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闽南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

2018-02-11陈亚红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闽南人闽南价值观

陈亚红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影响人的行为选择和社会发展进程

价值观是人在其思维、感官的基础上对信息加工后作出的较深层次的认知、理解、判别或选择,它是人们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事物进行认知,并对其价值的判断并作出选择的过程的思维和导向。也就是说人们依据价值观判断是与非、好与坏、善与恶,然后决定应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价值观通过价值规范引导人的活动,它构成了人们的心理定势。张岱年曾说:“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1]因此价值观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它通过影响人的行为进一步影响社会发展进程。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价值判断往往被人们简化为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而更深层次的价值观则被隐藏而难以辨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其价值观受所处时代、所处社会、所处家庭不断影响而逐渐形成。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所形成价值观也是不同的。

(二)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共同的道德支撑和价值引领

核心价值观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事物的共同的是非标准和遵循的行为准则。每个社会都会一方面通过法律、教育、社会舆论和家庭影响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日积月累、代代相传的有形和无形的思想灌输,进而将其主导的价值观影响给每位社会成员;另一方面又会通过文化传统,如风俗习惯、传统思想、传统技艺等潜移默化的方式濡染、熏陶社会成员,进而将主导的价值观传递给每位社会成员,引导他们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每个社会都会通过其核心价值观告诉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核心价值观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提供行动准则和道德支撑,并为人们在这个社会的发展指引价值理想和奋斗目标。核心价值观是作为一种文化力量,它铸就一种氛围,引领着社会成员和整个社会朝着共同的价值理想共同发展。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反映的都是这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就是儒家所倡导“三纲五常”;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个人本位出发的自由主义精神,它虽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口号,但实际暴露出的则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价值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反映时代精神,又反映民族精神,它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为基础,强调的是人民当家做主,最终价值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反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以达到了个人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为价值原则。

二、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闽南传统价值观

闽南人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风俗习惯和相似的生活方式,这些世代相传、生生不息,造就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闽南传统文化。福建省政协主席张昌平积极评价闽南人和闽南文化:“闽南人及闽南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进取精神。明清以来大量闽南人向海外迁播,将闽南文化扩展到台湾、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并以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了包括台湾及遍及全球各地的闽南人,数百年来坚持爱国爱乡、奋斗团结、敢为人先、勇于拼搏、海纳百川、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家长的建设和国家的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闽南传统价值观正是在闽南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而成,勤劳拼搏、重义求信、爱国爱乡、开放包容等都是闽南人共同的价值观,它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闽南人,成为闽南社会共同的准则、共同的坚守和共同的追求,它们是主导闽南人理想、信念、精神、风气的内在灵魂,是支撑闽南地区不断发展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一)勤劳拼搏、团结奋进是闽南人的核心价值取向

历史上河洛人南迁至福建,成为福建闽南地区汉族居民的主体,闽南多山,耕地少,正如宋人谢履在《泉南歌》所述:“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地辟”[3],加上水旱灾害、台风海啸影响,导致农耕不足以养家糊口,闽南地处东南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这就为闽南人提供了良好的谋生出路。为了谋生存,众多闽南人以渔为生,有的还远涉重洋,背井离乡。闽南人世代与大海打交道,“走海行船三分命”的出海危险和恶劣艰险的自然环境培养了闽南人不屈于自然、勇于与大海搏斗的精神,也培养了闽南人的勤劳拼搏、开拓冒险精神和敢于竞争进取的风格。如明朝期间,千万闽南人犯禁出海,他们开商埠、建码头,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作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具有一往无前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能以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努力追求美好的未来。这种冒险拼搏的特点在世世代代闽南人的传承中,发展为现代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风范和“敢为天下先”品质。闽南民谣“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和闽南歌词“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等都十分形象地刻画了闽南人勇于开拓、冒险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激励一代又一代闽南人从小树立立志打拼奋斗的人生价值观。

