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综述*

2018-02-11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者精准理论

刘 刚

(信息工程大学 洛阳校区基础系,河南 洛阳 471003)

精准扶贫思想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我国扶贫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深刻回答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扶贫工作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根本问题。国内学术界围绕习近平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理论体系、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有关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研究成果,对于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进一步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

(一)理论来源

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反贫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与“小康”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反贫困理论。郗凤芹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反贫困理论是精准扶贫思想之基”,“大同思想与小康思想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西方反贫困理论是精准扶贫思想之鉴”。[1]21苗军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对马克思反贫困思想和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新发展。[2]10洪名勇等人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产生的理论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而它的理论基础则是“共同富裕”思想。[3]3潘慧等人也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扶贫思想,是新时代扶贫事业的指导思想。[4]8

(二)现实基础

学者们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现实基础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个层面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研究。苗军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背景是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世界将步入人类命运共同体。[2]7另一个层面是从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研究。韩广富等人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针对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扶贫对象情况不明、扶贫项目偏离需求、扶贫资金跑冒滴漏、扶贫到户效果不佳等问题而提出来的”。[5]16

此外,也有学者从习近平个人品质、工作经历的视角分析了其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如王洪标认为,习近平“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注重调查研究的基本功”以及他任职县、市、省、中央开展扶贫实践中的思考认知是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6]5这对于深入研究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提供了很好的视角。

(三)发展历程

对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发展历程,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把习近平于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作为其精准扶贫思想的起点。如洪名勇等人认为,习近平2013 年 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精准扶贫思想日益丰富和完善。[3]3另一种观点把习近平于上世纪90年代写作的《摆脱贫困》作为其精准扶贫思想的萌芽。杭航认为,以《摆脱贫困》为起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共经历了萌芽阶段、2012年首提“精准扶贫”的产生阶段、2014年至2015年广泛调研扶贫工作的发展阶段和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的全面实践阶段。[7]20也有个别学者把习近平的知青生活体验作为其精准扶贫思想的起点。如郗凤芹认为,习近平在陕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经历对他认知贫困以至后来形成精神扶贫思想奠定了基础。[1]31

二、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体系

学者们普遍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虽然确立时间较短,但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然而在概括总结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体系时,学者们观点的却不一样。

(一)以“六个精准”为核心的概括

习近平于2015年在贵州主持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提出的扶贫方略,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其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汪三贵认为,“‘六个精准’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关键内涵”。[8]54易棉阳认为,根据‘六个精准’要求,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9]141洪名勇等人认为,“六个精准”使习近平扶贫思想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主要包括精准识别、 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和精准脱贫等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精准扶贫实践的体制机制。[3]4而公丕宏等更是指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六个精准”既有机统一又各司其职,一方面是“六个精准”自成体系、缺一不可,另一方面是“六个精准”互相促进、相辅相成。[10]28

(二)围绕“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概括

学者们认为,“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作为扶贫工作中的根本问题,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这是指引我们完成新时代扶贫脱贫任务的科学指南。宫玉涛等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主要内涵就是“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这三者分别对应的是扶贫对象要精准、扶贫责任主体要精准和扶贫方式要精准,其核心就是扶贫工作精准化。[11]17张赛群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三大主题就是“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而要解散这三大问题,精准扶贫思想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的工作相结合。[12]35吴永燕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把“扶持谁”“谁来扶”和“怎么扶”作为核心,“扶持谁”要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管理精准问题、谁来扶”解决的是扶贫主体的责任精准问题,‘怎么扶’要解决的是扶贫工作的方式精准问题。其中,“扶持谁”是精准扶贫的基础、”谁来扶” 是精准扶贫的保障、“怎么扶”是精准扶贫的核心。[13]155

(三)整体性概括

整体性概括就是把逻辑关系不太明确的各部分内容简单组合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体系中。以这一方法概括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内容的学者其目的是从更宽视角和更深层次来研究这一问题。蔡晓良等认为,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实践中创新地提出‘精准扶贫目标论’‘精准扶贫方略论’‘社会合力脱贫论’‘精准扶贫制度论’‘脱贫世界合作论’等内涵深刻的精准扶贫思想”。[14]6潘慧等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这一理论体系主要由以下‘七大体系’构成”:“责任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社会动员体系”,“七大体系相辅相成,并构成‘精准扶贫’思想的整体。”[4]8-13

