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十六国时期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及民族交融*

2018-02-12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汉人鲜卑慕容

陈 鹏

(渤海大学 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辽西指今辽宁省西部,其包括盘锦、阜新、锦州、葫芦岛、朝阳市所管辖的地区。前燕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慕容部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关于这一时期的移民研究,学界多将目光放在江南地区,而对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则关注不够。因此,本文主要考察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状况,进而探讨移民对辽西社会发展与民族交融的影响,以期增补移民史、民族史的研究。

一、移民概况

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主要是自发性移入与军事掠夺性移入,亦有政权内部强制性移入的个别情况。

(一)自发性移入。主要是汉人受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为求生存而主动迁入。西晋末年,中原离乱,而慕容廆控制的辽西地区较为宁谧,故中原流民数万家自发迁往。《晋书》载:“时二京倾覆,幽冀沦陷,廆刑政修明,虚怀引纳,流亡士庶多襁负归之”[1]2806。《通鉴》亦载:“是时中国流民归廆者数万家”[2]3578。廆按其原籍,设侨郡安之:“冀州人为冀阳郡,豫州人为成周郡,青州人为营丘郡,并州人为唐国郡”[1]2806。从侨郡的设置看,流民主要来源于冀、豫、青、并四州,慕容廆未给与辽西毗邻的幽州人设置政区,说明来自幽州的流民很少。中原流民迁入辽西的数量庞大,史载:“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1]2823。除中原外,辽东等郡亦有人口迁入。永嘉五年,鲜卑素连、木津二部连岁入寇辽东,杀掠士庶,士民归廆者甚众。建兴元年,据有乐浪、带方二郡的张统与高句丽的斗争失利,乃率其民千余家归廆。与中原相比,辽东等郡迁至辽西的人口较少,这与当地本就人少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投奔慕容廆的流民中含有诸多士家大族,他们大多带着宗族、乡里、部曲、佃客而来。如孟晖 “帅其众数千家降于廆”[2]2676;黄泓“乃率宗族归廆”[1]2493;宋该与平原杜群、刘翔“帅诸流寓同归于廆”[2]2798等等。中原士人的到来,对前燕政权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军事掠夺性移入。即通过战争方式将人口掳掠至辽西。前燕在与周边政权角逐的过程中曾多次掠夺其人口,为方便起见,现作表于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口被掠至辽西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慕容廆、慕容皝两代,其掳掠对象主要是宇文、段氏、夫余、高句丽、后赵,此外亦有一些其他鲜卑部落。以上失去人口的一方皆有掳掠汉人或汉人主动归附的情况,如段氏在永嘉初就“所统胡晋可三万余家”[1]1712,因此,前燕掠夺来的人口中含有相当多的汉人。虽然太康六年掠夺夫余万余人时,前燕的根据地尚在辽东北,但随着慕容廆入居辽西,这部分掠夺来的人口必随其迁入辽西。前燕将这些人口大多迁至都城附近,以加强被掠夺人的控制。另有迁往昌黎、凡城等个别情况,应是出于加强对重要城池防御的考虑。前燕掳掠至辽西的人口,有数量可考者即有近60万之众,这不仅使前燕获得充足的兵丁、劳动力、赋税等资源,而且对失去人口的一方造成了沉重打击,为其日后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础。

(三)强制性移入。主要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人口迁徙。慕容廆死后,前燕引发嗣位冲突。皝弟慕容仁割据辽东,并得到辽东大姓的支持。皝平仁后,将辽东大姓强制迁往辽西棘城加以控制。

永和五年,慕容俊嗣位。翌年,前燕迁都蓟城,之后迁都邺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辽西成为前燕的后方基地,除某些特殊情况外,已成了人口输出地,人口移入辽西已告一段落。

二、移民与社会发展

人口大量迁入辽西,对当地的城镇建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均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城镇建设的发展。自东汉以来,乌桓、鲜卑先后入居辽西,致使辽西诸多建制被省并。至西晋前期,辽西属昌黎郡管辖,郡下仅辖昌黎、宾徒二县,户九百[1]427。可见,辽西地旷人稀,城镇建设较为落后。永嘉之乱后,人口迁入辽西的数量与日俱增,出于管理与安置民众的需要,势必要建立更多的城镇。因此,慕容廆父子新设置了许多县或城。这一时期,见于史籍记载的县或城,即有棘城、和阳、武次、西乐、龙城、兴集、宁集、兴平、育黎、吴县等三十余城。石季龙进攻慕容皝时,“郡县诸部叛应季龙者三十六城”[1]2818,说明了此时辽西城镇数量已较为丰富,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龙城是前燕的都城,在前燕城镇中最有代表性,从“户垂十万,狭凑都城”[1]2824的记载看,龙城在当时无疑是“大都市”的代表。

