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探索路程

2018-02-11张姝马文艳

神州·下旬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民族舞蹈新课改高职院校

张姝 马文艳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民族舞蹈作为直接反应民族文化的变现形式同样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新课改下,国家对于这些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提高,本文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和探索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之下,对民族舞蹈课程进行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民族舞蹈;高职院校

一、引言

所谓的民族舞蹈实际上就是一种源自于人们生活中的故事、情感,运用丰富的动作肢体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实际上也是一种日常生活的抽象化。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节日和祭祀活动,而民族舞实际上就是将人们日常的生活、节日祭祀,或者说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华丽的服装,丰富的动作,充沛的情感表达出来的一种别样的方式。同时也是我们在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发展的过程中最想要借鉴和传承的一种艺术表达。

二、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课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不断推进,全球化发展态势已经不可逆转,城市化建设的使得乡村甚至是民族本身的文化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及其强调“现代化发展”的时期,人们过分的追求快速追求高效率,奔走于各种电子软件人工智能的环境之下,却很少回去静下心来去看完一场民族舞蹈的表演,去听完一首民谣。然而,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已经不再仅仅是我们国家所关注的话题,而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潮流,甚至是各国政府必须要肩负起的责任。而作为传承者的我们,作为教育传播者的我们,是否也应该根据这样新的历史机遇,依据新的课程改革,来针对于我们现如今所开展的少数民族舞蹈的相关课程进行改革和发展。

2.课题研究的意义

少数民族的舞蹈的艺术价值及其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所认同。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民族舞蹈在传承的过程中,所需要传承的并不是只有舞蹈本身的几个动作,其音乐的加入,服饰的选择还有民族本身的生活习俗、祭祀信仰、婚丧嫁娶等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都蕴含其中。因此,民族舞蹈的传承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的文化的整体的传承。在目前对于专业的舞蹈教育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发展是相对比较完备的,从理论课程到实践活动等等各种形式的课程都有所涉及,然而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由于其本身的本源性和地方特征性,再加上很多的舞蹈传承都是口口相传,没有太多的文字或者是图片音频记载,因此在课程的研究与探索的过程相对比较困难。而本文则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针对于这些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民族舞蹈与已有的课程进行融合和创新,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富有民族文化的课程,也让民族舞蹈得以更多的传承。

三、关于课题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对于西方的研究者来说,民族文化的保护的相关研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研究的中心和重点。且对于这样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的艺术类型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早是起源于欧洲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曾经用“文物、建筑群和一直等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概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中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另一种重要形态”可见世界各国对于文化的保护的重要性。而截止到目前,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经相继的出台了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法律,且这些国家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和具体的文化保护机制、传承的工作的相关布置等。但关于部分的文化所涉及到的继承和发展仍然处于一个探索的状态,需要根据具体的实例进一步的调整。而我国于2011年6月1日政治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国在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相关保护和继承得到非常好的促进,让一些曾经做出巨大贡献的民间研究者和拥护者都有了更加科学的手段和更合法的措施来开展她们工作。而随着我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的提出,我国学术界也开始重视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横向来看,学术界研究的范围和所涉及的方面是丰富而又全面的,但是从深度上来看,却对于深层次的、更加系统的研究在我国是比较缺席的。

在文献的研究呈现方面,美国的学者的一篇《舞蹈人类学》开启了人类对舞蹈文化与人类之间的联系的研究,人们开始尝试从人类学的角度去研究舞蹈背后的东西,将舞蹈与其他的学科相互结合,更促进学者对于舞蹈研究和发展。而我国在对于舞蹈以及相关的学术方面的研究过程中已经不再只是局限于舞蹈本身的动作等等相关的探究,而是将五道深入至艺术本身,从学术、理论实践以及教学等方面多元化、立体的去研究相应的变化和联系,将舞蹈与生态与社会相互联系。但从整体的文献的检索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中国在解放前对于这些民族舞蹈的研究和记载相对较少,而解放后也仅仅停留在了记录上,而并没有应用于实际的教学之中,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振兴和国家对于此方面的重视,研究者开始逐渐的将民族舞蹈融入教育教学中,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因此,此方面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实际上就是在将总结前任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尝试探索将学者的研究成果应用不同的方式渗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尽可能的探索出更加系统和完整的教育模式。