三、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精准扶贫思想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创新性地回答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之际,我国扶贫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理论价值

学者们在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价值时,大都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作为论述起点。在这一认识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张赛群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因而“对社会主义贫困问题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反贫困的艰巨性和阶段性有充分的估计”,“对社会主义反贫困的途径有了更多的探索”。[12]39柳杨从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进程的角度提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十八大以后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最新成果。[15]27杭航更进一步指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习作为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又一重大成果。[7]32

(二)现实意义

学者们普遍认为,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大现实价值所在。以此为基础,学者们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宫玉涛等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实践层面的重大意义在于不仅有助于我国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将为世界范围内消灭贫困、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做出重大贡献。[11]19柳杨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具有双重现实使命:就其内涵而言,是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进程向前发展,从而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其外延而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5]27而蒋英洲则强调指出,认识和把握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需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的政治高度,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富强的历史自觉”,“彰显了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升了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治国理政能力的现代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征程新境界”。[16]49-52

四、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作为当前我国扶贫脱贫工作在关键冲刺级阶段的重大指导思想,将引领我国扶贫工作进一步深入发展。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展开:

(一)国家层面

学者们在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实践路径时,围绕在国家层面完善扶贫工作的政策制度、深化扶贫工作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李先伦等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实践层面展开主要体现在“三个结合”上,即“在具体路径上主张综合施力,即坚持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扶贫方针;坚持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扶贫体系;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扶贫动力。”[17]37季素娇认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要在实践中落地生根,“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具体要从扶贫工作的体制机制、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扶贫对象能动性的调动和扶贫方式的选择把握等四个方面着手。[18]129刘兴灿认为,把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要设立科学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和工作流程”;“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精准指导”;“要将扶贫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形成脱贫的内在动力”;“要形成全社会扶贫合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19]11

(二)地区层面

除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国家层面的实践路径,还有一些学者结合地域特征把研究重点落在了地区层面的实践路径上。这些学者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与本地区扶贫工作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办法和措施。王佳奇等认为,鉴于辽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辽西北和辽东以及辽宁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强等因素,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辽宁的实践路径主要体现为“三个结合”:即“扶贫开发与社会保护相结合,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因地制宜与分类指导相结合。[20]36苗军认为,鉴于四川南疆四地州因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情况复杂等因素生成了区域聚集性的贫困地区,因而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必须以扶志先行的精神脱贫为内生动力,以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和金融扶贫的相互融合为外生动力,在内外联动的条件下实现脱贫。[2]26,39

五、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

精准扶贫思想作为学术概念自形成以来备受广大学者的关注和探讨,目前已有研究成果的数量已经说明这一问题。但由于“精准扶贫”提出时间还不长,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处于逐渐深化认识和逐步深入研究的阶段,这导致目前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研究内容还需进一步深化。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研究还停留在思想阐释和理论解读的层面,一些关键问题、重要问题还没有形成共识。如对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的研究并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认识,这是目前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中的重要缺憾。同时,学术界对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体系的认识也还处于探索阶段,对理论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二是研究视域还需进一步拓展。目前已有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成果,其研究视野绝大多数关注的是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总书记以后,对于习近平此前长期在地方主政,大力推进扶贫工作的思想与实践研究较少,这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尚显薄弱。因此,一方面要拓展研究资料,将习近平在地方主政时期有关扶贫工作的相关文献论述纳入研究文本;另一方面要拓展研究视野,将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纳入整体研究当中,从历史视角全面把握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等等。

三是实践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根本指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而目前学术界关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实践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学者们更多的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实践指导,而以精准扶贫思想指导个别地区、特殊地区的扶贫工作等的具体研究还比较少,没有充分显现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重大实践属性。

猜你喜欢

学者精准理论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