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微信新媒体技术生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2018-02-11焦连志
焦连志
(上海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0)
一、科学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时”和“势”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新时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南,他在讲话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乃是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对全社会施加的意识形态灌输与影响活动,是实施思想统治和巩固思想的上层建筑的关键所在,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依恃国家权力展开的系统行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但是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自视甚高,因循守旧,科学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时”和“势”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
对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重要的“时”莫过于我们处在了新媒体时代,更确切地说是处在了“微时代”或说是“指尖时代”,迭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媒体已经营造了一个崭新的新媒体环境,甚至这个环境不同于二十年甚或是十年之前的网络化环境,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个人化的智能终端空前增进和丰富了人们的信息表达沟通和信息互动交流方式,“手机几乎把先前一切媒介的功能集于一身,手机更是把电脑的优势自然的承接过来,并更好的弥补了电脑的不足。难怪有人说如今的手机早已超越了作为通讯工具的功能,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2]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及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营造了个性化的、丰富多彩而又无所不能的社交互动圈。
而最重要的“势”莫过于借由新媒体技术所塑造的“微时代”崭新的信息生产、传播以及互动的信息生态,“微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借助于微信、微博等“微技术”的“微传播”,“相对于传统传播的宏大叙事和中心发式而言的,具体表现为传播内容的‘微对象’、传播渠道的‘微介质’、传播体验的‘微动作’、传播对象的‘微受众’;基于技术创新而又迎合时代需求的“微传播”,改变着现实世界的信息呈现和思维发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3]在“微传播”模式下,短小平快、冲击力强、聚焦度高、吸引力大的“微传播”营造着广大受众的信息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每个拥有智能终端的个体都可以持续地参与到“微传播”的过程中,并进行即时的互动与交流,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真正去中心化的、扁平化的信息传播模式。“传统的传播信息是一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从单一或少数的信息中心来源传递给许多人,……但此种垂直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公众并无法持续参与议题的界定和议程的设定,因此,可能造成某些信息控制的可能,并无法促进公众间的互动参与。但现代复合性的信息及通讯科技则是一种水平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即信息来源是多元的,任何参与者皆是信息的接收者及发出者,其信息传播方式是分权及互动的。”[4]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议程设置者,每个人都可以是“发言人”,都可以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一个中心和节点,他也可以自主选择和构造自己的信息环境,新媒体技术塑造了新的信息生态,人们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学习成长和展开线上线下互动交往,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人”。
二、微信新媒体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挑战与应用契机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正确把握“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新变化是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离不开对“现实的人”的把握,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人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环境,并成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确证,同时,这种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和改造着人。传媒学家麦克卢汉曾断言:“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新的人类环境。”[6]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创造了信息化技术环境,并前所未有地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塑造着处于信息化生存状态的人,如尼葛洛庞帝指出的,“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7]作为伴随信息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信息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更甚以往,深刻地塑造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在过去的时代,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往往是被垄断的,由一个权威的信息中心向外生产和传播信息成为主要的信息模式,但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着分权化的信息生产与传播模式,如保罗·莱文森指出的:“信息权力已经分担到了数以百计的电脑中。其中很大一批电脑不仅接受信息,而且生产信息,比如网页、网址。总之,它们成了分散的中心,不仅是阅读、收听和收看的中心,而且是生产和广播的中心。”[8]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加强着这种趋势,营造着个性化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环境,借助于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以及各种新技术,他们可以随时生产和传播信息,也可以自主选择接收或者不接收某类信息,当然这种自主性其实是相对有限的,但依然不妨碍他们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偏好而建构自己的信息接收模式,并进行信息甄选与信息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思想观念。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要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冲击:一是过去那种相对垄断和可控的信息传播过程已经被信息化技术冲击得支离破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不仅来自于课堂,来自于官方的信息发布渠道,他们更多地也接受着来自网络世界的各种信息,教师的主体性和权威性受到冲击和挑战; 二是信息生产与传播变得去中心化,每一个手机等智能终端都可以是一个“新闻中心”,而各种新媒体技术也生产着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内容与形式,制造着庞杂的“信息烟尘”,给大学生的价值成长与价值选择造成着困惑与迷茫;而借助于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信息也充斥着网络空间,“一些过去在中国社会处于边缘地带甚至完全被抑制的价值观开始得到关注,有些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人们对主流价值观的态度也变得多样。整个社会已经不再为一种价值体系所垄断。”[9]造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碎片化;三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群体而言,新媒体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性资源,也塑造着信息化时代独有的思维方式及社交形态,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而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从积极的方面来讲,“网络信息的及时性、迅捷性不仅缩短了求知的路径和时间,大大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还因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种知识的垄断性、独占性,使大学生基本上可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知识和信息。”[10]这有助于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网络时代的新思维方式,尤其积极价值和意义。而从消极的方面来讲,不少大学生沉迷于各种新技术和新玩意儿,沉迷于网络文化,在网络世界中丧失主体性,迷失自我,“这种沉溺与人们在现实中的烟瘾、酒瘾甚至吸毒表现极其相似。这些人只有在上了网后才能激起生活的激情,一旦离网, 就无所适从, 神魂颠倒, 产生出‘赛博失落’(cyber-deprivation), 即离开网络一天, 心痒难耐, 离开网络两天, 产生负罪感, 离开三天, 就已经置身石器时代。”[11]部分大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新媒体技术所营造的“美丽新世界”让置身于其中的人流连忘返,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大学生群体作为新媒体技术的拥趸,一直走在信息技术的最前沿,当然也就比较容易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而一旦被新媒体技术魔方所吸引,就容易失去了对枯燥的课程学习、严肃的教学过程的兴趣,导致其学习兴趣退化,学习投入降低。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信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一对多’的单向信息传播模式,微信关注、评论等功能使学生从单纯的信息获取转向互动参与,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和思想意识在微信上流转、汇聚和碰撞,大学生在对社会事件的事实信息和评论信息的接收、理解、评判和容纳中构筑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多元认知。这影响了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和践行程度,降低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12]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和微信等新技术全天候地渗透着大学生,影响和改变着其信息偏好、信息品味和信息接受习惯,使得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讲授与灌输感到乏味,甚至是产生抵触心理,这些新变化都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挑战。
