、发病的鸡龄传播的速度、死亡的数量、面部以及鼻腔的病理变化、有无典型鼻炎症状等),还需要进行更加精确的判断。
5.1 病原分离和鉴定
用经过消毒的棉签从几只初步判定为该病的鸡的鼻腔或者鼻窦内,划拭几下。再将该棉签在准备好的鲜血琼脂板上进行划线,再接种培养葡萄球菌,并放置在37℃的环境下培养。1~2d以后,若观察到葡萄球菌附近有细小菌落繁殖,则该菌落极有可能是副鸡嗜血杆菌。
也可以直接将从疑似该病的病鸡鼻腔中获得的粘液培养后所得的物质,直接接种到3~4只健康鸡的鼻腔中,1~2d后出现传染性鼻炎的临诊症状,则可确定该病菌确实为副鸡嗜血杆菌。
5.2 PCR技术诊断
采用PCR技术进行诊断时,会比普通的细菌分离更为快速和便捷。一般只需要6h就可以检测出该病的几种类型的毒株。这种方法所用到的DNA的模板,一般取自培养所得的菌落或者是从疑似病鸡的鼻腔中取出的粘液,这样所得的结果更加准确。
5.3 血清学诊断
一般健康鸡被副鸡嗜血杆菌感染后1~2个星期均会表现为阳性,所以,可以采用浓度为5%的鸡血清和鸡胸肉的浸出物一起培养该菌进行抗原的制备,通过凝集实验对病鸡进行抗体的检测。该菌共有3种血清型,却有着共同抗原,因此,可以同时检测出3种血清型。
测试方法有试管法和平板法,若用的是试管法则试管中的抗原浓度是为每毫升60亿,1∶5的稀释血清。与抗原进行反应后发生凝集反应的就是检测结果为阳性,反之,则为阴性。平板法的抗原浓度是每毫升600亿,1∶5的稀释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就为阳性。
除了上述方法外,血凝抑制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也可以用来诊断该病。不同的是,血凝抑制试验一般检测的是A、C血清型的特异抗体,而且,这两个试验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操作更为繁琐,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采用着两种方法进行诊断。
6 防治措施
6.1 免疫接种
鸡传染性鼻炎防制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免疫接种。目前主要有A、B、C 3种血清型,鸡若患有该病应该使用A+B+C三价疫苗。在使用疫苗中需要注意的是,鸡传染性鼻炎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发的,所以存在内毒素。鸡在接受疫苗注射后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药理反应,所以在给鸡注射完疫苗后,还需要细心的观察鸡的一举一动,一经发现异常,需要对其进行隔离处理。在给鸡注射疫苗时多采用的是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切记不可直接从鼻腔、鼻窦注射,且接种疫苗应在3~6周龄和开产前各接种一次。建议采用胸部皮下注射,可避免因肌肉注射所引起的个别肿胀情况出现,影响后期鸡的生长和发育。
饮水设备每天都要用0.1%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防止该病的进一步传播。
6.2 药物治疗
在发病初期时及早使用药物并进行氢氧化铝灭活水胶苗的接种,可有效控制该病的传播和流行。磺胺类药物和多种抗生素对治疗该病的效果相当显著。针对食欲不振的病鸡,可对其使用庆大霉素或者是卡那霉素,连续使用2~3d,病鸡厌食症状将会减轻。
6.3 改善鸡群饲养管理条件
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也就是说不同批次或用途的鸡群分开饲养,到了一定时期,一个单元格里面的鸡一起引进或一起出栏。冬季天气寒冷干燥,尘埃活动活跃,鸡舍空气较为浑浊。因此鸡舍内需要安装空气净化设备,给鸡群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鸡传染性鼻炎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是饲料和饮水。因此鸡只在吃饲料和饮用水时应严格的对装饲料、水的器具进行严格消毒,从而可以有效的控制疫病的传播。
冬季千万不能为了保温而将门窗紧闭,要保证良好的通风,至少要做到定时排风。如果有必要,可以在室内采取加温的措施,避免鸡群受冻。及时清除鸡舍内的粪便污物,保持舍内光线、温度、湿度适宜,有害气体含量符合卫生要求,保证舍内具有良好的小气候。
科学饲喂,定时定量保质,不用霉变、污染饲料,不喂过冷过热饲料,不突然更换饲料,避免给鸡群造成应激。
所有进出的工作人员、车辆和使用的工具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一切标准都参考卫生管理制度,避免外来病菌的感染。
一旦发现有疑似患病鸡的存在,应立即淘汰,然后进行消毒和隔离。将所有与病鸡有接触的鸡群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时间为一周左右。已经确认为健康鸡即确认不患该病且也非该病病原体携带者方可进行出售。否则,禁止上市出售,立即淘汰,进行无害化处理。
6.4 彻底清除病原体
在发现副鸡嗜血杆菌后,要立即淘汰该病的携带鸡,对发病鸡群进行紧急接种,同时,还要配合药物治疗。病鸡群的鸡舍要及时进行消毒,可带病鸡消毒,加快该病的控制步伐,促进彻底清除该病病原体。
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开始了彻底清除计划,2~3年内,每年都进行3次检测,均未检测出该病病原体的存在,就证明该鸡场传染性鼻炎清除成功。
7 总结
鸡传染性鼻炎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在我国的发病率大概在21%~52%,死亡概率约在6%~21%。该病危害在于患病后会导致仔鸡的生长发育迟缓,蛋鸡的产蛋率大幅降低。还有较多病鸡死与其他并发感染的疾病有关,从而带来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对其发病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再结合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如及时免疫并配合对应的药物治疗,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的降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经济损失。
[1]周大薇,邓灶福.动物环境卫生[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228.
[2]李舫.动物微生物与免疫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263.
[3]宋禾,欧阳清芳.动物防疫与检疫[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210.
[4]陈溥言.兽医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