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樟子松栽培技术
2018-02-12翟金凤
翟金凤
(国营新宾满族自治县赵家林场,辽宁新宾 113213)
樟子松生长速度快,材质好,适应性强,树木高大,可达30 m,其木材在我国多种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且有很多林业工作者在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因此,普及樟子松栽培技术,对促进林业企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选地整地
樟子松喜光性强,根系发达,对于干旱有着较强的抗性,喜沙土,但耐水性略差。因此,选择苗地时,应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低的沙壤土[1]。
选择好合适的苗地之后,即可进行整地。首先是清除掉苗地内的石块、树枝等杂物,然后进行翻耕。为了促进樟子松幼苗的根部充分生长,培育壮苗,翻耕深度控制在30.0~40.0 cm。翻耕后施加底肥,底肥以腐熟的农家有机肥为主。通过施加底肥,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樟子松幼苗的生长;另一方面,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和透气性能。底肥施加量一般为1万kg/667 m2左右,然后将地内的土块打碎,将土地耙平并起垄。垄宽1.2 m左右,高15.0~20.0 cm,长度根据地块长度来选择。
2 种子处理
一般在播种前3周左右,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首先对种子进行消毒,一般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2 h左右,然后将种子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晾干水分。
其次是催芽。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背风向阳的地块,挖出一条宽度和深度均在50.0 cm左右,长度根据种子量来确定的坑。在坑底铺上席子,然后将经消毒处理的种子拌混两三倍湿沙放入坑内,上盖草帘,夜盖昼揭,并于白天上下翻动混沙种子,并适量浇水。经15~20 d后,绝大部分种子裂嘴,即可将种子筛出进行播种。如果不能及时播种,则停止翻动,并加覆盖物或移于背阴凉处,降低温度,抑制发芽。
3 播种育苗
樟子松种子在温度达到7 ℃时即可萌发,一般在地表以下3.0 cm处温度达到7 ℃时即可播种。但是,为了确保幼苗的出苗及生长,东北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左右播种。这样可以促进樟子松的发芽,并且在秋霜来临之际,幼苗已经生长到一定程度,对于寒冷天气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播种后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来确保樟子松种子的萌发。樟子松的播种一般使用条播形式,播种前要灌透底水,待床面稍干松时搂起0.5~1.0 cm深的麻面,然后用播种机或手推播种磙播种。幅宽3.0~5.0 cm,行距8.0~10.0 cm。播后及时镇压,覆土厚度0.5~1.0 cm,过厚幼苗出土困难。樟子松播种量控制在4~5 kg/667 m2。
4 苗期管理
4.1 水肥管理 虽然樟子松抗逆性强,但是幼苗根系尚不发达,对于干旱等的抵抗力有限。而且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都需要充分的水分。因此,播种后需要少量多次浇水,一般可采用喷雾方式,使土壤表层1.0~2.0 cm处润湿即可。由于施加的底肥较为充足,前两个月不需要进行专门的追肥。幼苗出齐后2个月左右,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可追施氮肥。将氮肥配置成溶液,喷洒于地面即可,施加量为4~5 kg/667 m2。进入7月以后,幼苗的根系逐步长成,生长速度加快,对于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也在增大。需要每月追肥一次,每次追肥量为15 kg/667 m2左右。8月进入霜冻之前,需要施加一次磷肥,施加量为20 kg/667 m2左右。
4.2 中耕除草 进入夏季之后,雨水渐多,一般下雨之后土地容易结块,不利于樟子松幼苗的根部生长。而且,由于苗地施加底肥较多,土壤肥沃,有利于杂草的滋生。因此,雨后,要及时进行松土、除草,提高土壤疏松度和透气性,为樟子松幼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4.3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是林业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樟子松常见的病虫害较多,需采取合理措施进行防治。首先,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可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其次,如果播种地块周边曾经发生活樟子松病虫害,则可在施加底肥时在土壤中加入一定的硫酸亚铁或者硫酸铜作为消毒剂,灭杀土壤中的寄生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再次,通过合理的水肥管理,培育壮苗,提高幼苗对病虫害的抗性;最后,如果病虫害在苗地中大面积发生,可采用针对性农药进行防治,减小病虫害对幼苗的影响。
4.4 越冬管理 虽然樟子松耐寒,但幼苗对寒冷的抵抗力有限,防冻害是樟子松幼苗管理的重要方面。入冬前停止对幼苗施氮肥,可施磷、钾肥;喷施抗冻剂,以增强植物的抗冻能力,减少低温下原生质内形成冻晶体对膜系统的机械伤害;根颈培土可防止根颈和树根冻伤,同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5 起苗造林
根据樟子松生长情况,一般在播种后2 a左右即可起苗造林。起苗时注意对幼苗根部的保护,不要伤害到主根,尽量保全侧根。如果起苗后不能立即定植,需要在根部包裹泥浆,并在阴凉处保存。定植后及时浇水,确保幼苗成活,如果有不成活者,需尽快补种。定植后的前5 a,根据幼树生长情况进行抚育,如浇水、施肥、清除周边杂草等,确保幼苗健康生长。
[1]陈龙,常春雷.樟子松造林技术[J].河南农业,2017(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