当然,危机从来都意味着蕴含于危险或者挑战中的机遇,新媒体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挑战亦是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革故鼎新的重要机遇,新媒体技术已经构造了新的信息环境与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在封闭的闭环中展开的,它与社会、与网络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也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信息渗透相互混杂影响的产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效展开,就必须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网络教育相互影响关系的把握中展开。“人是一种有精神意义的社会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价值的观念建构和现实建构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过程。”[13]因此,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自己置身于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生态环境中,并学会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模式变革的重要趋势,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教育功能因而得以在教育技术变革中得到开发和运用。尤其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社交互动工具已经深深渗透到了大学生的学习、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况下,更要根据大学生对微信黏性高、依赖性强,对微信具有亲和力的特点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以更好地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三、微信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及其经验
美国学者罗杰·费德勒的研究指出,“人类同步进行多种媒介输入的能力似乎一代比一代都有扩大。相反,耐心和注意力持续的空间却在不断萎缩。”[14]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投入和课程参与度不高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比较普遍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有着显著理论说服特征和需要较多理论思考投入的学习过程,需要更多的脑力思考和注意力的持续投入,显然,新媒体技术对于新媒体技术所塑造的“新人类”思维方式的改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更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因其课程性质及传统说教式、灌输式教学模式影响使得其面临的上述问题更加突出,这就需要根据信息化时代学生学习特点、思想行为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创新。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他们是新技术的拥趸,微信是大学生青睐的新媒体,也是大学生每天应用最多的新媒体,有学者的调查研究指出,“87.2%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任意使用微信,29.1%的大学生把微信作为课堂上‘必用品’,尤其大班上课广泛玩微信,可见这种现象深深影响着教学环境。”[15]不少高校为了限制学生上课玩手机,采取禁止带手机进入教室,或者进入教室后统一收缴的方式来保证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投入,但是学生总有办法绕过这些约束而偷偷使用手机,因此,与其“堵”,不如“疏”,不如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和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移植和拓展到微信等大学生喜爱的新媒体技术中,如有学者指出的,“现实表明,微信‘朋友圈’已成为社交网络第二大新闻渠道,刷‘朋友圈’成为网民社交的强烈需求。碎片化的微阅读、微视频成了大学生的新宠,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和社交方法。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移植到微信平台中,充分挖掘其开展教育活动的潜力,将会大大促进教育活动取得理想效果。”[16]将微信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课堂,将微信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增进课堂师生互动,提升课堂学习参与度和活跃度,有助于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用好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化工具来拓展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与路径、方法,特别是用好微信这种在学生中普遍使用,深受学生喜爱的社交媒介来革新思想政治工作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
目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改革中不断被探索和应用,也有不少基于微信平台的新教学技术和教学工具被开发出来,本文仅以应用较多的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课堂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探索总结微信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创建网上课堂,实现在线课堂管理和在线师生互动,将课堂延伸到了网络空间,延伸到了学生最喜爱、使用最频繁的微信平台之中,在如下方面进一步改进了课堂教学:
一是延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时空局限。通过创建基于微信平台的网络课堂,一方面突破了课堂空间限制,将传统在教室内的课堂延伸至网络空间中,丰富了课堂内容与形式;另一方面突破了课堂的时间限制,传统课堂一般都是45分钟,课堂时间、课程总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与师生互动交流,但通过创建网上课堂,实现了课堂永不掉线,大大延伸了课堂教学与师生互动的时间,师生之间随时都可以通过在线课堂进行互动交流。
二是有效增进了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在线课堂发布在线讨论主题,学生即时参与互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讨论,避免了传统课堂讨论因时间限制而导致学生参与不足的问题;另外,这一互动过程既可以在课堂教学时间中进行,也可以在课后通过网络进行,借助于这一形式有效增强了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
三是便捷了教师的课堂管理。通过“课堂派”可以实现便捷的考勤管理,避免了以往点名考勤形式的不足,可以实现更好地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在线发布作业,设定作业收缴时限,学生可以在规定时限内在线提交作业,便利了作业收缴;教师还可以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发布课程通知,这些都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辅助了教师的课堂管理工作。
四是有助于实现过程化考核改革目标。过程化考核改革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以往片面依赖期末考试的考核形式存在缺乏有效反馈闭环、无法激励学生平时学习投入、对学生考核形式过于单一僵化等弊端,而通过“课堂派”可以随时实现在线考核,并及时掌握学生的考核情况并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有助于改进学生学习态度,引导学生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学习投入。
五是可以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教案等学习资料发布至在线课堂中,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取更丰富的课堂教学和学习资源,有助于辅助教学和辅助学生的学习。
四、微信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前瞻
教学方法是“纲”,统揽着整个教学组织程序,纲举目张,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慕课”革命、“翻转课堂”的实践表明,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有助于重塑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有效性,因而探索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将微信这类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探索基于微信平台的课堂管理和师生互动以革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教学过程,进一步改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增进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投入和学习热情,便捷了教师课堂管理,改进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学成效。
“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必然趋势。在当前的高校课堂上,落实全新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17]探索借助于微信等新媒体技术增进师生互动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变革,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应当成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将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掌握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的基本运用方法,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增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探索方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中,要进一步推广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鼓励教师一起探索和分享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经验与做法,优化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课堂管理工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进一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以期更好地做好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