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痛方治疗癌痛验案举隅※
2018-02-11王振强
王振强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传统医学科,河北 沧州 061000)
癌性疼痛[1]是癌症患者尤其是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从心理、生理、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古籍对肿瘤病名多采用以主症(证)或体征、病因病机、病位结合主证或产生的后果等方式[2]。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癌痛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效果。癌性疼痛属中医学“痛症”范畴,在《黄帝内经》就有极似晚期肺癌的疼痛证候:“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癌痛基本病机[3]主要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类,“不通则痛”是由于痰毒瘀火诸病邪内结,阻滞络脉,气机不畅,脉络瘀阻;“不荣则痛”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正气虚耗,经脉失养。而到后期往往虚实夹杂,其中因实致虚最为常见,即内邪阻滞,气血不通,或邪气内闭,正气虚损,筋脉不荣。
王振强主任医师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基础上对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癌症疼痛的本质病机进行概括和浓缩,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癌痛患者因久病致气血郁滞、瘀结,脏腑经脉失养,不通则痛,将其基本病机定位为“气滞血瘀,痰郁互结”,采用自拟方——定痛方治疗癌痛,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下面为大家分享3则医案:
案1腹痛病(肠癌)。张某,男,56岁,泊头市人,2015年5月7日初诊。自诉:2015年4月在天津肿瘤医院诊断为肠癌晚期,多发转移,建议全身放化疗治疗,患者因恐惧化疗后反应,遂求助于中医保守治疗。刻下证:腹痛,食纳呆滞,大便稀,不成形,舌苔白,脉细沉。中医辨证:脾胃虚弱,邪毒瘀结。中医治则:补气健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具体方药如下:瓜蒌15 g,法半夏10 g,浙贝母12 g,地龙10 g,郁金10 g,延胡索15 g,炒白芍15 g,蜈蚣2条,蒲黄6 g,五灵脂6 g,黄芪30 g,党参12 g,白术12 g。7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2次/日。二诊:腹痛明显减轻,近日小腹胀满,肠鸣,恶心,干呕,大便稀。舌脉同上。上方加焦山楂30 g,诃子肉15 g。7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2次/日。三诊:患者腹痛已明显好转,腹部胀满减轻,仍大便稀。舌脉同前。上方加石榴皮30 g。7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2次/日。四诊:患者大便已成形,病情稳定,之后以定痛方为底方加减变化多达300余剂,身体状况明显好转。
按:本案中患者辨证属于脾胃虚弱,邪毒瘀结之证。因此本方以定痛方为底方,但是注重补气健脾为要,黄芪、白术、党参取四君子汤之义,瓜蒌、法半夏、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郁金、延胡索行气止痛,蜈蚣、地龙活络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止痛。二诊,腹痛减轻,脾胃功能差,予焦山楂消食化积、诃子肉敛肠止泻。三诊,加石榴皮加强固肠收敛之功,后期病情稳定以健脾胃,扶正气加减调整为主。
案2胸痛(肺癌)。李某,男,69岁,盐山县人,2015年10月5日初诊。自诉:平素嗜烟如命,吸烟史30年,偶尔咳嗽,近日因突然出现右侧胸肋部针刺样疼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CT提示:肺占位,随转诊于我院,病理穿刺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多疗程化疗后病情稳定,但肋部针刺样疼痛未见明显改善,请我中医科会诊。刻下证:右侧肋部针刺样疼痛,部位不固定,像右侧前臂内侧放射,发热感,咳嗽,不伴有发热,乏力,气短,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略黄。中医辨证:痰瘀互结,肺脾亏虚。中医治则:益气健脾,化痰散瘀。