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2018-02-12张继轩吕婧娴
张继轩 张 洁 吕婧娴
(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陕西榆林 719000)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农作物种类之一,玉米的产量及质量对于农业生产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玉米种植一直是农业生产者关注的重点,对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巧的研究从未停止。下面简要介绍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
1 玉米栽培技术
1.1 整地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提升玉米栽培技术,提高玉米质量及产量的重要前提是疏松土地。目前,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农机设备疏松土地,该环节讲究精细深翻,之后进行播种工作,有利于玉米生长。此外,清除耕地中的杂物,也是整地工序中重要的一环。在种植玉米之后,土地中的杂物会对玉米生长造成严重影响。只有在种植之前进行全面清理,才能够保障之后玉米生长良好,避免出现玉米种子发霉、腐烂的现象[1]。
1.2 合理选种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土地特性、自然环境及水质特点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别,而上述三项因素是影响玉米生长的主要条件,因为上述因素的差别,导致不同地区的农民要针对性进行选种。以当地的气候、土地、水质特点为基础,选择适合当地的玉米种子,才能够保障最终的收成。选种工作完毕之后,还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处理,一般有浸泡及晾晒等工序,该步骤主要是保障玉米种子具备更强的病虫害抵抗能力,同时提升玉米种子的发芽率,之后即可进行播种。
1.3 合理栽植 一般在选择正确种植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玉米的品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确定玉米的种植方式及密度,确保玉米种子均匀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另外,玉米种植密度与玉米品种有关,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要求。换言之,如果该玉米种植区域土质较为疏松,玉米不易生根,那么要适当加大种植密度,避免后期玉米出现倒伏问题。反之,如果地区土质紧实,玉米容易生根成长,那么需要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为每个玉米个体预留出足够的生长空间,保障光照充足。
1.4 科学管理 在选种及播种工作结束之后,需要对后期生长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最为重要的是幼苗期和抽穗期。在玉米生长进入幼苗期之后,玉米根系是否发达关系着最终的产量。因此,该阶段需加强管理,及时进行定苗,对缺苗部分及时进行补足,保障玉米产量的稳步提升。进入抽穗期后,为了继续保障玉米长势良好,需要加强灌溉排水、培土施肥、摘除雄穗、摘除无效果穗。玉花抽穗开花期是全生育期需水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如果缺水就会造成减产,有浇水条件的田块要及时灌溉。但是,如果此时雨水较多,需要及时进行排水,以免受涝,妨碍灌浆结实,避免倒伏,降低产量[2]。
2 常见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 玉米病害防治策略 玉米常见的病害有小斑病、黑粉病及纹枯病等。例如,黑粉病主要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可以在种植之前采用粉锈宁拌种进行预防;如果玉米生长阶段出现黑粉病,首先要对发病区域进行有效控制,在此基础上喷洒农药进行治理,降低危害及损失。如果地区天气炎热,会导致玉米出现小斑病,可在选种阶段选择抗性良好的品种,降低发病率[3]。
2.2 玉米虫害防治策略 玉米螟、蚜虫是危害玉米健康的主要虫害类型。针对玉米螟进行防治,主要是将辛硫磷颗粒放置于玉米植被的中心部分,通过该药物有效杀灭玉米螟。蚜虫是最为常见虫害,在整个玉米生长均可产生危害,会导致玉米出现大量的黑色片状斑纹,影响长势,导致玉米颗粒不饱满。而且蚜虫繁育速度极快,容易产生大面积危害。针对该虫害,主要采取以毒攻毒的方式进行防治,或者利用瓢虫或者步行虫等蚜虫天敌,对其进行控制及灭杀,这是典型的生物防治手段。
3 结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其质量及产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食品质量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该文提出了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防治策略,以前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及质量。
[1]井士军,尹海兰.探究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策略[J].农民致富之友,2017(22):123.
[2]杨勇.探究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7(11):78-79.
[3]王永君.探究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的防治策略[J].农业与技术,2017(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