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儒家思想解读信息素养※

2018-02-11窦学俊高巧林栾世杰刘珊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论语儒家孔子

窦学俊 高巧林 栾世杰 刘珊珊

(1 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355;2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5)

回顾近十年来的教学历程,中医药信息素养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是容易把信息素养教育等同于文献检索、技术培训,其有重知识轻意识、重技术轻素养的疏忽。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形式,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对信息素养观念的贯穿还不够。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还不能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不能带着需求或专业问题学习,也不能举一反三,所以学习状态不佳,效果不好。在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是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功,与古代治学的点校和句读同样重要。高校学生不但要有必备的信息意识与能力,还要从心所欲。作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与核心,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系统的论述了做人处事的目标、途径、方法和意义[1]。尽管“信息素养”是近年出现的泊来名词,但儒家思想对信息素养教育早有涉及。笔者试将信息素养内容用儒家理论作一解读,以期在教学中贯穿学生更易接受的传统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1 信息素养的概述

1.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萌芽于图书馆用户教育活动。二战之后,随科技文化与文献数量均出现迅猛增长,用户对文献检索和利用的需求也与日俱增。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使用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即经过训练能够在工作中应用信息资源的人就能够被称作具备信息素质。他们学习了广泛应用信息工具和原始信息源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的定义经多次修订后,较为通用的说法是:个人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信息素养不但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方法,批判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并将这些用于信息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能力[2]。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各行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已在我国及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普遍开展,不少国家把信息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来研究和实施。信息素养涉及人文、技术、经济、法律等诸多知识背景,其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具体分析如下:(1)信息意识是先导,体现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和吸收的敏感性、自觉性及重视程度。(2)信息知识是基础,包括信息组织、检索方法、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信息资源的形式及存取特征等。(3)信息能力是核心,是人们对信息确认、评价、加工、利用、交流的综合能力。(4)信息道德是保证,是涉及信息开发、利用、传播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要求、准则及规约。

1.2 信息素养的实质 信息素养是传统的文化素养在信息时代的拓展和延伸,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图书馆素养阶段(强调手工检索技能)、计算机素养阶段以及信息素养(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技能,重视了人的属性:态度和意识)与终身学习阶段(强调人的社会属性,重视批判思维能力和信息评价能力,认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3]。知识、信息的迅速增长、变化,使人类面临终身学习的要求。那种一次学习、终身使用的情形早已不复存在,教育的重心已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上。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学习则是信息素养教育追求的最终目标[4]。

2 儒家思想对信息素养的解读

儒家文化形成于先秦时期,当时社会信息较为贫乏,传播交流不便。儒家不仅没有漠视资讯,相反儒家先哲们已敏锐地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并对信息有高度的理解。如《周易》中所言:“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彖传》) 《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者也。”《周易》 《中庸》的宇宙论中,“天”是作为宇宙最大的数据信息源存在的,而“天地”亦构成全部秩序之信息基础。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 反映了孔子对当时信息传播两种主要形式的重视。孔子生平事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教学,二是周游列国,三是删述 “六经”。这三项工作均涉及信息传播,通过传播打破信息垄断,鼓励信息共享[5]。

2.1 信息意识方面 《大学》中说:“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显示儒家强调不断进步,无处不追求完善。因此儒家思想是进取、发展的观念,并不是保守固步自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逝者”可包罗万象,既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仰观俯察的事物信息。《中庸》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科研项目开展之前,需要查阅文献核实拟实施的方案有没有相关报道。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外科研领域出现过普遍的重复研究现象,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直接原因是项目开展之前未进行系统的文献检索,研究完成之后才知道该成果若干年前已有报道,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缺乏信息意识。而儒家对知识、学问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承认自己所知的有限性,才能虚怀若谷接纳新知,也就是后人所说的空杯心态。“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的学问也是敏以求之而获得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自己在科研中发现的难题,别人、前人未必没能解决,通过查阅文献可能发现解决方案,或从相似的科研报道中找到灵感,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孔子提出要多闻多见。而当前信息技术延伸了人们的感官,信息更容易获取,需要保持的是敏感获取信息的意识。“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没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无从提高和利用下面的信息知识与信息能力。

2.2 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方面 为全面、准确、快速检索研究工作所需的信息,先要对信息系统的构成、工作原理和信息组织、检索方法、信息资源的形式等有充分的了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属于“器”和“物”。“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大类技艺),技术、技艺是实现研究目标的基础,对信息评价、加工、利用的综合能力属于“艺”的范畴。所以儒家不但不排斥信息资源和技术,反而要加以利用。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资源和技术形式有了显著变化,但利用信息资源和技术的内核精神是一致的。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论语·卫灵公》)孔子并非靠死记硬背而获得满腹经纶的学问。在信息知识爆炸的当今,学海无涯,信息知识与能力可为舟楫。

当前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十年前相比,计算机操作能力已不是主要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学习的需求和动力。文献检索课是中医院校传授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的主要课程,也承担着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当前还不尽如人意,比如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听课、应付作业,为学分而学习,学不能致用等。因此,文献检索课教学改革还需要深入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不仅要更新教学设施、设备,还要变革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以孔子为主的儒家先哲提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都已经过2000多年的验证。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获取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对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孔子明确指出要“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于学习的效果还要及时检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对于学生不能千篇一律要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学习要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的心态,“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弟子规》)。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论语·泰伯》)还要有恒心,“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子路》)教学、学习都要有次第,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2.3 信息道德方面 网络社会的形成给人类开拓了一个虚拟的活动空间,并对传统的道德规范造成了冲击。比如:个人知识产权、隐私权会受到侵害,网络安全,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造成青少年非人性化的倾向和人情淡漠,个人主义盛行、责任感降低道德意识减弱,色情、暴力、不文明用语等的传播对信息、环境造成污染,甚至网络犯罪等等。中华民族在儒家思想的长远影响下,形成了以儒学文化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体系和社会规范意识。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儒家思想也将在信息活动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从信息推送角度看,网络环境的治理,除了法律法规等外在监督,还需要内在约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是社会活动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如果仅仅知识丰富,而忽视规范秩序,即成为行为迂腐或浮躁的人,如孔子所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不但不能有益于社会,甚至适得其反[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要做到忠实诚信,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 对于想传播的信息,应当“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儒家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也正是当前网络环境所缺少的。因此,宏扬儒家八德,有利于传递正能量,在网络世界中让人心向善。同时,儒家强调“慎独”,“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在无人监督的环境中,应当依然能致良知、诚其意、正其心。

从信息接收角度看,对于接收到的信息也需要有分析、判断、选择的能力。儒家重视智,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这对于当前的网络环境同样适用。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弟子规》中也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要有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守住道德伦理基本原则。若能保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则虚假、恶意信息无从侵害到我们。对于网络世界的人,要明白“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6]。”

3 结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中医院校学生必备的功底,但目前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中医药文献检索课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中医药信息素养教育应吸取儒家教育智慧,文献检索课教师应当系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和对信息素养内涵的态度贯穿到教学实践中,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

猜你喜欢

论语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