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2018-02-12李雅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迟子建魔术师月亮

李雅萍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本篇论文主要是研究迟子建的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作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原本幸福甜蜜的女主人公突然遭遇不幸,她的丈夫“魔术师”在车祸中丧生,痛苦中的她决定去寻找丈夫的灵魂。世事难料,她却一脚跌进了伤痛的沼泽——乌塘。在这里,她听到了集市里的鬼故事、小巷里悲凉的民歌,看到了藏在冰柜里的矿工。她在目睹了种种不幸之后,意识到了自身悲痛的微不足道,最后在山风、河流的涤荡中抹去了忧愁。在这本书中,迟子建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小说无情地鞭挞了生活中的不公和残忍,却也不忘鼓励我们在这种生活的沼泽中去寻找芳草,歌颂了在沼泽中挣扎的人性光辉。

一、小说的意象

意象是一种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一种普遍的审美意识。作为一个外延广阔、内涵丰富的具有跨学科性质的概念,意象可谓是融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图等主观因素的内在情意与外在物像的统一体。与当代文坛的其他作家相比,迟子建是一位十分善于营造意象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意象看似只是一景、一物,却都注入了作家独特的人生体悟和敏锐的想象,使其意象与所要表达的内涵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在书中,意象主要分为两种。

(一)月亮

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就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月亮来传递对于亲人的思念;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里把月亮作为美好的象征。月亮是作家们寄予情感的重要意象。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月亮这个意象贯穿了全文。女主人公在回忆与魔术师的美好时光时,着重提到两个人躺在床上,看月光温柔地在房间点起小蜡烛,多么温馨、甜蜜。可令人感伤的是魔术师从此和“我”就像是太阳和月亮,永远不能相见,此后也再无人陪“我”看月亮了。“月亮已经走了一程路了,它仿佛是经过了天河之水的淘洗,光润而明媚。”[1]315这轮月亮在迟子建的描写中具有一种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生命中有那么多的苦痛、折磨,这轮月亮始终如一的在寒凉、孤寂的夜晚给予世人以温柔的力量。迟子建的文字纯美干净,这不仅源于她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故乡环境对她的影响,同时也来自于她所选取的意象。她关于月亮的描述,使读者置身于月华的笼罩下,仿佛只手可以触摸到温柔的光华。月光朦胧、柔美,安抚着心伤者脆弱的生命。

(二)夜晚

提到夜晚,有人会觉得宁静、祥和,带给人自由和安全感;有人会觉得阴森、恐怖、孤单和寂寞。而迟子建笔下的夜晚却别有自己的一番意味。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一书中,出现最多的、最主要的意象就是夜晚。这本书中每个故事无一例外都和夜晚有关联。一头瘸腿的“老驴”在深夜里悄悄地驮走了魔术师;“暮色深重,有灯火萦绕的屋里与屋外已是两个世界了。蒋百嫂忽然很凄凉地自语着,天又黑了,这世上的夜晚啊!”[1]262;吟唱至纯至美的悲凉之音的陈绍纯在深夜里离开了这个世界;在一个夜凉如水的夜晚,“我”发现了被藏在冰柜里的蒋百。“我”看到夜色那么混沌的乌塘,没有月亮,连星星也没有。在这本书里,夜晚被赋予了苦痛和压抑。文中这种灰暗的基调随处可见,好像黑暗已经成了此书的主旋律。夜晚对于“我”来说,是目击生命限度的时刻。魔术师死于夜晚,从此“我”沦落至绝望的深渊,未来一片黑暗;蒋百躺在永世黑暗的冰柜里变成一座冰雕,蒋百嫂也一直在黑暗里挣扎、堕落。这世上的夜晚怎么这么黑啊!

二、小说的诗意美

(一)捕捉普通人的人性美

普通人身上的闪光点和人性美是作家和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擅于发现大众生活的诗情,捕捉灵感、感悟真谛。《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本书中,到处都弥漫着忧伤的情调,对于社会中的黑暗和苦难也一一描绘。整本书就像乌塘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然而在这种基调中,迟子建依然没有忘却她的悲悯,书中尤其是小人物身上总是在不经意间展示了人性的闪光点和人性美。富有同情心的旅店老板娘周二嫂,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拉回了一个讨要工钱被打折了腿的民工,甚至在丈夫的反对中执意留下他。民工悄悄地离开,周二嫂又赶紧发动住店的客人帮忙去寻找,直至听到有好心人张罗着给民工搭便车回家时她才放心。对邻居蒋百嫂母子更是关怀备至,蒋百嫂一停电就暴躁不安,只要一遇上停电,无论周二嫂手上有什么紧要活儿,都要立刻放下去安慰她。迟子建在这本书中大篇幅地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部分,然而她从不忘记在小说中提出希望、人性的美好。她扎根于普通人的生活中,从中汲取能量。所以她总能在底层百姓中捕捉到普通人难以察觉的人性美的存在,让我们看到苦难中的温情和困境中的希望。

(二)困苦中诗意的面对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在给艺术下定义时,对于情感进行了着意的强调:“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2]迟子建显然是一位情感丰富的女性作家,而更为可贵的是她能够注意和挖掘到易被人所忽视的情感体验。小说中底层人民的生活都比较简单、困苦,然而在这种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情况下,一些人仍然积极的尊重生活,以诗意的目光面对生活。“我”的丈夫魔术师在生活穷困,甚至要到夜总会去表演魔术的情况下,常用赚来的钱给“我”买一束白百合花或者一瓶红酒,陪“我”躺在床上看月亮。蒋百嫂这样一位被其他人认为是放荡、堕落和形形色色男人鬼混的女人,她的屋子竟然是整洁的,屋内的布置也都是以素雅而美观的蓝印花布为主。

