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8-02-11史维国
史维国,韩 冰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一、研究性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研究性教学法是面对素质教育产生出的一种新兴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国也有了初步的探索,研究性教学法的定义是什么呢?各个学者有不同的说法,如:
强毅(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法是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学习,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依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人类认识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研读、讨论、演讲、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过程,领略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1]。刘伟忠(2006)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指导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2]。
各学者对研究性教学法的定义不同,但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通过研究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法是:将研究性“教”与研究性“学”结合到一起,教师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逐渐得到训练思维的能力并且能够提高知识的储备量;教师在研究性“教学” 中,要思考如何在学科领域,课程内容以及现实生活中来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教师要多采用启发式、实践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以及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将汉语广泛地传播到世界上已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这个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广泛来说,汉语国际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有扎实的汉语基础,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的高级专业人才,可在涉外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对外宣传、中外文化交流和涉外文秘工作,或者是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为了适应当前国家发展趋势,将研究性教学法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课程教育中是必走之路,是培育汉语传播者的重要方法。
二、研究性教学法的类别及其在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一)启发式教学
在对学生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尝试抛出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例子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然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自我理解并且联系实际来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看法,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汪国胜(2002)认为: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素质的培养更需重视。有了良好的素质,也就有了成才的基础。语言教学,应该把对学生语言研究素质的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3]。
例如,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可以说“谦虚点儿”、“客气点儿”、“大方点儿”,却不能说“滑头点儿”、“骄傲点儿”、“冒失点儿”。①这可以启发学生去钻研“形容词+(一)点儿”这种格式,在这种格式中,哪些形容词可以进入,哪些形容词不可以进入,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教师也可以引出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例如我们日常吃的“肉夹馍”,它的外形明明就是“馍夹肉”,为什么要叫“肉夹馍”。这一话题会激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他们会联系所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教师就引导了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从而引起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以及分析问题,拓展视野和思维,比如上面的例子中要让学生从历时的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可以探究问题的本质。最后,用课程中相关的理论去解释分析问题,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到了一起,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研究的兴趣。同时这也对任课老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技巧,展现教师教学的艺术,这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一步。
(二)典型案例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以书本内容中提供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探究的基础,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案例,鼓励学生自我思考,在研究中提升自己的能力[4]。
例如,在教授学生“从话语交际的角度解释语法现象”时,从三个方面引入主题:一是现代汉语里有用于人的名量词“位”,在说这个量词的时候含敬称,不能用于说话人自身,但是去饭店吃饭时,服务员问“请问几位”,我们一般都说“我们三位”,这个量词却用在了自身身上,这是为什么;二是在介词的使用上,如,甲:你往东去?乙:对,我往东去。你往西去?甲:对,我往西去。从中发现了发话人用什么介词提问,回话人一般就用什么介词回答;三是趋向动词中的“来/去”,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说:“同学们,快进教室来”,学生回答:“我们马上就来”。①教师引入这三种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在听取学生的想法后总结规律:会话双方在某些同义词语的选用上,答话人会跟随提话人,由此提出下一问题,即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从而引入格赖斯(1975)提出的“会话原则”,以及勃朗和列文森和利奇(1983)提出的“会话礼貌原则”。让学生了解这些原则如何应用于上述三种案例,这是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点,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更多的专业知识。
(三)专题拓展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安排的课时数内保质保量地掌握课程大纲的全部内容,还应该在某些专题上进行拓展。比如,功能语言学所要探究的人类语言共性不是人类所有语言一致具有的共性,而是一种蕴含性共性——有条件的语言共性,即:假如P,那么Q[5],教师在讲解这部分专题时要引入逻辑学相关概念,这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课内所学,而逻辑学还会培养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明白汉语研究属于理性方面的思考,不能带有感性的认识,所以,具有理性逻辑思考能力是一个汉语研究者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当前我们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文化类课程单一,只注重书本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授课的时候应拓展更多相关的知识,而教师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扩展了新的知识,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研究性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把研究性教学法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因为缺乏相应的经验很不成熟,而且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漏洞,这需要我们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
(一)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师的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教师选题,学生课下去查阅资料和论文,把课下做的工作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并讲授,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中的某些不足做一些补充。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要求学生具备教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能力,因此要将课堂作为一个实验基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在课下搜集外国人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相关情况。教师要求学生要在模拟课堂上使用PPT和语料库等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课堂上,负责讲课的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其他的同学扮演外国人的角色,互相合作,模拟一场教学情境,模拟课堂结束后,教师让其他学生指出在模拟课堂中值得学习和值得改进的地方。在《汉语国际教师标准》模块五的教师综合素质一节有如此论述:“教师应具备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研究能力,能主动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并据此改进教学。”[6]所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应该具备相关能力,而这种模拟课堂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如何在现实中应用自己所学,并知道自己不足,从而明确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这种实践式教学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会提高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将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结合到一起,学生和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实现共赢。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研究性教学的目标,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质疑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会使学生敢于大胆地去问为什么,并勇于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创新想法给予鼓励与支持。在期末考试中,有些课程可以采取论文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学生是否有创新的观点;而对于有探究性思维的学生,教师要与之交换想法。
(三)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教师可以采取某些奖励或者测评机制,培养学生课后自我复习和自我预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所以,对于一些相对简单并且探究性较弱的学科,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或者将需要自学知识直接布置给学生,这样也明确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那么教师如何检验学生自学的成果呢?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相关知识的笔记或者在自学的过程中纪录自己的心得和问题,把自学内容的考察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考核指标之中,在期末把该部分的考核内容加入评估体系中,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借此考察学生自学的情况。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可以让学生享受到探索知识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四、结论
研究性教学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它契合时代特质,无论是在义务教育还是非义务教育中,研究性教学对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意义,它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说,研究性教学不再是旧时代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接受;也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一味地听从,而是师生共同研究教学与学习,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研究性教学起步虽艰难但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化与实践的不懈追索,我们必然会达到目标。总之,汉语国际教育是如今“汉语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部分,为了可以将汉语“走出去”,我们必然要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培养,而培养的手段就是将研究性教学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这样就可以培养出符合条件的人才,为此我们需要不懈地努力,在探索中不断前进。
[注释]
①例句引用分别出自陆俭明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18和239-2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