汉人入闽后多采取聚居的方式,凭借家族的力量拓展生存空间,因此在精神容易形成团结意识,加之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漂洋过海、身在异国的艰难处境促使闽南人更加精诚团结。正如歌曲《闽南人》唱到:“拢是闽南人,咱拢是闽南人,咱拢是真正有情有义的好兄弟”,闽南故事“打虎亲兄弟”也说明了兄弟同心方能排除万难,这些都是闽南人团结奋进的真实写照,反映了当时闽南人团结一心共同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携手奋斗出一片新天地的决心。在商业经营中,闽南人也往往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进行家族经商,他们注重家族团结,以便于更好地管理企业,防止商业机密不外泄。时至今日,遍布国内外的闽南商会就是闽商团结一致的最直接表现,彰显了闽南人团结互助、和谐发展、共同奋进的昂扬姿态。勤劳、拼搏、团结、奋进的思想意识经长期的思想和实践活动渗透于每个闽南人的内心,成为闽南人深刻认同的核心价值取向,闽南人在勤劳拼搏和团结奋进中共同编织着最美的闽南梦,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二)务实求利、重义守信是闽南人的基本价值原则

闽南山多路险,生存空间恶劣而狭迫,《厦门志》载:“闽南濒海诸郡,田多斤卤,地瘠民稠,不敷所食。”[4]沿海闽南人只能以海为田、以渔为食,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移民的生存意识使闽南人更追求物质利益和生存条件的改善,他们更注重事功实利,具有强烈的务实逐利心态。崇尚工商是闽南人务实精神的外化,自古就有李贽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近代有闽南人不畏海禁和抑商政策铤而走险。重商趋利与敢于冒险的精神结合,使闽南人在通商逐利时无所畏惧。宋元时期,泉州就呈现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近代以来,闽南籍大商家辈出,如东南亚闽南籍侨商陈嘉庚、胡文虎、李清泉等。改革开放后,安踏、恒安、盼盼等龙头企业带领闽南经济腾飞,从茶叶到花卉产业,从服装到鞋业,从陶瓷到建材,从旅游业到房地产开发,闽南人因地制宜探索多元生计模式无疑是对务实观念的传承和创新。在务实观念的影响下,闽南人重视文教,泉州从唐代起兴建孔庙、文人聚集,夙称海滨邹鲁。这种儒学风气绵延不绝,形成了闽南“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以求出人头地”的传统观念。

在闽南人看来,“道义”和“功利”应该是统一的,理学家朱熹曾盛赞泉州“满街都是圣人”,足以看出闽南人不止追求功利,还讲究“道义”,他们义利并重。闽南盛行关帝崇拜,人们祭拜关羽、岳飞、雷万春、张巡等生前是忠义之士的历史人物,泉州关帝庙就有“一脉传忠义,万聚拜圣贤”等联语。李光地的“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和陈嘉庚的“诚信果毅,嫉恶好善”对闽南人正确价值观形成和社会道德养成产生积极作用,对闽南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积极影响。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诚信为先且利义兼得是闽商的经商基本理念。闽商坚持“即使赔钱也要讲诚信”的原则,恪守重义守信,以质量提升引领品牌建设,以坚守契约精神为企业赢信誉,维护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总而言之,闽南人秉承务实求利、重义守信的基本价值原则,用诚信创造着美好未来。

(三)崇祖重本、爱国爱乡是闽南人的主导价值规范

共克时艰举族南迁、相互扶持聚族而居的历史和下南洋谋生时团结互助的经历促使闽南人更注重“同宗共祖”的血缘和地缘关系,闽南民间家族文化浓厚、家族制度严密完善,他们建祠堂、修族谱,并多以宗祠或祖庙为中心聚族而居。闽南祭扫之风盛行,有家祭、祠祭、墓祭等多种形式,每年祭祀次数之多、表现之虔诚、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这种不间断的家族教化无疑给闽南人打下深刻烙印,对闽南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生重大影响。闽南社会盛行的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等观念无不受闽南宗祖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家本位”观念在闽南人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清明不回家无祖,年兜不回家无某(妻子)”的闽南俗语就表现了闽南人对宗祖、家的眷念。“功夫茶”、“敬公妈”、“普度”、“博饼”等民间习俗代代相传也表现了闽南人恪守传统、崇源重本。

