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副伤寒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8-02-12李长远
李长远
(本溪满族自治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辽宁 本溪 117100)
2018年,我国多省份出现仔猪副伤寒病和猪瘟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要加强对有关方面疾病的鉴别和防治。仔猪副伤寒病主要是由沙门菌引起的,具有传染性,对于断奶期的仔猪侵染较为严重。并且该病可引发败血症、坏死性肠炎,从而致使仔猪死亡。虽然这种疾病与猪瘟病具有相似性,但是病理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为了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防治,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1 病原与临床表现
1.1 病原
经过相关方面的实践研究发现仔猪副伤寒病的病原为沙门菌,仔猪副伤寒病属于一种仔猪传染病,传染性较强[1]。
1.2 发病日龄
仔猪副伤寒病发生在仔猪生长期的断奶阶段,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仔猪断奶期之后,会接触其他食物,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且食物是否清洁、是否含有一定的病菌成为仔猪染病的风险来源;二是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的乳汁都会含有一定的免疫蛋白和抗体,能够抵抗一些传染病,断奶之后这一方面的作用将会失去,增加了病菌感染的概率。
1.3 临床表现
仔猪副伤寒病主要发生在仔猪断奶前后,具体时间段为2~4个月的仔猪,表现为仔猪体温升高至41~42℃,食欲减退,发生拒食现象,死亡率较高,病期较短。在外观方面,患病仔猪会在耳根、胸前、腹下等位置出现瘀血紫斑,耳尖干性黄疸。通常,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较为多发,与肠型猪瘟病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且受到体温升高的影响,仔猪会产生畏寒的情况,并伴发多种疾病,如结膜炎、溃疡等。此外,仔猪的眼部流出脓性分泌物,使眼睑黏连在一起,角膜浑浊,顽固性下痢,粪便水化,颜色表现为黄绿色、暗绿色、暗棕色等,粪便中经常会含有血液坏死组织,从嗅觉上表现为恶臭[2]。仔猪感染此病数周之内会反复发作,逐渐消瘦、脱水,然后死亡。
2 病理变化
仔猪副伤寒病主要的病变位置为盲肠、结肠和回肠,特征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发病后,仔猪的肠壁厚度增加,黏膜潮红,且出现一些具有臭味的分泌物,原有的组织也发生坏死,这样一来,肠壁上会出现弥漫性坏死和腐乳状坏死物质,边缘部位产生形状不规则的堤状溃疡,并且出现气体,发生肠鼓气,出血。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方面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出现针尖、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坏死灶、结节。与此同时,随着病情的发生,仔猪的肠系膜淋巴结呈絮状肿大,严重者会出现干酪样结节。
3 诊断
可以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但是,这只是一种初步的诊断,如果想要确诊,还需进行病理检验和化验。
4 预防与治疗
4.1 预防
对于仔猪副伤寒病的预防,主要是采取常规措施。首先,对仔猪接种弱毒菌苗,接种的时期为仔猪断奶后,一次性喂食或者肌肉注射,用量为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1头份。其次,加强饲养过程的管控,仔猪圈舍注意保暖,并进行全过程管理和及时清扫、消毒,防止病毒传入和滋生。同时严格控制饲料和饮水来源,初生仔猪早吃初乳,提早引料补料,仔猪断奶分群时不要换舍。再次,使用金霉素等药品,增强仔猪的抗病能力。可以将其混入饲料中喂食,配比为1∶10。可同时在母猪和仔猪的饮水中按200 L饮水添加利呼宁100 g。最后,要对仔猪进行“体检”,合理确定抽检的周期和样体,实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4.2 治疗
仔猪染病后,应对其及时进行隔离,并且分析病因,找出诱发这一疾病的源头,进行消除和根除。在治疗过程中,主要是进行抗菌消炎、止泻补液。具体的药方为肌肉注射阿米卡星注射液,每次使用量为20万~40万国际单位,每天注射两三次。或者喂食大蒜,每日1次,一次20 g左右,连续两三天。对发病仔猪也可选用中药治疗,中药方剂为败酱草40 g、薏苡仁30 g、金银花20 g、地丁15 g、丹皮10 g、广木香6 g以及丹参、苦参、土茯苓各18 g,煎水给仔猪内服,每天早晚各内服一次,连续内服3~5 d。此外,因副伤寒病会引发其他类疾病,可以针对诱发的其他类疾病进行治疗,控制病情。
总体而言,对于仔猪副伤寒病的治疗需要食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食疗可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使其具有战胜疾病的能力,药物治疗较为直接,但要注重药品使用量的控制,以免影响猪的肉质。
5 结语
加强对仔猪副伤寒病的鉴别,掌握其临床症状,并在饲养过程中加强饲养管理、进行有效防治,杀灭病菌,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便可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