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李振华教授脾胃学术思想干预强直性脊柱炎发生发展

2018-02-11李沛潘富伟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8年1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脾胃

李沛+潘富伟

【摘 要】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学“痹病”范畴,李振华教授认为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气血痹阻所致。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直接影响着人体正气的盛衰,故李振华教授在治疗痹病(强直性脊柱炎)时强调从脾论治,并根据个体化原则进行辨证加减。现对其经验加以总结,为痹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痹病;脾胃;李振华

李振华教授为首批国医大师,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从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对于脾胃病、痹病及疑难杂病尤其擅长,并总结了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和药物性味、归经相互结合的临床用药大法。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对李振华教授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教诲深有体会,且受益匪浅。

李振华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时强调标本兼治,治本在于健脾补肾,治标是偏热者以通经清热为主,偏寒者以温经散寒为主,偏湿者以祛湿通络为主,并根据个体化原则辨证加减。在临床上,基于李振华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笔者干预本病发生、发展效果良好,现浅析如下。

1 李振华教授脾胃学术思想

李振华教授依据《黄帝内经》中“脾胃为仓禀之官”“脾胃为后天之本”和李东垣“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等中医理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潜心研究脾胃病防治,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脾胃病学术思想和临床观点,如“脾本虚证无实证”[1]。脾胃居中焦,脾脏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脾升清,胃降浊,升清使得水谷精微得以四布,营养周身。脾的阳气充盛才能保证脾运化功能正常发挥,如果脾气、脾阳受损,该脏的功能失常,可引起脾虚证。所以李振华教授认为“脾本虚证无实证”主要是气虚和阳虚。《黄帝内经》记载:“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为胃行津液和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主要依赖脾气、脾阳。临床上所见的脾失健运,主要是脾气、脾阳虚弱。所以李振华教授运用健脾药时,无论是益气温中化湿,淡渗利湿,或者是芳香化浊燥湿,还是温化寒湿,其意都在益脾气、温脾阳。李振华教授还常说健脾利湿即健脾,认为脾虚生湿,进而湿浊困脾,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脾的健运,加重患者的病情。

2 脾虚和AS的发生发展

2.1 脾虚致营卫不和,外邪侵袭而致病 中医学认为,人体防御功能、调节功能的正常和营卫之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影响营阴在脉内的正常运行。卫气失去营阴之濡养,可引起卫气不足,继而营卫之气不相和合,卫外功能丧失,腠理开合失司。若生活不慎,外邪即可乘虚侵袭机体,邪阻脉络,气血凝滞,形成痹病。《类证治裁》记载:“诸痹……皆因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湿寒乘虚内袭。”脾运化的强弱能够影响营卫之气的盛衰;脾气健旺,则营卫之气充足,则能够抵御外邪的侵袭;脾气虚弱,可引起营卫之气亏虚,不能防御外邪,痹病易生。所以脾气的健运是阻滞本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笔者认为,AS的发生主要是脾之亏虚,营卫失和,腠理疏松,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发[2]。风寒、风湿、寒湿之邪气不是各占1/3,风、寒、湿、热造成痹病也不是各占1/4,而是杂合致病,可有所偏重。强调中焦脾土在本病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由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气、脾阳的亏虚可致气血乏源,四肢末节失于濡养、温煦而发病。李景明在《症因脉治痹证论》中也提及:“痹之因,因气血不足,卫外之阳不固,皮毛空疏,腠理疏松,邪袭之,或露卧当风,冲寒冒雨,痹作矣。”

2.2 脾虚致痰湿内聚 脾脏喜燥恶湿,为生痰之源。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脾脏功能正常,中土得化,水谷之精升降有序,气血无滞,湿浊无聚,痰瘀无附,则四旁得以灌溉,周身肌肉关节得以濡养,百病勿生。脾虚之人,外邪易侵,致脾失运化,水谷精微升降失司,气机不畅,痰湿内聚,痹阻肢体关节,形成痹病。

