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红色话剧的创作实践与传播分析
——以话剧《苍茫大地》为例

2018-02-11

关键词:创作实践话剧红色

武 林

(徐州工程学院艺术学院, 江苏 徐州 221000)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快速步入网络社会,随之而来的便是大众文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包含红色话剧在内的各种传统艺术,便会发现它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已有诸多未曾预期的发展和变化,就红色话剧而言,其在历史上很辉煌,然而在当下却走向式微。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红色话剧重放异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以徐州工程学院话剧团的红色话剧——《苍茫大地》的创作实践为例,介绍其改编与演出过程,分析其传播效果,并据此总结出红色话剧创作的一些经验,以期为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一、高校红色话剧创作实践的历史与现状

(一)高校红色话剧创作实践的历史

回顾我国话剧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自在日本成立的“春柳社”始,话剧与大学的联系就极为紧密,“春柳社”的主要发起人李叔同、曾孝谷是留日学生,后来加入的欧阳予倩亦是早稻田大学留学生。“春柳社”摆脱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种种束缚,借鉴西方戏剧的叙事范式,以“开通智识”“鼓舞精神”为宗旨,演出了诸多较有影响的剧目,一时领风气之先,开启了中国话剧的新纪元。其后,随着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的创立,中国话剧的发展愈发成熟。回顾国内话剧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南开新剧团、复旦剧社、清华戏剧社等以大学为依托的戏剧团体层出不穷,可以说我国话剧的发展与我国大学的发展形影相随。“在二十世纪的头两个十年,中国话剧的传播,无疑是通过两条路径,一条是学生演剧,一条是职业演剧。”[1]总体而言,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大学校园内的话剧创作和展演大都竭力倡导新思想、新风尚;抗日战争时期则主要倡导联合抗日、抵御外侮,激发爱国情怀;解放战争时期也有相当多的剧团上演了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黑暗腐败的剧目,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大学生组织的演出。可以说,早在20世纪30—40年代,相当多的话剧就传承着红色基因,形成了我国话剧创作实践的优良传统。

(二)高校红色话剧创作实践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剧目极大丰富,红色话剧剧目众多,话剧表演不再局限于校园,社会上的话剧演出也越来越多。20世纪80年代后,文学的发展带动了高校话剧艺术的发展,一些高校剧团积极创作,颇有影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北国剧社”、华南理工大学的“笃行剧社”等。然而21世纪以来,话剧创作走向式微,高校话剧创作也进入较长的沉寂期,而为数不多的高校展演的话剧也往往是较为经典的历史剧目,譬如《雷雨》《日出》等,还有一些高校剧团对先锋话剧产生了较大兴趣,排演了一些具有实验性质的作品。可以说,进入新世纪红色话剧的创作与展演逐渐变少。究其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人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其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人们对主题较为单一的红色话剧缺乏兴趣,与过去相比,高校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可见,积极推动高校红色话剧的创作实践并总结经验,努力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的魅力,从而对大学生群体产生正向引导,已是当务之急。

二、话剧《苍茫大地》的创作实践与传播分析

(一)话剧蓝本——小说《苍茫大地》

小说《苍茫大地》是第一部以雨花台烈士、中共早期党员、留德博士许包野同志为原型的长篇小说。该小说在空前广阔的时空背景上谱写了地下工作领导者许子鹤同志从回归祖国到知识报国,再到革命救国,直至血洒雨花台的传奇人生,整部小说感人肺腑,荡气回肠。作品集历史、战争、谍战、爱情于一体,再现了一幕幕真实生动的历史场景,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小说甫一出版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更在徐州工程学院掀起阅读热潮。在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下,一部情感小说的流行不足为奇,但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流行则显得尤为不寻常。究其原因,这部作品把革命烈士许包野人生经历的传奇性、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与文学表现的艺术性高度融合在一起,使其既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有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值得称道的是,小说在故事情节营构时匠心独具,既有斗智斗勇的经典桥段,又有细致入微的逻辑推理,与时下流行的谍战剧相比显然更胜一筹。小说《苍茫大地》在校园中的现象级风行折射出文学作品思想性、故事性与艺术性巧妙平衡的重要性。

(二)话剧《苍茫大地》的改编与演出

红色话剧能够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徐州工程学院话剧团多次尝试将红色教育融入话剧之中,借助话剧这一形象生动的文化载体,用更加形象的宣传手段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创作、排练、欣赏话剧的过程中更加自觉地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基于种种考虑,话剧主创团队最终选定张新科的长篇小说《苍茫大地》作为蓝本进行改编,努力打造高校红色话剧的样本。为了创作出优质的剧本,主创团队要求所有参与该剧改编及表演的教师和学生熟读原著,另外还组织了田野调查,对相关红色历史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夯实了剧本创作实践的第一步。在不断的改稿和排练过程中,参与人员尝试走入剧中人物的内心,把自己置身于那个火红的年代去体验和把握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情感变化。回顾《苍茫大地》从小说文本到话剧剧本,再从一个纯文学的剧本演变为集声音、画面、光效于一体的生动舞台艺术这一漫长过程可以看出,一部优秀话剧作品的诞生不仅需要主创团队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积累,而且还需要表演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一台话剧的最终呈现,不是一人之力可以完成的,从剧本创作、排练、道具准备等前期工作到演出前的宣传、演出后反馈意见的收集、剧本再调整等一系列工作需要所有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完成。

