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2018-02-11王华敏张玄益
王华敏,张玄益
(1.西南大学教育学部,2.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之义。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和现实对话的结晶,包括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两种形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对于助力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引导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资源的总和,蕴涵着丰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高校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职责,充分开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利用红色精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增强教学的丰富性和鲜活力,进而助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等教育,帮助其实现知情意信行的逐一转化。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党的奋斗历史的重要印证、作为伴随党成长、壮大的政治取向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作为党和人民宝贵精神财富的深度凝结,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等重要内容,涵养着丰富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这从多方面丰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丰富的历史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人民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的文化资源,它印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它见证了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如何孕育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斗争精神;它见证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如何孕育抗美援朝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它见证了改革开放时期党领导人民如何孕育开拓前进、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等时代精神。红色文化资源记录了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储存着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信息,它是党艰苦奋斗的“历史记忆”和“红色足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历史资源。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丰富的政治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积淀,是党重要的执政文化资源,具有特殊的政治文化意义,是不同文化关照和历史沉淀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着党和人民的不断实践而不断丰富。“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执政的理念、制度、规范、态度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形态,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历史资源和文化根基。”[1]经过历史实践的不断检验,有力证明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的蕴涵着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民众一致的政治认同,是党在发展壮大中所凝结的深厚政治基础的集中体现,这些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政治资源。
最后,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在革命的土壤中生成的资源,承载着红色文化的精神精髓和物质形态,是一种鲜活的文化资源,生动呈现了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蕴含着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等重要教育内容,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式传播来得更为直接和形象,更能以情感触动引发学生的共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文化资源。
(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态较为丰富,主要表现为以纪念馆、革命遗址、革命先辈故居等为代表的物质文化形态;以革命时期形成的理论、路线、纲领、政策等为代表的制度文化形态;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能从多方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载体,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质载体。以实体形式承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载体形式,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物质层面的表现形态,如革命遗址、纪念馆、革命先辈的故居等。这些物质文化资源的存在,可以启发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组织大学生进行红色联想,带领大学生实地考察,以红色物质文化资源“自己说话”的方式代替传统课堂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用实物“代入”引导大学生切身感受当年的革命氛围,从而打破传统红色文化教育实效难求的僵局,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载体。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文化环境作为教育的环体,使大学生在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接受到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红色歌曲、红色故事和红色文艺等文化呈现形态与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实现完美的融合和对接,从而借助红色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学红”“唱红”“传红”校园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红色文化学习和传播的过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内化向外化的转换。
最后,红色文化资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活动载体。文化的价值在于其不断地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的鲜活生命力离不开人们的传承和弘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方式,这种传承方式主要体现为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最常见的是学校的各种组织和学生社团以“红色”为主题举办的类型多样的校园活动,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校园活动,能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红色文化所承载的各种红色精神,从而提升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体,浓缩了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是永恒的也是不断发展的,呈现了党在各个时期的奋斗历程,党在奋斗过程中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和红色人物,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
首先,厚重的红色历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真实而又生动的历史文化环境,它承载的珍贵文物、革命遗址、战斗事迹、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奋斗、不畏艰难等革命精神,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等建设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等改革精神的生动体现,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艰苦奋斗教育的最具直观性和说服力的教育范式。
其次,生动的红色故事增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红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新时代的条件下,超越时间和空间场域去感悟和体会红色史实的客观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载体。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超越了传统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播方式,它以厚重的历史感于无形中激发受教者对红色故事的情感共鸣和情绪起伏。红色故事内在地蕴涵着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内容,通过以故事传递情感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领会红色精神,能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鲜活性和生命力。
最后,典型的红色人物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先进人物,如黄继光、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典型的红色人物。通过利用红色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资源,在教育过程中跨越历史时空与红色经典人物进行对话,亲身感受他们思想上的先进和纯洁,生活上的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工作中的以身作则、顽强不屈,学习他们在自身的实际行动上始终与思想保持一致,传承优良传统和作风。以“动之以情”的情感共振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这些红色人物的典型事件中灵动地感悟教育内容,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面临实现困境
