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飞播造林关键技术
2018-02-12杨世华
杨世华
(翁牛特旗林业局,内蒙古 翁牛特旗 024500)
1 我国飞播造林概况
1969年2月,陶铸提出了“用飞机撒播树木种子造林,改善土地荒漠化的现状”的概论。这个设想率先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试验,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先辈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正是这个设想打开了我国飞播造林的局面,为后来研究学者改善土地荒漠化、造树育林等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
根据相关记载,在我国具有史诗意义的一次大面积飞播试验是1978年在陕西省榆林市进行的沙区飞播,以及后来组建在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的半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上进行的相关飞播造林,之后逐步扩展到了6个省市、1个自治区。据相关统计,总的试播面积约为30.69万hm2,在当时能有那样的成效可谓是一大壮举。这块属于我国的第一大飞播造林区为后来我国的飞播造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了先河,也否定了一些学者的不可能思想。同时,为后来我国大面积开展飞播造林提供了经验借鉴。
2 我国沙地飞播造林关键技术
2.1 播区条件
飞播成功率是由沙区的条件即沙丘密度、沙丘面积、沙丘高度、沙丘类型和植被覆盖度等决定的。譬如,一般沙丘密度越大,沙丘越高,天然植被的覆盖度也就愈小,地下水位愈深,飞播之后植物的成活率也会相对较低。所以,飞播成效一般由以上条件来综合调控。
2.2 种子处理技术
飞播造林不能盲目大量进行,需要根据生态学理论来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倘若植物播种量超过地区承载量,不仅不经济核算,而且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使得植物存活率低下,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目前主播、伴生植物物种混播配置以0.4~0.5 kg/667 m2植物量效果最佳,杨柴与沙蒿混播比例以2∶1或3∶1最为合适,目前这是最普遍的播种方式。为了降低飞播成本,提高播种效率,播前可对飞播种子进行风选净种、大粒化或胶化、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等处理。例如,沙蒿种子以圆形为主,体积大,密度小,多为绒毛状,所以播种时种子飞撒面积较大,为了减小飞播半径,播前可以对杨柴种子进行大粒化或胶化等处理,减少飞播时飞撒现象,以免播种后造成播种不均匀、植物密度难以控制的局面,这种措施也是提高飞播造林成效的重要举措。杨柴种子扁平细小,播种时的偏移距离相对较小,但易遭受鼠害、鸟害,播种前应对种子喷洒驱避剂或者进行生根粉拌种处理,以减少鸟鼠危害造成存活率低的现象,这也是提高发芽率的重要措施。
2.3 播区管理
对飞播造林的相关地区应封禁4~6 a,并在每年春季进行人工补植、复播等。对达到封禁期的林区,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林区资源,但利用强度应控制在自然更新的范围内,不宜过度。如果长期封禁不用或过度利用,会引起植物群落衰退,甚至可能造成沙地再次沙漠化。
3 结语
为提高飞播造林成效,应充分利用现有经验,将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对播区流沙面积大、风蚀沙化严重的地段采取生物沙障和柴草机械沙障等措施,减少播种后种子的流失,防止幼苗损伤,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同时全面施行禁牧,加强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确保飞播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景春,张重忱.飞机播种造林新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