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脾虚的患者容易产生内湿,湿性黏滞、重着,又易在体内聚集,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反过来又加重脾脏的损伤,气血生化乏源,正气亏虚,又易招致外湿,最终形成痹病“脾虚生湿”“外湿困脾”的病因病机。《医宗金鉴·痹症》也提及“脾胃气虚之人病诸痹也”,脾胃派李东垣也提出“脾胃内伤,痹病内生”的学说。笔者在治疗时根据脾虚轻重或外邪的偏重,经常选用燥湿、淡湿、芳香化湿、温化寒湿等药物,并根据临床辨证加减。如对于脾虚的患者,考虑易内生湿,在健脾之时常常配伍薏苡仁、茯苓、泽泻等渗湿利水的药物。也正是李振华教授常言“利湿即所以健脾”之意。在临床上也常配伍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等芳香化湿之药,使脾气自健。

2.3 脾虚致气血、阴阳失调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属阳,主动,主温煦。”“血属阴,主静,主濡养。”两者都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气血的重要来源。脾胃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则气中有血,血中有气,二者保持着相互依存、动态平衡的关系。脾脏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则表卫不固、腠理疏松,外邪侵袭,或留着于肌表或阻滞经络,或聚于肢体关节,痹阻经脉而形成痹病。《金匮要略》记载:“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疼痛如掣成痹病。”《医学入门》记载:“痹乃风寒湿三气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不能入。”

在AS发生、发展过程中,肿胀、疼痛、僵直被视为三大临床症状[3]。腰骶、腰背部的疼痛和僵直皆因肾之督脉阳虚,脊强厥冷,筋骨失养。若脾虚失运,水谷生化乏源则无以滋养督脉,引起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的亢进或低下,进一步影响营卫气血精液的化生,导致机体正气亏虚,防御外邪能力下降,疾病丛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指出:“脾病则下流土克水,则骨乏无力,是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足不能履地,是阴气重叠,此阴盛阳虚之证。”若患者素体阳气偏盛或阴精不足,内有郁热者,感受风寒湿之邪,易从阳化热而成湿热痹;阳气虚衰或阴气偏盛,寒自内生者,感受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寒湿痹。笔者根据李振华教授经验,结合自己临床体会将痹病分为4类:风痹治宜祛风活血、散寒利湿,方用祛风宣痹汤(羌活、防风、威灵仙、泽泻、薏苡仁、地龙、当归、桂枝、白芍等);寒痹治宜温经散寒、疏风燥湿,方用加味乌头汤(党参、茯苓、制川乌、麻黄、肉桂、吴茱萸、防风、当归、甘草等);湿痹治宜健脾燥湿、祛风散寒,方用燥湿宣痹汤(白术、茯苓、白扁豆、山药、薏苡仁、桔梗、砂仁等);热痹属急性风湿热,方用清热宣痹汤(石膏、知母、桂枝、防己、薏苡仁、白术、茯苓、泽泻、穿山甲、全蝎、蜈蚣、乌梢蛇等)。方中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以桂枝、白术、薏苡仁等温中健脾,全蝎、蜈蚣、乌梢蛇、穿山甲等虫类药通经活络;石膏、知母、桂枝等寒热并用。endprint

2.4 脾虚致脾肾、督脉亏虚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后天之本;肾,先天之本。”肾中精气充足离不开水谷精微的充养。《难经》曰:“脾旺四季不受邪。”若脾虚日久,气血生化无源,血脉失畅、营卫行涩、肌腠失密、骨髓失充、骨质不坚,可损及肾阳造成脾肾功能的失调,导致“正虚邪侵”。《黄帝内经》中也记载:“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一,内舍于其合也。故痹病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笔者认为,AS的发生,可由外邪侵袭致病,但更不能忽视脾肾及督脉虚亏的因素。督脉行于脊里,入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由于督脉总领一身之阳气,为“阳脉之海”。督脉功能正常发挥离不开脾肾之阳的温煦。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失去“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作用,可致精血渐耗,导致脾肾具虚,督脉失养,可发生腰脊强痛、眩晕等病症。正如《黄帝内经》记载:“督脉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挟骨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故本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腰脊背疼痛,乏力、头晕、耳鸣。此外大多数还有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及夜寐不安等症状。疾病由浅入深,从下及上,终致脊柱关节强直,甚者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对于本病脾肾、督脉亏虚之时,笔者在临床中常用鹿角胶补督脉、壮六阳、生精益髓,骨碎补入肾补肾、行血疗伤,桑寄生补肾壮腰,强健筋骨。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28岁,2016年12月22日初诊。主诉:脊背部僵硬疼痛伴腰骶部疼痛3年,加重半年。患者近半年来脊背部僵痛日益加重,俯仰屈伸不利,夜间较重,晨起时症状更为明显。于2016年11月到当地医院查骶髂关节CT示双侧骶髂关节面模糊毛糙,伴局部关节面虫蚀样改变,考虑骶髂关节炎。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未系统治疗。刻诊:腰脊疼痛,夜间较重,晨起时症状更为明显,双侧“4”字试验(+);大便黏腻,小便短赤;舌质红边有齿痕,苔腻,脉弦数。查抗CCP抗体、C-反应蛋白(CRP)、HLA-B27均为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61 mm·h-1。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痹病,证属脾虚湿热内生。以温中健脾除湿、清热通经活络为治法。自拟方:白术10 g、茯苓15 g、泽泻16 g、薏苡仁30 g、桂枝6 g、知母15 g、石膏20 g、穿山甲10 g、木香10 g、全蝎3 g、蜈蚣3条、乌梢蛇15 g等。每日1剂,水煎服。