红色文化资源的鲜活性、厚重感、灵动性,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供给着鲜活的教材,但其内在涵养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实现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不足
充分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不充分、对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到位,限制了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首先,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理念缺乏创新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虽一改传统单向度平铺直述式的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对红色文化资源实践感知和体悟的重视,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革命遗址、革命先辈故居等活动,但仍有一些教育者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精神实质的全面把握,固有的教学理念惯性尚未完全消除,从而导致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艺术性地凭借红色文化资源厚重历史感的教学优势于无形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造成理论宣传时形式与内容分离、实践与理论缺乏有效衔接。可见,教育者在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时尚未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这阻碍着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其次,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内容缺乏吸引力。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十分丰富,一些教育者由于自身的局限,对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的理解过于窄化,导致校园内红色文化资源完整内容的传播受到局限,原本鲜活的教育内容落入俗套,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度。一些高校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尝试,真正达到教育初衷的并不多,教育内容“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可见,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挖掘与运用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在内容上的融合深度不够,导致内容缺乏吸引力。
最后,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方式缺乏新颖性。“任何一种文化如果脱离了时代发展潮流,忘记了历史所赋予的时代使命,如果不去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不以时代性要求自己、发展自己,就将缺乏发展和创新的动力。”[2]当前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从大学生主体性需求这一现实条件出发,迎合学生的现实关切对教育方式进行改进的成效尚不显著。如新时代新兴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方式,依托新兴媒体宣传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向互联网领域延展,以期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方位育人价值。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教育如何进网络这一现实问题的探索还不充分,仍处在队伍较弱、投入较低、技术缺乏、创新不够的状态。可见,教育方式滞后于时代的呼唤,这阻碍着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顺利实现。
(二)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遭受网络领域多元挑战的冲击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和顽强的人格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起源和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性的正确方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活动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3]为此,红色文化教育也应与新媒体新技术充分融合。新时代新媒体的兴起既为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遭遇着挑战。
首先,信息传播“去中心化”消解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性。网络环境下,非线性的网状辐射多向度传播逐渐代替自上而下的单向度传播,红色文化传播对信息的可控性被弱化;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人都成为底层权力的主体,能借助网络平台自由传播信息,消解着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权;红色文化具有自身完整的内容体系,“去中心化”的传播意味着信息具有多样性,削弱着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引导力和整合力,导致红色文化内容的完整性被分解,使得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被弱化。这些被分解的信息因得不到有效的引导,而以其独有的特征和性质消解红色文化内涵。
其次,海量性信息传播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虚无化。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多元化,导致传播的信息不仅数量多,而且范围广。它们类别众多、性质各异,甚至彼此之间存在激烈冲突,这些信息极易导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从而产生诸多困惑和选择障碍。由于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总是见仁见智,网络领域中对各种红色事件的分析和评论表现出明显多元的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个性特征和导向性。其中不乏一些敌对势力借此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历史、英雄人物进行肆意的抹黑,形成红色文化传播障碍的现象。这些异质信息之间的交织和激荡,导致大学生面临太多选择而认同虚无。
最后,网络多维传播环境消解红色价值观传播的一元影响力。在传统的单向度权威传播环境下,红色文化代表的核心价值的控制力、引导力和整合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等呈现出一元发展的格局。网络开放性与多样性的传播特点下,以微信、微博等信息发布平台中表现出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以及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为代表的多元价值可以扩散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为问题和矛盾提供了传播平台,由于大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不够成熟和理性,当他们认为自身实际与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红色文化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时,往往容易感性地把责任归咎于主流价值观本身,倾向于认同自己所看到的“真相”,从而出现对红色价值观的质疑甚至排斥。“自媒体传播带来异质文化和思维,造成核心价值观的权威地位、价值理念和话语方式的消解”。[4]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往往被这些异质价值观所掩盖。
(三)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欠缺消解红色文化育人价值
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实效和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的提升,离不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和运用。当前,由于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不足、红色文化宣传途径过于单一、社会转型期的矛盾和冲突等现实问题削弱了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导致他们难以实现对红色文化“真学、真知、真信、真用”。
首先,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坚定信仰。一方面,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促使一些人形成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重个人利益轻社会责任等观念,社会的开放性使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取向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并使他们原有的认识甚至信念发生动摇;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过度产业化、商业化的开发走向,使得一些大学生从功利化的角度出发审视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造成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信仰跌落。
其次,缺乏对红色文化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一方面,随着社会开放性的纵深发展,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选择。在猎奇捕新心理的刺激下,他们更倾向于对新鲜事情表现出极强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时空的阈限,大学生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存在着“对话”壁垒。另一方面,当前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途径过于单一和枯燥,大多是结合校园文化开展一系列以红色纪念日为主题的红色歌曲演唱、红色知识竞赛等校园活动。这种教育形式虽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相关红色文化背景知识,但是由此而产生的吸收和内化不是大学生主动探索的结果,久而久之会导致大学生因受教疲劳而产生抗拒心理。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尚缺乏自觉性和积极性。