迟子建惯于在作品中营造一些虚幻缥缈而温情的通灵世界,借以寄予自己的美好期盼。在书的结尾处,“我”从清流放河灯返回到旅馆后,那原本存放着魔术师胡须而如今空荡的盒子里面竟然飞出了一只蝴蝶,无声地落在了右手的无名指上。在书的开头处就交代了这一趟旅行本是为了寻找丈夫的灵魂,在文章的结尾,作家戏剧性地描写使我们不由得美好的期望,丈夫的灵魂也许化作了一只蓝色的蝴蝶,还轻轻地落在象征爱情的位置——右手的无名指守护着“我”。这种温情式的结局在迟子建的作品中并不少见,如《伪满洲国》最后的破镜重圆。这其实就凸显了作家的一种道德观念,虽然全文都充满了压抑和痛苦,但是在最后,作家更想要传达的是一种美好,让读者依然对生活充满着积极和希望。

三、死亡意义

在迟子建的写作历程中,她的风格变化多端。然而对于死亡的描写和关注却一直在她的写作中占有主要地位,这也成为了她的一个情结。她所描写的死亡和别的作家不同,迟子建早期作品中关于死亡的描写都带有一种漫不经心,甚至我们能够在她的死亡描写中感受到一种温暖和感动。然而《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问世后,可以感受到对于死亡,迟子建似乎有了一种新的体悟,我们在她的死亡描写中切实感受到了一丝寒意和荒凉。

(一)肉体的死亡

人的一生,不如意的事情千姿百态,而死亡则是一种极致。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这本书里,她对于死亡的描绘并不是一种喷发式的宣泄,而是一种细水长流的娓娓道来,一丝凉意慢慢渗透进读者的内心,盘根错节的扎根于此。在乌塘,那个唱歌连花猫都会流泪的人——陈绍纯在夜晚被鲜艳的牡丹图砸死了;矿难中死亡的第十个人——蒋百的尸体被藏在家里,连死亡的事实都不能被人知晓;为了省下打针钱患了狂犬病死去的云领妈妈。一桩桩的死亡事件,寻找解脱的“我”却已经陷入了一个更加悲痛的沼泽。作家就在这种边走边看的旅途中,将这些渗着寒意的事情一件一件讲给读者听。在这个过程中,悲痛已经由个人事件转换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由魔术师的死亡到乌塘人的死亡。“我”也从“我只想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1]254到“我已经把脸涂上厚厚的泥巴,坐在红泥泉边,没人能看见我的哀伤了”。[1]307然而,哪怕悲痛已经溢于言表,作家在表现“我”的思念时,也是静悄悄的,“我在心底轻轻呼唤他的名字,泪水奔涌而出。”[1]308

迟子建不愿意在自己的作品中俗套地渲染死亡的恐怖、阴森,也不愿意给人们传达一种消极的观念,她只是把死亡这件事情安安静静地讲给她的读者们听。迟子建不仅仅要写人身体上的死亡,她更着意于活着的人的精神死亡。她用“死”来凸显生的不易和惨烈,哀大莫过于心死,死的人给活着的人留下的痛苦更为震撼、更为深入人心。

(二)精神的死亡

迟子建曾说过:“生比死艰难,死是速战速决的,而生则是非常惨烈的过程。”[3]《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菜农对女主人公说:“他其实没遭罪就上天享福去了,哪像我,被圈在这样一个鬼地方。”[1]250这句话在全书的开头点出,其实就铺垫了整本书里活着的人的心理状态。蒋百嫂以前是一个羞涩、贤惠的女人,可自从蒋百失踪后,她三天两头地买醉,隔三差五领男人回家住。小饭店的女主人说她像个软硬黑白全不吝的盆子,老人说蒋百回来了准得休了她。家里的狗则和蒋百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狗忠诚地到处寻找蒋百,瘦得皮包骨,活像是一条流浪狗。然而大家口中行为浪荡的蒋百嫂听见蒋百的名字会砸东西,在停电的夜晚暴躁不安。这些不同寻常的举动终于在一个夜晚揭开了真相的面纱。原来蒋百根本就不是失踪了,他同样在那次矿难中丧生,上头为了逃避惩罚将蒋百藏到了蒋百家的冰柜里,对外宣称蒋百失踪了。蒋百嫂为了和孩子的生活,没有足够收入来源的她只好同意将丈夫藏起来,一个身单力薄的女人也只能同意将蒋百藏起来。她的丈夫永远不能入土为安,永远不能受到人们的祭奠,连葬礼也没有。但是她能和谁说呢?她敢和谁说呢?她只能将这个秘密藏在心里,她的精神早已经死去了,她不断的作践自己,根本不想把自己当成一个人了。相比之下,狗就显得幸福得多。它的痛苦和焦虑全都可以表现出来,它可以光明正大地去追念它的主人,虽然它可能在这种追寻中了结它的一生。

四、结语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流传着骇人听闻的鬼故事,飘荡着闻者落泪的悲歌,藏着一座人形的冰山,这本书可以说是迟子建写的最为沉重的作品了。尽管如此,她依然在作品中悄悄地释放了她的温柔与包容,像是回阳巷、月树街这些老街巷的名字,饮酒时店主对“我”的劝慰——遇事想开点等等。在全书的结尾处,清澈的河流、月光、清风、蝴蝶无一不彰显着作家的温情,用自己微弱的光芒去照亮那些隐藏着的伤痛与苦难。在这个喧嚣的年代,她一直坚持着自己沉静的写作风格,抒发对于人性的赞美,对苦难人们的关怀。

猜你喜欢

迟子建魔术师月亮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魔术师
迟子建:为何能长期保持高水准的创作?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寻找魔术师
魔术师
谦卑一笑
悲剧意识在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展现
砸月亮
优雅诗性迟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