浓厚的家族观念在闽南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了闽南人爱国爱乡的集体观念。中国历经五千年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精神,其中闽南人民的努力不可或缺。郑成功的“子尝闻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陈嘉庚的“惟有真骨性方能爱国,惟有真事业方能救国”等名言已成为各民族紧密团结、同舟共济的坚韧精神纽带和牢固精神根基。闽南人民爱国爱乡体现在他们对祖国、对家长具有深厚的感情,并乐于报效祖国、报效家乡的崇高情怀。台湾、东南亚甚至世界各地的闽籍侨胞心系桑梓,他们在外拼搏打拼至事业有成后,乐于回馈家乡,历来闽藉华侨热心捐资兴学、修筑桥梁、投资建厂以支持家乡发展已成海内外佳话。陈嘉庚倾资兴学、支持革命的壮举已脍炙人口,激励一代代后人。受老一辈华侨事迹感召,现代闽商对家乡的社会公益、文教卫生、基础设施等事业也是十分关心,能积极服务家乡、造福社会,延续闽南人的家国担当,一代代坚守着崇祖重本、爱国爱乡的闽南价值规范。

(四)开放包容、自由宽仁是闽南人的突出价值理念

闽南文化亲历了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和异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融合力,因此更加自由开放和兼容。闽南人“下南洋”求生存和发展,需有主动适应异域环境的心态和能力,这也培育了闽南人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一方面,闽南人通过移民海外和商业贸易,使其闽南文化不断向外辐射。《闽台先住民史》描述到“在远在6000年前到1000前的漫长岁月里,闽越先民及其后裔就曾从福建沿海出发,经台湾后逐岛向南迁徙,横越整个太平洋,最终南到新西兰,西抵马达加斯加,东达夏威夷和伊斯特岛。”[5]通过迁徙和移民,闽文化传播到台湾地区、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形成了闽南文化的海洋性和延伸性特色,对这些地区的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另一方面,经历古代海丝起点、近代渡海发展,闽南海洋贸易的繁荣也吸引了众多的阿拉伯人、欧洲人和波斯人前来,他们将本国的民俗、风情、信仰融合在这里,为闽南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闽南文化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文化的宽仁博大又使得闽南地区形成经济文化互动多、多重宗教信仰并存、海内域外文化共荣的的繁荣景象。现今,泉州丰富的名胜古迹和宗教历史文化遗迹正是各国、各民族、各宗教文化在泉州和谐共生的最直接证据,也是闽南文化开放包容最好见证。

闽南人在长期的宽松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培养了胸襟广阔、兼容开放的品性,也逐渐形成了包容、自由、宽仁的社会价值观。闽南文化的开放性,对闽南经济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闽商同样能保持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以世界性的眼光和“兼容并蓄、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积极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巧借外力来发展和壮大自己以做大做强企业。同样的,今天的闽南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造着魅力城市。厦门经济特区以“厦迎五洲客,门泊万里船”的气魄,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高新技术园区等多层次、宽邻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如著名闽商吴泉水所言:“厦门是一座独有的海湾型城市,温馨、包容、开放、理性是这座城市的最大特点。它不但是福建的厦门、中国的厦门,更是世界的厦门。”[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天的闽南正因开放包容、自由宽仁的价值理念而更加和谐,更有吸引力。