方药如下:瓜蒌15 g,法半夏10 g,浙贝母12 g,地龙10 g,郁金10 g,延胡索15 g,炒白芍15 g,蜈蚣2条,蒲黄6 g,五灵脂6 g,柴胡12 g,黄芩12 g。7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2次/日。二诊:患者疼痛减轻,放射性热感减少,继续服用上方7剂。疼痛已不明显,口干,睡眠差,上方去柴胡、黄芩、法半夏、浙贝母,加玉竹12 g、麦冬12 g、酸枣仁15 g。14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2次/日。三诊:患者诸证明显减轻,病情稳定,上方去蜈蚣,加黄芪12 g,继续服用药物治疗,期间因感冒,大便干等情况变化处方,余百余剂药物以健脾补气,活血化瘀,去除邪毒为主。
按:本病属于 “痛证”范畴,总的病机是痰瘀互阻,肺脾亏虚证。在治疗时,应标本兼顾,根据正气与邪气的强弱关系,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法。本例患者突然发病,因此首诊以清热化痰、化瘀通络为主,以定痛方为底方进行加减。瓜蒌清热化痰,浙贝母散结消肿,法半夏燥湿化痰,地龙、蜈蚣通络止痛,郁金、延胡索凉血止痛,白芍养阴止痛,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止痛,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为引经药。二诊时,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而阴虚较为明显,所以去柴胡、黄芩、法半夏、浙贝母等辛燥之品,加玉竹、麦冬养阴生津之药,酸枣仁养血安神。三诊患者诸症减轻,病情稳定,因此以补脾养肺为主,去攻伐之品蜈蚣加黄芪补气养肺。
案3乳房胀痛(乳腺癌)。陈某,女,45岁,沧州市人,2016年5月5日初诊。自诉:平素爱着急、生气,近日自觉生气后乳房疼痛明显,就诊于当地医院,左乳房外侧可触及3 cm×3 cm肿块,边缘不清,质软,腋下淋巴结不大,左乳可挤出黄色分泌物。当地因条件限制未行病理穿刺,出院后就诊于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确诊为乳腺癌晚期,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未行放疗治疗。刻下证:经前乳房胀痛明显加重,睡眠差,多梦,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质绛,舌苔白。脉弦细。中医辨证:肝郁气滞,痰瘀结聚。中医治法:理气化痰,通络散结。具体方药如下:瓜蒌15 g,法半夏10 g,浙贝母12 g,地龙10 g,郁金10 g,延胡索15 g,炒白芍15 g,蜈蚣2条,蒲黄6 g,五灵脂6 g,佛手12 g,香橼12 g。7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2次/日。二诊:患者乳房胀痛略感减轻,仍未达到满意,原方加八月札12 g。增强疏肝理气之效。7剂,配方颗粒,开水冲服,2次/日。三诊:患者明显感觉乳房胀痛减轻,继续服用二诊药物14剂。四诊:患者乏力,口干,大便干,去佛手、香橼、八月札之品,加麦冬12 g、玉竹12 g、黄芪20 g,增强补气养阴之效。就诊3个月后患者身体康健如常,未出现乳房胀痛情况。
按:本例患者明显肝郁气滞,痰瘀结聚导致本病的发生。在治疗时以理气化痰为主,通络祛痰为辅。方中佛手、香橼疏肝理气,瓜蒌、法半夏、浙贝母清热化痰、散结消肿,地龙、蜈蚣通络止痛,蒲黄、五灵脂乃失笑散之义,郁金、延胡索行气止痛,延胡索现在研究气有抗癌止痛之效,因此王主任在治疗疼痛病中不可或缺的一味好药。白芍养阴柔肝止痛。二诊,症状减轻不明显,加八月札增强理气之品。三诊继续服用。四诊,可见行气疏肝之品有伤阴之弊,去佛手、香橼、八月札加麦冬、玉竹、黄芪补气养阴之品。
总结:肿瘤疾患在早期没有明显疼痛症状,但在中晚期随着肿瘤的迅速恶性生长,体积增大,产生对神经干或者神经末梢的压迫,而引起持续性、顽固性的疼痛。据统计,全球数千万癌症患者中约30%~50%有不同程度的癌痛,晚期癌症患者中75%有癌痛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4]。中医药在治疗癌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定痛方由瓜蒌15 g,法半夏10 g,浙贝母12 g,地龙10 g,郁金10 g,延胡索15 g,炒白芍15 g,蜈蚣2条,蒲黄6 g,五灵脂6 g,天门冬10 g,玉竹10 g等组成。方中蒲黄、五灵脂乃失笑散之义,瓜蒌、法半夏、浙贝母清热化痰,地龙、蜈蚣通经止痛,炒白芍养血柔肝,延胡索、郁金凉血疏肝,天冬、玉竹滋阴和胃。共凑疏肝理气,清热化痰,活血化瘀之效。上文3例医案均通过以定痛方加减变化得到很好的临床疗效。癌性疼痛的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疗效确切,中医药在治疗癌性疼痛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