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辨证施护干预效果观察
2018-02-11韩宗萍谭晓英
韩宗萍, 谭晓英, 韦 贤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医医院 1. 脾胃病科; 2. 妇产科; 3. 护理部, 广西 玉林, 537000)
慢性腹泻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呈水样,病程超过八周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祖国医学将慢性腹泻归为“泄泻”的范畴,《黄帝内经》有洞泄、 濡泄、飧泄、 溏泄之称[2],至唐宋后称为泄泻,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因素、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是泄泻的主要病因[3],其中肝郁脾虚型慢性腹泻是比较常见的证候类型。本研究将中医辨证施护方法应用到肝郁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的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玉林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肝郁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62岁;平均(48.50±13.90)岁;病程8~30周,平均(18.50±5.70)周;疾病种类:慢性结肠炎24例,慢性直肠炎15例,结肠息肉7例,克罗恩病2例,肝性腹泻2例。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18~64岁,平均(47.20±14.20)岁;病程9~32 周,平均(17.80±6.30)周;疾病种类慢性结肠炎24例,慢性直肠炎13例,结肠息肉6例,克罗恩病4例,肝性腹泻3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腹泻治疗予地衣芽孢杆菌胶囊与蒙脱石散合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口服,2粒/次,3次/d;蒙脱石散冲服,1袋/次,3次/d。中药方剂以柴胡疏肝汤合参苓白术散方加减治疗,药物组成如下:柴胡12 g,白芍15 g、党参15 g、茯苓12 g、白术30 g、白扁豆15 g、陈皮12 g、山药18 g、莲子12 g、砂仁6 g、薏苡仁15 g、桔梗9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服2次,饭后温服。
1.2.1 护理方法
1.2.1.1 对照组常规护理: ①一般护理监测:观察记录每一位患者腹泻的时间、大便性质、大便颜色、腹泻次数、多次腹泻之间的间隔时间以及有无伴随症状,如有伴随症状,需记录发生发展以及程度。②环境护理:避免强光、噪音影响患者休息,保持病房干净整洁,时常开窗保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及时清倒排泄物和更换清洗被污染的衣被,提高患者住院过程的舒适度。③心理护理:开展适当的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尽量让患者保持气机调畅、怡情放怀,进而促进脾胃肠道功能尽快恢复。④饮食护理:鼓励患者患病期间尽量少食多餐,多进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切记暴饮暴食和进食生冷、过硬及辛辣之品。⑤日常行为:组织指导患者参与和开展一些节奏比较慢的运动或娱乐活动,比如听音乐、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等,避免长期久卧。
1.2.1.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慢性泄泻的肝郁脾虚证进行中医辨证施护: ①情志护理:慢性泄泻肝郁脾虚证,多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脾土,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反之脾之不运,易成湿滞,湿雍木郁,会加重肝失疏泄。故肝郁脾虚之为泄,以疏肝为要,根据中医“肝主疏泄”、“郁怒伤肝”、“思伤脾”、“肝脾同调”等中医理论,对患者进行情志疏导,治病求源,使患者明白其之所以形成慢性泄泻,实乃肝郁所致,告诫患者放开思想包袱,保持豁达欢快之心,宿疾方除。②饮食护理:肝郁脾虚者,重在抑木扶土,同时祛湿止泻,标本同治,故饮食护理中不仅按常规护理中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多进营养丰富易消化之物,忌生冷辛辣过硬之品。中医以及民间素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唐《黄帝内经太素》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饮食护理可根据此理论以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饮食护理调治,对于本研究肝郁脾虚泄泻者,建议平时进食具有扶脾以抑肝之品,可选择黄芪、山药、扁豆、莲子或者薏苡仁等煮成粥或煲汤,兼可祛湿止泻。③针灸护理:肝郁脾虚之泄泻症主要涉及肝、脾胃、肠等脏腑,可选取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阴陵泉作为主穴扶土以止泻,肝气郁滞则配肝俞、太冲疏肝理气,抑木扶土。以上诸穴中,肝俞、太冲穴位采取泻法,余穴采取补法。④穴位贴敷:《灵枢·海论》篇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一种中药外治法,药物贴敷于体表穴位上,可以通过人体经脉到达脏腑,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4],选用柴胡、香附、白芍、黄芪、白术、茯苓等具有疏肝健脾作用的中药各30 g,研磨成细粉,加入生姜汁调拌匀成糊状,取适量涂在小号敷贴上,敷贴穴位主要选用天枢、章门、脾俞、胃俞诸穴以疏肝健脾。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腹泻改善情况,比较2组护理满意度。腹泻改善情况分为治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治愈:泄泻完全消失,伴随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显效:泄泻明显好转消失,伴随症状明显改善;有效:泄泻减轻,伴随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泄泻无变化,甚至加重。腹泻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00%。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患者满意率调查表评估,调查表包含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项,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腹泻改善情况