三、闽南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7]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强有号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团结统一的重要保障。自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全社会如火如荼,大力弘扬和践行。十九大报告继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自觉承接与现代转化。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闽南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分支,孕育了独特的闽南传统价值观,它与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契合之处。我们要挖掘两者契合点,在传承闽南优秀传统价值观中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闽南传统价值观蕴含的国家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八个字全面阐释了国家今后的建设目标。富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基础条件,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每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就是人民当家做主,它是我们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和追求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文明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我们要借助几千年的文明根基,复兴中华文明,展现文明魅力。和谐是中国主要传统价值观之一,也现代社会建设的价值诉求,是国家稳定、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闽南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乏孕育了许多优秀的闽南传统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闽南人始终不渝的价值追求。如闽南人敢拼爱赢体现了他们勇敢拼搏的进取精神和共筑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念,这种“爱拼才会赢”的心理诉求与“富强””有着趋同的价值所在。闽南人的拼搏和首创精神也是对改革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全体社会成员开拓进取以建设富强家园的勇气和信心与建设“富强”国家有共同归属点。如闽南出现的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有闽学派代表人物朱熹、明代官员李贽、明末学者黄道周等,他们提出的“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都是闽南传统民主价值观的深刻反映,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要求。如闽南人重视文教的传统观念与我国“文明国家”建设的价值目标相契合,传承闽南传统重学兴教价值观服务文明国家建设乃水到渠成之事。再如闽南人开放包容、自由宽仁的价值观就是“和谐”思想的具体表现,闽南的茶文化、闽南建筑文化都体现了和谐共处、其乐融融的和人文精神。闽南人胸襟广阔、兼容开放的品性和平和、宽容的心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挖掘闽南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契合之处,目的在于汲取闽南传统价值观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服务国家发展建设。

(二)闽南传统价值观蕴含的社会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从社会层面提出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和共同追求,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自由元素和精髓的汲取;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公正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努力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传统价值观也蕴含了许多有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传统思想智慧,应古为今用,激发民族文化的深沉力量服务新时期社会建设。如开放包容、海纳百川作为闽南人突出价值理念,也是闽南人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这亦可理解为闽南人对“自由”的精神追求。如闽南思想家李贽在反传统道德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追求个性自由和倡导平等意思的思想,它提出了诸如“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商贾亦何可鄙之有?”等有关圣凡平等、士商平等等思想观念对闽南人重商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也是平等、自由等现代价值观念形成的思想渊源。从李光地不偏不倚、公平公正、一心为国,到黄道周为人耿介,为官公正,堪称“一代完人”,再到陈嘉庚诚实公正,“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闽南历史上公平公正事迹不胜枚举,公正观念深入人心。再看法治,“闽学开宗”朱熹提出的“法者,天下之理”、“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等法理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闽南社会。综上,闽南传统价值观蕴含的有关“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因素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教育提供文化素材。

(三)闽南传统价值观蕴含的公民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是从公民建设角度提出的,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公民的发展提出了价值准则和规范。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道德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闽南地区爱国英雄辈出,爱国主义思想根基深厚。敬业是重要的职业操守,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器”,具有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诚信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品质,诚信建设关系社会文明程度,关系国家健康发展。友善强调公民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我们要倡导以尊重、友好、和睦、善良为主要内容的友爱观。

在闽南的历史变迁中,爱国英雄数不胜数,有苏颂为官清正,忠君爱国,有郑成功驱除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有施琅统一台湾、结束两岸对立,有颜思齐开台建功、扬中国名声,有陈化成抗击英军、英勇殉国等等,这些都铸就了闽南深厚的爱国主义文化历史根基。勤劳拼搏、爱拼敢赢价值观是闽南人事业奋斗、自我发展的精神特质,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精神的特殊性表现。重义守信价值观使闽南人能诚信果毅,义利兼收,对闽南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闽商坚守诚信铸就成功事业的丰富案例对人们树立诚信价值观将是极大激励,对社会文明养成和公民道德提升也将产生积极作用。崇祖爱乡、开放宽容价值观影响下的闽南人乐善好施,古有李五倾囊相助,成就了闽南民间故事最生动感人内容,《买地惠农》、《施糖救人》、《济困买肉送乡邻》、《凤池中有金水牛》的生动传说形象地演绎了闽南人重情重义、乐善好施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态度。近代以来有闽商、闽南侨胞事业有成后乐于回馈乡梓和积极回报社会。闽南人乐善好施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最佳诠释。闽商、闽南侨胞乐善好施的事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鲜活案例,引领了“友善”的公民价值观认同。

猜你喜欢

闽南人闽南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闽南文化传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概述以及人文精神探析
从张氏族谱看客家人与闽南人的异同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