2017年1月6日二诊,脊柱僵硬疼痛以及腰骶部疼痛等症状减轻1/3,食欲可,食后胃部稍有不适,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数。查CRP 18 mg·L-1,ESR 22 mm·h-1。守上方,加厚朴、砂仁。

2017年2月12日三诊,患者按上方加减,服药30余剂,症状基本消失。随访4个月,病情稳定。

4 讨 论

综上所述,脾虚致脾脏功能失常,可以引起营卫失和,卫气不能抵御外邪,邪气侵袭而致病;还能引起气血亏虚、阴阳失衡,正气虚弱、脾肾亏虚。李东垣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中医理论的脾虚主要涉及消化道功能的异常。近年来,西医学认识到了胃肠道疾病和脊柱关节病有密切的关系[4-5]。研究表明,超过60%的AS患者存在一定的胃肠道问题,其中一部分在未来5年中可发展为明确的克隆恩病[6-7]。

笔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AS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缠绵难愈。脾之运化功能的健运影响着本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以及转归。所以在治疗上,要重视脾土的顧护。对于脾气虚、脾阳虚,运化功能差,致寒湿内生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笔者常用干姜、附子、桂枝及丁香、半夏等药物。在中医理论中脾病多湿、湿为阴邪,故在治疗痹病“脾虚湿困”“外湿困脾”时,笔者常用白术、茯苓、苍术、薏苡仁等健脾祛湿治其本。正如《金匮要略》曰:“祛湿当以温药和之。”笔者认为治疗AS还应根据相关脏腑理论,从他脏调治,临床中李振华教授多从肾调治。由于脾运化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可致脾阳不足,所以在施治时常配用附子、肉桂、补骨脂等温补肾阳的药物。对于本病后期脾肾阳虚的患者,在治疗上应健脾温肾,常选用健脾温中合四神丸、真武汤或右归丸加减。

总之,笔者认为脾虚贯穿于AS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脾之功能的健运还影响本病的预后和转归。因此,解决好脾土的问题,对本病防治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5 参考文献

[1] 王海军,李郑生.李振华脾胃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8):1642-1646.

[2] 郭会卿,李沛.李振华用养血温经通络法治寒痹[N].中国中医药报,2010-01-08(004).

[3] 汪洋,谢志军,邵铁娟,等.从脾论强直性脊柱炎[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2):389-391.

[4] 冀春丽,宋红旗,杨亚飞.中医辨证治疗炎性肠病性关节炎17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8):14-15.

[5] CICCIA F,KIZZO A,TRIOLO G.Subclinical gut inflammat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J].Curr Opin Rheumatol,2016,28(1):89-96.

[6] 曹芳,汪悦.中医健脾法与IL-23/Th17/IL-17通路在强直性脊柱炎中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3):662-665.

[7] 段永强,成映霞,程容,等.脾虚证进程中小鼠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变化及中药的干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5):2874-2876.

收稿日期:2017-06-28;修回日期:2017-08-30endprint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脾胃
晨僵、腰痛须警惕强直性脊柱炎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核磁共振对布鲁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价值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以生育吗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强直性脊柱炎氧化应激及中医药干预研究
黄精治乏力
浅谈《格致余论》中顾护脾胃思想
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35例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