(二)经济的发展。如上所述,辽西自东汉以来,先后由乌桓、鲜卑掌控。而乌桓与鲜卑的经济形态主要以游牧为主,虽从事农业生产,但仅是粗放型农业,与传统汉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相差甚远。正如《魏书》所载:乌桓“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大人已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3]834。而鲜卑的经济形态与乌桓相似,慕容部在莫护跋时代迁入辽西后,仍以畜牧、狩猎为生。因此,辽西此时的农业发展较为落后。直至慕容廆定都棘城,乃“教以农桑”,发展农业经济。然而受劳动力、农耕技术的制约,农业发展水平有限。永嘉之乱后,中原流民的大量迁入,打破这一限制。他们大都躬耕于野,从事农业生产,传播先进的农耕技术。除汉人外,被掠至辽西的各族人口亦从事农业生产。如朝阳北票喇嘛洞墓地居民的经济形态即以农业为主,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该墓的族属基本就是前燕掠至辽西的夫余人[4]44-51。人口的激增,需要更多的粮食供给,对外扩张亦需要充足的物质保障。因此,前燕统治者以农为本。慕容廆常言“稼穑者,国之本也,不可以不急”[1]2808,并将其重农思想写入《家令》以警示后人。慕容皝进一步“躬巡郡县,劝课农桑”[1]2822,并将其苑囿改为农田给予流人耕种。最终,辽西农业迅速发展起来,广袤的土地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的发展又必定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为前燕逐鹿中原的物质保障。

(三)文化的发展。汉人的到来,将儒学传入辽西。特别是中原士人出仕前燕,为其构建魏晋封建体制,使统治者认识到儒学在治理国家上具有独特作用。因此,前燕统治者推崇儒学,重视教育。慕容廆将“儒学该通的”平原刘赞“引为东庠祭酒”,让慕容皝与宗室子弟到东庠学习,在“览政之暇,亲临听之”[1]2806。经其提倡,“于是路有颂声,礼让兴矣”[1]2806,儒学文化很快传播开来。慕容皝由于从小受儒学熏陶,更加重视儒学教育。其不但“立东庠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1]2826,而且“亲临东庠考试学生,其经通秀异者,擢充近侍”[1]2826,这种学而优则仕的办法,对于鼓励学习儒家文化又起了推动作用。慕容皝更是成为了儒学的传播者,史载:“皝雅好文籍,勤于讲授,学徒甚盛,至千余人”[1]2826。慕容氏上层贵族大都拥有较高的儒学造诣,如慕容翰“爱儒学”[1]2827、慕容俊“博观图书”[1]2837、慕容恪“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1]2858等等,以上皆说明了辽西地区的文化教育得到了发展。

三、移民与民族交融

人是文化的载体,无论是主动迁徙,亦或是被迫迁徙,都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时期,不同民族汇集辽西,错居杂处,共同演奏了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交响曲。

慕容鲜卑汉化。汉人大量迁入辽西,加速了慕容鲜卑的汉化进程,如上述慕容氏推崇儒学,重视教育。此外,这一时期辽西出现了佛教。永和元年,慕容皝派人筑龙翔佛寺于龙山(今朝阳凤凰山),此为见于史籍记载的东北地区最早的佛寺。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原,虽为外来宗教,但经过多次改造已被汉化,辽西佛教当由中原士庶一并传入。因此,慕容氏接受佛教,当是汉化的表现。汉文化对慕容鲜卑的影响,在慕容鲜卑墓葬中有更加直观的体现。目前,辽西地区所发现的前燕鲜卑墓葬主要有:朝阳北票房身村墓[5]24-25、朝阳北票大板营子墓[6]92-96、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7]19-32、朝阳田草沟墓[8]33-41、朝阳三合成墓[9]42-48等,以上墓葬的随葬器物中均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汉文化因素。如房身村M3、大板营子M2发现五铢钱等随葬品,不仅说明慕容鲜卑在货币方面受汉文化影响,而且表明汉人瘗钱的葬俗亦被慕容鲜卑接受。朝阳十二台乡砖厂88M1发现的铁甲胄、漆器、丝织品等随葬品以及木棺采用的榫卯、银锭扣等制作技术,皆显系来自汉文化。田草沟墓发现一件双龙双凤纹牌饰,三合成墓的铜鎏金錾刻鞍桥包片中亦饰有龙凤等图案,这种龙凤图案是典型的汉文化因子。

汉人鲜卑化。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鲜卑文化对汉人亦颇有影响。朝阳袁台子壁画墓是前燕汉人墓葬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认为可能是辽东大姓的遗存[10]41-48。该墓发现一件双耳镂孔圈足釜[11]29-45,据研究,这种釜是鲜卑文化特有的典型遗物[12]26-33。又如马具是极具鲜卑特色的器物之一,该墓亦发现一套较为完整的马具。这种鲜卑式马具不仅影响辽西本地,而且对高句丽、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中原地区均产生重要影响。以上器物的出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汉人物质生活中的鲜卑因素。

当然,前燕辽西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区,因而绝不仅是慕容鲜卑与汉人间的交流互动,被掠来的各族人口亦参与其中。如房身村墓发现的嵌石金指环,常见于匈奴文化当中,而宇文鲜卑的族源来自匈奴,这当是宇文部与慕容部相融合的例证。又如喇嘛洞墓地为夫余人的遗存,该墓出土的器物既有汉文化因素,又存在鲜卑文化因素,正是各民族相互交流与融合的轨迹的体现。

综上所述,十六国时期前燕辽西地区的移民数量庞大,这其中既有自发迁入,亦有被迫迁入,客观上促进了辽西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各民族错居杂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使辽西成为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场域。应注意到,各族文化虽是相互影响,但汉化实则占据主流。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文化渐趋认同,而文化上的认同,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猜你喜欢

汉人鲜卑慕容
如何“听”见一幅画
怎样才算“看见”一幅画
复制还这么了不起
勇于试错是进步的开始
关于拓跋鲜卑迁徙过程中的文化转变
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早期鲜卑生计方式探讨
秦人称谓小议
辽代壁画墓汉人出行图浅议——以关山4号墓为例
东汉末年至曹魏初年鲜卑兴起的原因分析
鲜卑神话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