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院校的中医辨证论治教学思考
2018-02-11徐晶钰王晓炜
徐晶钰 王晓炜 张 璇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上海 200003)
中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理论体系。在西医院校进行中医课程授课是我国医学教学的特点[1]。辨证论治在中医基础理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医学治疗的前提和方法,内容复杂抽象,相对难以理解,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再加上教育背景的不同及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一时间学生的观念难以发生转变,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难度[2]。因此积极探讨如何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过程中学好辨证论治,理解和掌握中医精髓,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笔者通过在西医院校进行“辨证论治”的中医教学,并与中医院校教师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总结经验,现就教学中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介绍如下。
1 以八纲辨证为重点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有2000余年历史,由于时代的不同及地域的差别,衍生了多种不同的中医辨证方法。如临床诊疗中常用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需要通读大量的中医书籍,并且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在中医院校掌握以上多种辨证方法比较困难,西医院校更难。故提取这些辨证方法的共性,让学生在时间内了解和掌握中医辨证论治十分必要。八纲辨证是历代医家通过临床经验总结而成,是辨证的基础。八纲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纲领,具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上述各种辨证方法都是八纲辨证结合不同中医基础理论后的具体深化。八纲对中医证候本质的共性(病位、病性、病势)进行阐述,并且强调证候之间的相兼、夹杂、转化等关系及规律,对临床运用具有全面、普遍性的指导意义[3]。
西医讲究“辨病”,中医讲究“辨证”,如何将二者合理结合,这是中医课程在西医院校中设置的难点。首先:授课时要言简意赅,结合病案讲解八纲辨证中各证型的特点。如西医所说的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认为其是表证,临床表现为恶寒(恶风)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脉浮等,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而根据恶寒发热轻重和舌象脉象判断是寒证还是热证,根据有汗无汗判断是实证还是虚证。这对于后续中医治疗中的选方用药提供治则,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并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2 结合临床研究 夯实学习基础
运用现代西医的基本知识解释中医是中医走向世界的一个重点。“八纲辨证”是对机体所有组成物质及功能的综合分析,包括位置、状态和性能的各种变化[4]。如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常常出现心动过速、怕热、多汗、食欲亢进、情绪激动等,中医将之归于热证;相反,甲减患者反应迟钝、记忆力衰退、嗜睡、怕冷、水肿,中医将之归于寒证。
临床病例复杂,阴证转阳、由里出表、由虚转实大多预示着病情好转,相反阳证转阴、由表入里、由实转虚则表明病情可能进一步恶化,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证型的兼杂转化。胃癌是最常见的肿瘤之一,中医学中属于“积聚”“胃脘痛”“伏梁”等范畴。肿块积聚于胃脘部,属于实证,治疗上则需重用清热解毒、消痰散结的中药;而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患者出现消瘦乏力,痞满纳差,治疗上则需要减轻前药用量,增加补益之品,这是典型的虚实兼杂;还有一些年轻女性,平素情绪不佳,脾气急躁,易长痤疮,便秘,一派热象,喜食生冷,穿衣少,时间久了便会同时出现四肢发凉、痛经等症状,这也是典型的上热下寒。
总之,通过举例讲授,将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与八纲辨证合理对应,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八纲辨证的认识,而且复习巩固了西医基础知识,还能夯实了学习基础。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教学理念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方式逐渐减少,产生了诸如六阶段整合教学(导言、学习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摘要/总结)、对分课堂(课程分为3个清晰环节:讲授、吸收、讨论)、翻转课堂(通过课前自学,课中提出问题,教师帮助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等诸多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师生的互动,从而有力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中医教材内容比较比较抽象,枯燥乏味,因此单纯的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容易让人昏昏欲睡。除了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育的常规手段外,随着电脑、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普及,APP等第三方应用软件已经成为移动终端的主角,授课者可提前让学生预习,在上课时将感兴趣及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提出,课下根据学生需求,结合辨证论治需要讲授的内容提炼重点,制作成图文并茂的PPT、小视频等,并配合画外音进行讲解,可将其发送至辅助教学平台、基于微信开发的微课堂等,学生可自由下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有问题可利用平台实时交流,进行问题咨询,分享学习经验。
除了课堂讲授及与学生交流以外,学生还可以分组扮演角色。一组学生模拟患者,根据中西医诊疗常规获得症状体征及主诉,对患者进行中医八纲辨证、西医诊断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自行搜集与八纲辨证相关的中西医知识,教师在完成授课内容的基础上提供时间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高学习兴趣。
4 注重临床实习 力求学以致用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从古至今,师带徒的教学模式一直是学好中医重要的一环。由于临床工作繁忙,教师常常不能一对一进行辅导,并且临床病例复杂,证型常常兼杂转化,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缺乏中医临床基础,因此在临床带教时,教师一旦发现典型病例,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让学生仔细询问病史并记录,了解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整过程,并且做适当的体格检查,学生先进行中西医分析,提炼出重要的症状体征,如虚热证患者,症状常见五心烦热、盗汗、口干、两颧泛红、舌苔光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而实热证患者症状常见面红目赤、口舌糜烂、咽喉肿痛、疖疮乍起、尿少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等,带教老师根据八纲辨证进行立法处方和健康宣教。不仅能学习到课本上的辨证知识,还能了解临床工作的注意事项,如何与患者合理沟通以及加强人文关怀。学生如果辨证论治正确,得到教师的肯定,将会有成就感,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这也为后续课程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总之,在西医院校中,中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时间有限、内容繁杂、理论脱离临床、学生情况良莠不齐等现状[5],教好辨证论治,提高学生中医思辨能力,优化中医教学,培养拥有中西医结合思维的优秀毕业生,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责任。故笔者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对授课内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加强临床带教,可为今后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奠定一定的中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