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何以可能到以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路探析*
2018-02-12蔡正丽
蔡正丽
(安徽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应当负有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落实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下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何以可能
近年来,国际社会的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激荡、碰撞、交融、交锋很是频繁, “西方文化优越论”“西方文明中心论”“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不断挑战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如何在新时代按着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至关重要。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不仅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然而,目前在思政教学界,有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属不同学科,内容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两者能否融合起来存在一定的担忧,我们认为这种担忧也是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二者融合的可能性。
1.两者在教育思想上存在相通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主题是立足于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注而追求普遍和谐,集中体现在儒家和道家所共同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在“普遍和谐”的价值追求中,中国传统文化从“仁爱”出发,生发出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各种思想,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精神。涉及到政治伦理、道德规范和个人境界三个层面的思想追求。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相通性,表现在政治伦理上,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勤政爱民的施政理念、仁政王道的政治思想,与当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一定相通性,即在治理国家中,都重视人心的向背,重视与人民建立深厚的情感。在道德规范上,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倡导“仁爱”及家国情怀,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倡导个人品德,社会公德以及爱党爱国之大德具有相通性。在个人境界提升方面,都主张不断健全人格,提升自身生命境界,力图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正因如此,习近平强调,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治国理政的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2.两者在教育性质上的互补性。从内容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侧重于政治教育,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侧重于人文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以政治性为主,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理论,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等方面的教育。毋容置疑,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鲜明特征。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生存和发展中,产生了儒释道等各家学说,其以伦理内容为核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立德、立志、立业方面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及实现人文精神教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两者在政治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互补性体现在,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思想教育资源,在文化教育等一系列文化实践过程中,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可通过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内涵,实现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互通互渗,合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
3.两者在教育方式上具有借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政治性、科学性、意识形态性离不开灌输的教学形式。在一定阶段,意识形态传播离不开理论灌输,列宁也曾说过:“工人本来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这种灌输具有规训和约束性,对政治性教育和阐明科学理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概念到理论的阐释方式,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育人和文化育人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根植于几千年来人们共同生活经历,在教化方式上,区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概念化、理论化与灌输的方式,它以生动优美的文字典故和非概念化的方式呈现思想,注重在意境涵养中发挥教育功能。这种教育方式迁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把思想政治教育隐藏在文化语境中,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性、说教性等色彩,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能够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以何为要求
如前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但还是要看到两者分别作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体系,客观上存在思想、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糅合和不分主次地拼凑,而是要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来具体实施。
1.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始终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放在第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立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要求。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关键所在。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才能有效鉴别、借鉴、转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做好传承和弘扬工作的基本前提。其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做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提出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互补性,又要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上的结合,十九大提出要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基础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这些观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障。
2.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规律,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渗透和体现出的政治活动规律与认识规律。首先,从政治的活动规律来看,“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政治是中心项和核心内容,规定了活动的社会性质,离开了政治,它的社会性质就发生了改变,因此,政治属性内在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中。”[2]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过程中,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对内容进行整体设计,要具备较高的学科理论水平和政治政策水平,且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思想迁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育人的根本任务,既不冲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教育,又能从人们最为亲切和熟悉的传统文化中找到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衔接的地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历史依据。其次,从认识规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重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知情意”来实现价值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属于价值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立场,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育的价值中立教育,它注重在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意志中实现对科学理论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认同。因此,既要通过讲授理论来系统阐述知识问题和政治问题,又要充分利用情感,通过寓理于情的方式催化和推动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大学生的情意,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
3.追求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容与形式的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承和前进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传承更要促进它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为“传统”并非简单的过去式,它既包含着过去,也存在于现在,更孕育着将来。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3]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用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来补充、完善传统文化的内涵,推进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创新途径。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造性地整合两者之间的内容,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良性互动与双重创新。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以何为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是要探索一条涵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载体运用、教学方法创新等在内的具体路径。
1.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重教学资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中已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然而,就弘扬传统文化以及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来看,思政课教材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是不足的。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下融入传统文化,至少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做好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一是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将传统文化的哲理和典故设计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里,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的广度和文化的厚度。二是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成人与成才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文化所体现的仁爱、正义、礼乐、诚信精神融入到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将“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设计到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上。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设计到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三是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方法论相结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存在着相当的差异,但在根本的理论关节点上,两者存在可以贯通之处。如“物极必反”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统一观、“革故鼎新”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躬行践履”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都具有相通性。四是将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丰厚土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无论是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思想等与中国传统实学和经世致用精神有着内在的联系,体现东方思维方式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方法创新上,要善于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教育教学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应该说是多样化的,除了一般的讲解法、案例法、经典阅读法、课堂讨论法等外,更要善于化用中华优秀文化中的可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启示价值的方法。例如,传统文学创作中所使用的“兴比赋”方法就可以化用到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兴”即“先言他事以引出所咏之词”,该方法化用到思政课教学,就是要注重从学生所知晓的现象、事物、事件,尤其是从他们自身的喜怒哀乐切入到有关树立理想信念、实现人生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学内容上来。“比”简言之就是“打比方”,该方法化用到思政课教学上则要求重视鲜活的案例教学,凸显出思政课的实践性、现代感和生活气息,因而教师需要精选一些接地气、生活化、现实感的案例来讲解,并与学生们共同分享这些案例所带给我们的所感、所思、所获。“赋” 即“直陈其事”,注重话语修辞和语言气势, 该方法化用到思政课教学上则要求讲授这门课的教师在教学语言上要富有美感、节奏性、感染性、流畅性,做到情理交融,充分发挥出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
3.在教学载体运用上,要合理利用传统文化的话语方式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之美。优秀内容设计需要相应教学载体将其呈现出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创新相应的教学载体。这些方面主要包括: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中运用好语言的载体,在教学语言上做好马克思主义话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的对接,教师要以清新优美、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现代语言展现古典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与效果;适当引入文言文、诗词歌赋,但要做适当的解释,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所阐述的理论具有“中国风格”。二是要充分借鉴多媒体新技术。在PPT设计上,可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凸显多媒体教学的精美化,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与现代传媒元素有机结合,在PPT平台上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美学意义上的相通性。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对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动性和实效性,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