四、少数民族舞蹈面临的危机

1.经济利益的冲击

舞蹈本身的文化特殊性和传承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收到经济发展、商业化以及外来的文化的冲击是十分巨大的,在如今这样一个快节奏、重利益的社会发展之下,实景舞台艺术的表演形式开始逐渐的走进人们的视野中。诚然,这样的方式可以为舞蹈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和展示的机会,但是不断变换的民族服饰让原本富有民族气息的舞蹈转变成为了服装展览的会场。而这样的表演在旅游景点中屡见不鲜。在巨大的利益的驱动之下,少数民族舞蹈被当做是赚钱的工具,却也失去了舞蹈的本真。

2.外来文化的冲击

如果说舞蹈本身被用于盈利和消费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足为奇,那么少数民族本身对于自己文化的排斥和对于外来文化的崇拜就成为了摧毁少数民族舞蹈的最直接的一个因素。当今社会是各民族之间文化的沟通和融合,冲突与碰撞的特殊时期,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外来文化或者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然而在少数民族的村寨中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甚至于很多經典的舞蹈在年轻人之中已经基本失传,这对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

五、變换的社会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少数民族舞蹈课程的探索

1.规范民族舞蹈课程的设计

要想要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舞蹈,就必须要从最基本的舞蹈元素来进行教育与规范,包括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手脚的位置、动作的幅度、体态的规律、代表的动作以及要领和路线等等都需要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训练,这样在之后的舞蹈训练过程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

以最为常见的蒙古舞为例:作为马背上的民族,豪放开阔是蒙古族舞蹈最典型的风格特点,因此,在跳蒙古舞时一定要挺胸仰头,保持脚下的中心稳重,快慢相宜,展现出真正的“风吹草低现牛羊”的闲适与万马奔腾的豪迈。

2.保证舞蹈课程的系统性

对于舞蹈的传承,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民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将这一舞蹈中最为典型的,最常出现的动作训练到标准的状态后,逐渐增加其他的有难度的动作。因此,在课程和教材的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杂的组合课程,以维吾尔族的舞蹈为例,维吾尔族的舞蹈对于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包括各种各样的脚步动作以及不同的手位的配合,必须要经过两年左右的基本功的训练之后才能够让学生逐渐接受这样高难度的舞蹈教学,同时,也是对那些基本功扎实的学生的一种灵活性、表现力以及技巧的训练的提升的最好方式。这样有层次的去教授学生更加符合学生对于舞蹈的接受程度,方便学生更好的学习。

3.注重实践和专业的教育训练

通过无数的实验和探索之后不断的完善关于民族舞蹈的专业教育课程,形成一个更加专业和高效的教育课程,然而,仅仅靠教师对学生的基本功以及舞台表演等相关理论课程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舞蹈中最为主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对于民族舞蹈的传承来说最难的不是动作而是文化。因此,实践活动的投入和专业的训练的有机结合才是现如今高职院校培养更高素质的舞者的关键所在。

六、结论

民族舞蹈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张鲜艳的名片,经历了历史的风霜洗礼,凝聚着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光辉模样。我们必须要将它们铭记与传承,将它们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因此,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的教授学生关于民族舞蹈的知识,让他们在更多的人面前跳出民族文化的精髓就是对民族舞蹈最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冯雅静.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中的传承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

[2]纪芳芳.学科建设视野下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3]李韵葳.关于少数民族舞蹈创作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6 (11):126-128.

猜你喜欢

民族舞蹈新课改高职院校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论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
民族舞蹈的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对比分析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对民族舞蹈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