最后,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引进以及红色文化教育者自身存在的局限,导致人们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的理解容易出现狭隘化的倾向。广义上的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十分丰富,以至于在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受教的感受较为虚无。且由于年代的限制以及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教育的不力,导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不尽如人意,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知识结构、精神内涵、价值认同存在偏差,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知,阻碍着红色文化资源顺利实现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三、有效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面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高校可从建设教学阵地、抓好网络阵地、筑牢思想阵地三个维度,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坚持红色文化育人。
(一)创新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建设教学阵地
教育本身是一种传播方式。重视红色文化教育,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教学阵地的重要作用,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有助于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首先,转换红色文化教育理念。红色文化资源内在地蕴含着“显性”与“隐性”两个层面的教育内容。以红色物质文化为例,纪念馆、革命遗址、革命先辈故居等物质形态的文化是“看得见”的红色内容,属于“显性”的内容;而这些物质形态背后所承载着的精神实质是“看不见”的红色内容,属于“隐性”的内容,需要教育者通过启发和引导,使大学生知其“然”与“所以然”的深层内涵。因此,教育者要创新教育理念,认识到以情移情的红色体验与以情述情的红色教育之间的深刻关系,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自身厚重历史感的教育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具有的价值意蕴。
其次,整合红色文化教育内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主意识和猎奇心理。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远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上教育方式缺乏灵动性,使得大学生难以通过单纯的内容讲授跨越时空的界限与革命先辈进行“对话”。缺乏情感共鸣的受教体验极易导致获得感的缺失而产生虚无感,造成对红色文化资源完整内涵的理解出现偏差。因此要将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念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红色文化资源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整合红色文化的教育内容,使之真正契合大学生的现实关切。
最后,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开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引用红色经典人物、经典故事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传播红色价值观念,声情并茂地讲好 “红色故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充分运用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大学生的广泛参与,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可观、可感、可悟”,从而克服课堂讲授“高而空”的问题。
(二)加强红色网站建设,抓好网络阵地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要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克服网络多元价值对红色文化核心价值的冲击,离不开良好环境的营造和优化。为此,需要提升高校网络阵地建设能力,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新阵地,使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向新领域覆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网络舆论阵地制高点,优化网络环境,为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舆论环境,是促进红色文化资源“进网络”的有力举措。
首先,要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宣传“进网络”意识。面对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充分转换意识,借助网络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网络成为宣传红色文化的重要舆论阵地。新的时代条件下,高校应认识到不仅要在课堂上、实践中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还应认识到其育人价值向网络领域延伸和拓展的重要意义。惟其如此,才能迎合时代需要,不断增强红色网站建设的能力。
其次,建立一批强有力的网络阵地宣传队伍。“主流意识形态要重塑在自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威,还要有一批政治素质过硬,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来保驾护航。”[5]高校要聘请精通网络技术的技术性人才对红色文化教育者、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工作者等进行培训,培养他们在网络环境中适时宣传红色文化、拓展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敏锐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提升网络技术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增强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和教育的时效性,随时做好回应网络多元价值对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价值观的冲击,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做好准备,及时有效地澄清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的模糊认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最后,培养红色文化网络宣传的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离不开榜样的树立。大学生意见领袖是网络领域有着较强话语权和权威性的人物,也可称为榜样。他们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更了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在网络阵地宣传红色文化资源更具吸引力和亲和力。高校要着力加强大学生党员、共青团和学生干部骨干的培养,提升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他们的头脑,为高校网络阵地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并引导这些大学生发挥学生意见领袖的作用,在网络平台中积极主动地宣传红色文化,引导正确的红色文化学习方向,帮助其他大学生正确认识红色文化及红色文化资源。
(三)坚持红色文化育人,筑牢思想阵地
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党的伟大精神的表征,具有深刻的理论意蕴和价值蕴含,是党的奋斗历程的历史印记,作为红色文化的承载体,有着深厚的育人价值。筑牢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是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的重要路径选择。
首先,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合力。红色文化资源除育人价值之外,还蕴涵着丰富的经济、政治、历史、艺术等层面的价值。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和时代要求整合成为符合当下潮流的文化资源,在发挥其价值合力的同时实现与红色文化资源育人价值齐头并进的局面。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红色文化资源,夯实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克服片面化理解的倾向。通过多角度理解红色物质文化,于情景交融中领会红色精神文化、认知红色制度文化,从而以价值合力催生大学生的情感共振力,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
其次,营造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良好环境。环境对人有着至深的影响,检验红色文化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作为其受教者的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认同及践行。良好的红色校园环境,是大学生于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如引进革命家雕像、红色文化宣传栏等形式,烘托起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还可以创建校园红色文化“微平台”,充分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文化“微资源”,以红色“微平台”促进师生之间的红色“微互动”,使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受到红色文化教育。
最后,培养大学生红色素养,增强红色文化自信。树立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提升其对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是关键。高校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培养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定自信心,以“我自岿然不动”的政治定力,清醒和从容地面对以污蔑革命英雄、诋毁红色史实等为代表的多元价值、不良思潮、低俗媚俗等信息的轰炸。此外,还要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当前大学生对网络“拟态”生活的痴迷度越来越高,高校应不断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教育方式,吸引大学生回归现实生活。要引导大学生提高甄别能力,处理好 “拟态”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要对他们开展合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主动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主动消化吸收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助推红色文化资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顺利实现。