(三)话剧《苍茫大地》的传播与影响

徐州工程学院话剧团从2017年10月开始编排红色话剧《苍茫大地》,历时近半年,终于向校内外观众呈现出一部既有艺术水准又有思想深度的作品。该剧先后在徐州、南京、扬州等城市演出20余场,观众达两万人之多,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喜爱。对于参与该剧编排、演出的工作人员来说,《苍茫大地》不仅拓宽了他们的历史、文化视野,而且给予了他们一次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而从观众的角度看,该剧借助音响、灯光、影像等现代化手段,把枯燥的文学作品演变为生动形象的舞台剧,充满激情、感染力的表演直击观众的心灵,让人在近距离的观赏中,不知不觉跟着演员一起走入革命年代先烈们顽强拼搏、不畏艰难的情境中,这要比观看电影、电视剧受到的教育更深刻。通过观看演出,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革命历史,增强了对国家和人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苍茫大地》的成功上演不仅提高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品位和质量,对徐州工程学院“五个一”工程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更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夯实红色信仰的基石。正如著名剧作家洪深所强调的那样,“现代话剧的重要,有价值,就是因为有主义,对于世故人情的了解与批评,对于人生的哲学,对于行为的攻击或赞成——凡是好的剧本,总是能够教导人们的”[2]。从更高层面上讲,这部由高校师生合力打造的红色话剧实质上是以艺术的形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如何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推进高校红色话剧创作的经验与反思

(一)思想与艺术并重:话剧蓝本之文学文本的选择

中国现代戏剧之父欧阳予倩指出:“盖戏剧者,社会之雏形,而思想之影象也……剧本之作用,必能代表一种社会或发挥一种思想,以解决人生之难题,转移谬误之思潮。”[3]由此可见剧本的重要性,而作为话剧蓝本的文学文本的选择则更为重要。结合红色话剧《苍茫大地》的创作实践,大致可以得出一些文学文本选择的基本标准。其一,要主动选择呼应时代主题、反映国家和民族革命历史并对大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文学文本。其二,要选择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文学文本。虽然历史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红色小说,如《红日》《保卫延安》《红旗谱》等,但这些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对现在的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徐州工程学院话剧团最终选取小说《苍茫大地》为剧本蓝本,除了因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描写雨花英烈英雄事迹的长篇巨制并有着深刻的思想意蕴外,还因为《苍茫大地》的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深刻,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在进行话剧创作时,主创团队还进行了再创作,小说原著有40多万字,烈士许子鹤在革命中进行了众多活动,而在话剧有限的场次中不可能一一选用,故只选用了他生命中的几个片段并进行了改编。与此同时,主创团队在话剧中还增加了小说中没有的内容,例如:许子鹤的弟弟受他影响参加了革命,在营救同志时英勇牺牲了;母亲在大牢中见过被捕的许子鹤后,为了不拖累他撞墙而死;他的父亲也因挂念他而病死了。这些细节的加入更加突出了烈士及其家人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增强了话剧的感染力,让观众感受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经过长达数月的改编、排练和演出,主创团队一致认为,思想与艺术并重应是话剧蓝本遴选的基本原则。

(二)在创作实践中成长:主创队伍的建设与成熟

结合《苍茫大地》的创作实践,笔者认为,话剧创作队伍的建设十分重要,而在队伍建设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其一,必须有高素质人才参与话剧编排活动。一部话剧能够获得成功,需要有能吃苦、有能力、肯合作的人才,他们本身要素质过硬。为了把小说《苍茫大地》搬上舞台,徐州工程学院130多名师生历时5个月自编自导自演,终于将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呈现在观众面前,热情讴歌了“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身为民、勇于担当”的雨花英烈精神。其二,高校话剧社团也需要不断培养话剧人才,要以培养出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艺术创作素养和理论研究素养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为目标。这就需要学校不仅在经费方面给予支持,而且要在场地、培训等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话剧的创作和表演之中。可见,高校应重视校园话剧发展顶层设计,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无论是领导机构还是管理部门,都要重视校园话剧的发展,并且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话剧团内不仅要有骨干力量,更要有新生力量,以保证社团的良性运行与可持续发展。

(三)形成合力:多方合作搭建思想、艺术教育平台

话剧艺术是舶来品,传入我国也只有百余年历史,可它从引进之初,就在传播先进文化、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等方面发挥了先锋作用,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话剧对传播新文化就起到了重大作用。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都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积极探索。除了利用红色话剧这种形式传承红色基因、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还可以以红色话剧为基点,不断创新红色教育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红色历史,学习红色文化,感受红色年代,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内引外联,扩大影响,形成合力,多方合作搭建思想、艺术教育平台。具体而言,可在有条件的学院开设话剧创作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话剧小剧本的创作,进而在教学方针、教学大纲以及教材方面有意识地为红色话剧扎根校园创造条件。全面考察全国高校艺术创作教学的情况可以看到,一些话剧社团发展较好的艺术类高校早已开设话剧文学、话剧导演、话剧舞美设计等课程,确立了艺术创作教学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这些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四、结语

徐州工程学院话剧团《苍茫大地》的创作实践意在择取红色文化资源中许包野这个典型革命者的光辉形象来教育与引导学生,用红色话剧创作与表演这种方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苍茫大地》上演后在徐州工程学院掀起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热潮,激励学生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号召年轻一代要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大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对过于直白、一味说教的灌输式教育可能会反感,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积极向上的主旋律影片,赏析动人优美的主旋律音乐,排练体现时代风貌的红色话剧,可以改变以往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4],因此,高校要避免用单一的说教、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来教育培养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从实践经验来看,话剧创作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可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接受红色教育,了解红色文化,进而不断拓展红色教育的范围,以点带面,最终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学生。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话剧红色
红色是什么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红色在哪里?
话剧《二月》海报
我是话剧小演员
追忆红色浪漫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
中学音乐剧《梦想启航》创作实践初探
一台引人深省的话剧——观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