观察组腹泻治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腹泻改善总有效率96.00%(48/50)。对照组治愈13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0%(41/50)。观察组腹泻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对护理共组非常满意41例,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100.00%(50/50)。对照组非常满意34例,满意8例,不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84.00%(42/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腹泻是指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诸多原因引起疾病,临床表现为便次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呈水样,病程可达八周以上[5]。肝郁脾虚是泄泻比较常见的证型,是由于情志抑郁,影响肝之疏泄和脾之运化,最终影响肠道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因情感、家庭、社会工作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压力过大,精神抑郁,肝郁脾虚型慢性腹泻日趋常见[6]。《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情志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木旺乘土,脾失健运而形成的慢性腹泻,是目前中医临床比较常见的证候类型[7]。“辨证论治”被认为是中医的基本特点和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本研究中的辨证施护参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对慢性泄泻肝郁脾虚型的患者进行相应的辨证护理,对慢性腹泻者辨病为先,后以辨证为要,对该病该证进行综合分析观察[8]。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只有辨证准确,施护方可到位。本研究中的施护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情志、中医饮食、中医针灸以及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特色治疗和护理[9]。正确的辨证施护,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的实施,才能使患者的病情更易于康复。医生、护士以及患者三位一体,也是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的另一种表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均是中医临床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护理结合中医基本理论维护人类健康、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10]。
常规的基础护理可以满足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但是对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患者住院的满意度仍有待提高[11]。本研究将辨证施护应用到慢性腹泻肝郁脾虚证的患者中,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慢性泄泻的肝郁脾虚证进行中医辨证施护,结果显示,观察组腹泻改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满意度方面也有明显提高,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辨证施护可以显著改善肝郁脾虚型慢性腹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的中医辨证施护主要分为情志护理、饮食护理、针灸以及穴位贴敷,对慢性腹泻肝郁脾虚证的患者实施辨证施护,突出了中医护理的特色,重视患者的个体化的护理,有利患者腹泻症状的改善,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1] 韩金凤. 陈宝贵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经验[J]. 吉林中医药, 2013, 33(6): 567-568.
[2] 罗成宇, 李点, 姚欣艳, 等. 熊继柏教授辨治泄泻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 29(9): 2850-2853.
[3] 齐相芬, 张仁诚, 胡文平, 等. 王长洪教授诊治慢性泄泻经验总结[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6, 24(3): 216-218.
[4] 邓正琼. 中药穴位贴敷配合护理干预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16, 34(2): 203-205.
[5] 周萍, 周滢, 向阳红,等. 慢性腹泻型结肠炎中医分型论治研究[J]. 重庆医学, 2013, 42(6): 677-678.
[6] 王毅. 痛泻要方加减配合心理治疗肝郁脾虚型经行泄泻30例[J]. 陕西中医, 2014, 35(3): 280-281.
[7] 张声生, 汪红兵, 李振华, 等. 3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聚类分析及证候特征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 25(8): 1183-1187.
[8] 朱敬, 朱翰学. 论中医“证”及“辨证论治”[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1(1): 21-24.
[9] 李静. 辩证施护对肝胃郁热型胃痛44例的临床观察[J]. 黑龙江医药, 2015, 28(2): 406-408.
[10] 邵淑萍, 王君. 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J]. 辽宁中医药杂志, 2012, 39(8): 1603-1604.
[11] 李晓阳, 娄华. 中医特色辨证施护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7, 17(9): 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