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路与路经
——以高密市雷家庄村为例
2018-02-11李世豪
李世豪 钱 淼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
1 高密市雷家庄村基本情况
雷家庄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醴泉街道,户籍居民230户,村内常住居民120户,居住区面积约为26.67 hm2。耕地分布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总面积约120.00 hm2,农业产业以小麦和玉米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为主,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村内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缺乏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基础设施匮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卫生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利,缺少休闲活动场所。
高密市醴泉街道雷家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村”,村里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许多房屋常年无人居住,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该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种植小麦、玉米2种农作物,耕地质量一般,近2年干旱使得农地收成不尽如人意。村民生活水平低,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阻碍了该村的发展。
2 高密市雷家庄村实现乡村振兴的思路
为解决高密市醴泉街道雷家庄村存在的问题,帮扶其逐步实现乡村振兴,笔者及其团队在实践结束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因地制宜地为高密市醴泉街道雷家庄村规划了详细的5年振兴之路。
2.1 调整产业结构
第1年选取一两种蔬菜品种,以菠菜为主导成立专业合作社,对内以加入合作社的形式流转小规模土地,对外寻找经售商承接订单,在最短时间内获取高于种植传统作物的利润收入,以此来激发其他村民参与的热情,为后期产业结构的规模调整打下基础。入社农户以土地入股在统一生产标准的基础上让社员分户管理与合作社劳务调配相结合。
2.2 实现规模经营
第2年完成全村集体产权改革,组建雷家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整合村内耕地资源,引导进城务工而土地闲置的农户将土地托管或流转给合作社,耕地总面积达到120.00 hm2。在合作社内部实现“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机耕、统一技术、统一种苗、统一销售及分户管理,并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折股至每一户村民,不设集体股,全部120.00 hm2土地交由雷家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生产原则上分户管理。
2.3 产业提质升级
第3年以优势产品为主导,使用统一品牌,开展多元化业务。开拓种植其他的水果和蔬菜作物,丰富农作物产品品种。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塑造一个种类丰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与高校、科研院所和种子公司深度合作,选育市场前景好、口感好、产量高且适合当地土壤和水质的蔬菜品种作为拳头产品,指定标准,全力打造“雷家庄”“秋菠”品牌,进行差异化和高值化市场定位。在高密市中心城区建设一家“雷家庄”产品展示店,宣传推广“雷家庄”系列产品,并在小范围内开展蔬菜配送业务。
2.4 三产融合发展
第4年在产业基础夯实、集体资产充裕的前提下,从生态主题餐厅、农耕研学科普、果蔬认种园区、文化创意产品4个方向进行项目开发,打造新六产,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围绕辣椒、菠菜、甘蓝等蔬菜建设主题餐饮大棚、宴会厅主题餐饮大棚和宴会厅。主题餐饮大棚应以辣椒、菠菜等作为主题创作元素,用于棚内布景、基础设施建设、装饰元素以及餐品、餐桌、餐椅、餐具等开发和设计上,体现出主题特色。建设光伏大棚,并将其打造成集种质资源保护、科普研学、历史文化艺术展示等于一体的高密市菜博园。
2.5 社区营造项目
第5年对高密市醴泉街道雷家庄村进行划区规划,将村集体资产整理清算,对房屋进行统一管理,对其进行商业开发,在保留现有乡村建设风格的同时,将房屋改造成具有乡土风情的院落,打造乡村风土怡情的特色民宿村庄。以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回收村中闲置住宅,高标准改造为民宿区。根据不同房屋的建筑特点,一户一方案,力求达到“一房一世界”的效果。通过对村内低效、无序利用建设用地的改进,提高用地效率,改善村居环境,腾退建设用地,并将腾退出的土地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
3 “三无村”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3.1 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兴旺
从一两种特色产品入手,根据该村的土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市场因素等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建立小规模的试点,成立该品种的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引导进城务工而土地闲置的农户将土地托管或流转给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获取高于种植传统作物的利润收入,以此来激发其他村民的参与热情。在合作社内部实现“五统一分”,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积极寻找经销商承接订单,并进一步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在特色产业扩大之后,开拓种植其他的水果和蔬菜作物,丰富农作物产品品种,塑造一个种类丰富、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另外,通过对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做到三产融合,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3.2 改造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大对农民的环保理论教育以及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转变当下片面追求经济高增长的观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以长远发展为目标,把生态建设纳入农村发展规划中来。各级行政部门应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依法惩处破坏环境的行为。结合实际情况及当地生态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农村设置垃圾回收站并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建立污水处理池,实现废水再利用和零污染排放。另外,大力提倡绿色无公害农业的发展,扩大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实现绿色农产品集约化、产业化生产,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间接对生态保护、土壤及水源的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3.3 培育新型农民,实现共同富裕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积极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另外,可以定期组织有想法的村民到农村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借鉴成功经验,推广成功典型,促使农民产生脱贫致富的愿望、信心和动力,从而转变原有的传统保守思想观念,逐步树立市场意识、开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