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治同行
2018-02-11张云龙
文/张云龙
背景:2018年2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公布,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表明了我国不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决心。
《论语·颜渊》记载,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了四条原则,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在古代,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几乎被定作不刊之论,直到近现代才受到质疑和批判。其实,不论对错,这话说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类社会的安稳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只有遵循秩序,人的权益才会实现。这个“秩序”,在孔子那里是“礼”,而在现代社会则是“法”,是国家创制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
说起法律,总会给人以神秘、威严、崇高的感觉。法律与道德、习惯、宗教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正是由于这些规范的存在,社会才变得有序;也正是由于法律的存在,人的权利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没有了“法”,我们的生活也将乱作一团。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法治进程突飞猛进,一部部法律相继出台,原有的法律漏洞不断得到修补,从“依法治国”被写进宪法到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全社会“尊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愈来愈浓厚,法治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一个国家发达、民族兴旺的强大保障。
中国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而努力奋进,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前提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而这一切都只有尊重法律的人民才能创造出来。如果我们仅有逐步健全的法制而没有国民对法治的信仰,没有法治精神,没有法治风尚,那么再健全的法制也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然会导致法治悬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使法治成为一种全民信仰”。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民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内化为准则,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将法根植于内心,自觉地遵法、守法、崇法,成为一个理性的守法公民,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使命。
法律是实现正义、体现公平、正确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准则。法治,是依法治国,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法律高于一切,是全民信仰。权利在法治中行使,义务在法治中履行,自由在法治中拥有。建设法治中国,让人民与法治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