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招录少些“唯学历”心态
2018-02-11木须虫
文/木须虫
背景:2018年9月17日,“中投”在公司官网贴出2018年度拟接收毕业生情况公示,共11人,其中前10位分别来自北大、清华、人大,学历不是硕士就是博士,只有第十一人是来自绍兴文理学院的一位姓王的女生,学历为本科。由此,王同学被认为“与众不同”,引发大家关注,当然也不乏有质疑声称是“萝卜招聘”。(9月20日《钱江晚报》)
的确,“中投”这份录用名单,只有本科学历且非名校毕业的王同学,与众名学的硕士、博士有不小的落差,也正是这个落差,引发了“萝卜招聘”的质疑。是不是“萝卜招聘”,还有待有关方面澄清。而对此落差动辄抱以质疑,似乎低学历高攀了名企大公司,很明显这是“唯学历”的心态作祟,乃至是有意无意的学历歧视。
事实上学历不代表能力并不乏公论,能力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学历只能证明学生接受过教育的水平和基本的专业专长,之于用人是参考条件之一。同时,招录用人关键还是因岗选需,找到满足岗位职责的合适人才,能力不够的不能胜任,能力“超配”的浪费人才,还留不住人才。比如,被质疑的王同学,所应聘的是行政文秘岗位,招聘只要求大专或者本科学历,“中投”相关人员也表示,该岗位流动性大,言下之意录用高学历的人才,干不了多久反而不利于工作的连续。类似诸如“城管招聘硕士生”,到头来能够留下的可能一个没有。
但是,一直以来按学历识人、评价人才具有强大的惯性,受到出身论根深蒂固的影响,与成绩好坏论英雄的“状元”、名校情结如出一辙。然而,在社会多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人才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来遛遛,接受市场的检验。与人们的观念相比,市场是理性的,企业对人才的判断能否给发展注入能量、创造效益,而不再只是堆积名校毕业生装饰门面,以至于近些一些知名企业宁招中专生不用本科生的呐喊。
与市场的理性不同,在教育层面学历学位、名校普校、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分层金字塔式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并未彻底松动,错位的教育观、人才观,催生了名校情结、教育焦虑,制造了低学历学生莫名的挫败感以及高学历学生盲目的优越感,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唯学历”心理而弱化了能力素质的培养,抑制了人才教育自信的环境和多元人才涌现的活力。
不但教育要淡化“唯学历”的价值导向,包括每位社会成员都有必要淡化“唯学历”判断人才的观念,看待招录更宜如此,如个案大公司不唯学历、不唯名校,因岗位需要择能而用,给了非名校出身的毕业生以机会,其实是幸事一件,如果这样的大公司、大企业多了,非名校与名校学生录用“同框”成为寻常风景,让每个职业都因能力而非因学历而自信,毫无疑问这更能激发社会向上的力量,让更多人通过努力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的竞争将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